分享

向警予身后事:遗体偷埋立无字碑,前夫三年后去世,两子女不寻常

 冬不拉拉 2022-08-31 发布于安徽

本文来源公众号:

女性,向来被视为是一个柔弱的群体,然而,柔弱的女性在时代的召唤下同样可以担起民族进步的重担。有这样一批女革命家、革命者和革命女英雄,她们的名字被每一个新中国的新女性所熟知,甚至是家喻户晓:秋瑾、宋庆龄、何香凝、向警予、刘和珍、杨开慧、赵一曼、江姐、刘胡兰、向秀丽……

“革命者”,本就是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他人的幸福而奋斗终生的代名词。而在早期的革命队伍中,也有这么一批女性,她们是我党最热忱的拥护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其中有一位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女创始人,她的名字就是——向警予,原名向俊贤

1895年9月4日,向警予出生于湘西城溆浦县城关西街,她在家排第九,又是女孩,父母便给她取了一个乳名九九,原名向俊贤。

这一年,李鸿章和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广州起义。

可能出生在乱世,便注定了这个女孩子的不平凡。

向警予的父亲向瑞龄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富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做生意,逐渐发迹起来,作为商人,作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他深知当时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于工商业造成了发展的停滞,所以,他无论是在自己的思想还是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有一定的反叛性,所以他会不惜代价将子女送去读书渴望成才。

向警予8岁时,父亲就送她进到大哥创办的学校读书,是当时整个溆浦县第一个读书的女孩子。

向警予不负父亲的期望,她勤奋好学,不仅成绩优秀,还会武术,参加县里的学生武术比赛,她获得了第一名,是个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1911年,向警予考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第二年转学到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图片老照片:周南女子中学

1914年秋,又转学到湖南著名教育家朱剑凡主办的周南女校。但过了没多久,因为校长朱剑凡为了推行进步思想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被政府内的顽固派视为眼中钉,他们找了个机会,撤去朱剑凡的校职位,然后刻意调了一名“前清”的翰林来做校长,妄图以封建思想麻痹校内的学生。

向警予因这位新校长腐朽的思想产生不满,她认为在这名校长的管理下,一女师已经不是自己当初向往的自由校园,于是她带领十几名的学生集体退学,以此公开表达对新校长的抗议。而为了让记住这件事情,她将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了“向警予”。

图片图|革命现代京剧《向警予》

后来,向警予和同学蔡畅转学去了长沙私立周南女校,在蔡畅的介绍下,她认识了蔡和森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作为毛泽东的少年好友,向警予等人和毛泽东愉快的生活被记录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描述的正是他们相处的场景。

1916年,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她回到家乡,创办了溆浦的第一所女校。

21岁的向警予,虽然怀抱“妇女解放”以及“教育救国”的崇高理念,但真要冲破传统观念的层层束缚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想而知。

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合影,左七为毛泽东

没有办学经费,她只能四处去借。

她在学校从来不拿工资,还把家里的柑橘园捐献出来作为校舍。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学生少。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在旧中国是一条根深蒂固的理念。

没有学生,向警予也只能挨门挨户去劝说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转变观念,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有些家长传统观念依旧顽固,不过也有的家长被她说服。

图片向警予(前排右四)

当年的冬天,溆浦女校正式开学。

在开学仪式上,向警予向在场的所有女性宣告,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全新的国民,而不是为了嫁给一个如意的丈夫。

没过多久,这所学堂办得有声有色,规模也逐渐扩大了起来。随着学校的壮大,新知识、新观念的普及,男女平等的思想也在向警予的家乡推广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向警予当女校长的这段时间里,当地驻守的军阀头子周则范,听闻向警予“三湘才女”的名讳,欣赏向警予作为女子办教的举动,先是捐出七百大洋,后又借仰慕之名想娶她做自己的姨太太。

周则范在当地势力庞大,对向家软硬皆施,而向警予的继母为了攀权附贵,代表向家答应了周司令。向警予听闻后,只身闯入周则范的司令府,当着众人的面,严正宣布:“九姑娘我以身许教,终生不嫁,还望周司令自重!”

1918年底,向警予应蔡和森妹妹蔡畅之邀,为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达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在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湘江三友'之一的蔡和森。两人虽然志趣相投,有着相同的革命目标,但在当时的斗争环境下,并没有一见钟情。后来向警予和蔡和森同时赴法勤工俭学,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位曾经立誓终生不娶、不嫁的人,却在赴法的第二年就喜结连理,组成令人羡慕的'向蔡同盟'。

向警予夫妇

当时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婚礼在法国蒙达尼一间平房里举办,只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亲友,简单而不失温情。婚后的岁月中,两人为了革命事业东奔西走,聚少离多,然而两人的革命信念却紧密地连接着。

向警予结婚后,给父亲向瑞林写信说:“和森是九儿真正所爱之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向警予排行第九,所以称九儿)

向警予能嫁给心爱之人,作为父亲的向瑞林自然高兴,但继母却讽刺的说:“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真没出息。

向警予得知继母这样挖苦自己后,就说:

“和森现在虽然在豆腐厂做工,磨豆腐,但这只是我们锻炼自己的手段,总有一天,我们要回来将这黑暗阴晦的旧中国,磨出光明鲜艳的样子来。”

蔡和森是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家,而向警予呢,则非常支持丈夫的主张,他们在寄往长沙的信中,明确指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毛主席在收到信件后,回信也对向、蔡的主张非常支持,他说“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

