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家又一个儿子——诸葛靓

 新用户6303bXRU 2022-08-31 发布于重庆

按计划是继续更新长篇连载乱世群雄,但有读者在看了以前写的《诸葛家的另一个儿子:临难死义的诸葛瞻》后评论说:“诸葛家同代龙虎狗三人分别在魏、蜀(季汉)、吴,题主只说了龙与虎,另一个了(呢)?” 其实我是真把这事给忘记了,主要原因是狗家的儿子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不及前二人,没多少内容可写。现在有读者指出了这点,今天就破例补上。虽然真没啥可写的,但想想凑齐龙虎狗三家的儿子,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开始之前,首先感谢这位读者,希望也有其他的读者像他一样,指出我的缺陷,同时就自己喜欢的三国话题给我留言。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的“龙虎狗”之称,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的南朝第一个朝代宋时一个叫刘义庆的人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世说新语》中,大致是说这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

后来北宋李昉、李穆等人编写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时,将《世说新语》里的这个记载收录进“人事部·品藻中”,从此广为流传。

这些评论类似于小说家言,在历史学范畴里没什么意义。诸葛三人,各有其长,各有其位,各为其主,都有所建树。三国中,蜀汉最早被灭,