这既体现了他们彼此之间真挚的友谊,也展现出了他们对我国未来前途的憧憬和关注。

1920年11月,毛主席就会议内容发来了信件,对向警予的想法表达了深切的支持。当时国内外敌环伺,万千同胞的命运危在旦夕,向警予便东奔西走,到各地宣扬建党的必要性,并和周恩来同志一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也就是党的早期组织之一。后来,毛主席还称向警予为“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

向警予与蔡和森在法国总共待了两年的时间,直到1921年,他们才携手回到祖国。1922年,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参加二大,并当选为中央妇女部部长。

之后她便开始发动和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的运动中去。

图片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向警予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高潮席卷中国。五卅运动爆发后,向警予积极组织和领导上海妇女参加斗争,她亲自带领同志们,深入工厂,街道,发动女工参加罢工,并到大街上做宣传鼓动工作,揭露帝国主义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

除此之外,她还大力推崇无产阶级妇女的解放运动,带领她们通过运动和斗争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组建协会,培养了一大批妇女的干部,为以后的妇女解放提供了一支活力满满的主力军。

向警予的笔头功夫也非常了得,起草了大量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并且在很多报刊上刊登了妇女运动相关的文章,鼓舞全体妇女都明确自己也是可以追求自由和政治权利的个体,真正地身体力行向她们宣言:妇女能顶半边天!

1925年10月,向警予被派到苏联学习,在莫斯科东方工人共产主义社会大学学习。同年,向警予的丈夫蔡和森还受中央授权委托前往苏联莫斯科,并与警予同行。而同是中国妇女活动家的杨之华继任了由警予担任的中央妇女部负责人一职。

1927年,向警予和蔡和森一起归国,一同参加了中共五大。这是在参加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之后,两个人最后一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3月,向警予先后被派到武汉市总工会和汉口市委宣传部工作。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武汉三镇陷入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形势险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后来出版的《向警予烈士在武汉》一书是这样描述她的,她穿着一件普通的旗袍四处奔走,想各种办法保全组织,发动群众继续斗争。由于身体疲劳,她变得非常瘦弱,有时一天只吃一个饼充饥,但依旧拼命工作。

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身躯,旺盛地燃烧着,照亮一个民族黑暗中前行的路。留在武汉的向警予主编省委机关报《长江》,她以报纸为阵地,宣传党的斗争方针,揭露敌人阴谋丑行。《长江》影响力日益扩大,向警予的处境越发危险,大家让她撤离,她却坚定地说:“……我一离开一时无人支撑,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这是对敌人的示弱,我决不能离开!”
不久后,省委的交通员宋若林被捕,他竟然叛变投敌,甘愿沦为国民党的走狗。他先出卖了党中央刚刚派到湖北工作的夏明翰,紧接着又出卖了向警予。

1928年3月21日,在宋若林的指引下,敌人出动大量人员,找到向警予的隐藏地,将她逮捕。

图片图|影视剧中的向警予(红圈标注处)

在狱中,国民党反动派想尽办法,妄图从她的口中套取到共产党的情报,但向警予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她忍受着刑罚的痛楚,鼓励与自己一起被关押的女犯们,向她们宣传革命思想,让她们绝不妥协,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

国民党反动派在折磨了向警予一个多月后,依旧没有得到任何情报,于是他们决定将她杀害。为了震慑武汉民众,他们故意选择了“5月1日”这个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实施对向警予的处决。

这一天,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革命理想,向警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向警予牺牲的噩耗传来,曾经的前任丈夫蔡和森悲恸失声,含泪写下了《向警予同志传》: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1936年,毛泽东在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讲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明确指出:“向警予是我们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图片向警予塑像

向警予牺牲后的第三年,时年36岁的蔡和森也被国民党杀害,曾经血色浪漫的“向蔡同盟”,两人一起融进了大地,熔铸了一个新的中国。

1978年,向警予的墓地移到武汉的龟山顶上重建,每年都会有武汉和中国各地的人们前来祭扫。正如毛泽东所说的:

“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向警予以青春热血,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为女界大放光明,为中国革命书写了壮美的一页。

向警予和蔡和森相继离世,他们的一双儿女都还年幼,女儿蔡妮在母亲牺牲后,跟着去苏联开展工作的父亲一起出国,第二年父亲回国工作,年仅10岁的蔡妮被只身留在了苏联。

国内斗争形势激烈,苏联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蔡妮都过着东躲西藏、食不果腹的生活。

1953年,蔡妮终于回到阔别20多年的祖国,先是在北京儿童医院当医生,后来调入北京红十字医院工作,因为自年幼起就生活在苏联,蔡妮的中文并不好,即便十分努力,工作上也是困难重重。

图片蔡妮

经过多次申请,蔡妮终于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担任俄语教授,对于蔡妮来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工作了。在学校工作期间,蔡妮一直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俄语人才。

向、蔡二人的儿子蔡博则在父亲牺牲后,跟随祖母和姑妈长期隐居在乡下。1938年国内战争白热化,为了保护革命烈士的后代,由周总理出面安排将蔡博也送到了莫斯科,此后他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学习,1949年跟随秘密访苏的刘少奇回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蔡博回国后在鞍山钢铁厂工作,从普通的技术员做起,一路成长为中国钢铁研究总院炼铁研究室主任,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凭借突出的专业能力,蔡博成为了我国高炉强化技术的推行者。

在培养人才方面,蔡博也毫不藏私,将毕生所学尽数传授,我国当时很多优秀的现代高炉炼铁人才,都是由他培养出来的。

向警予、蔡和森为中国革命发展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的儿女也继承了父母的遗志,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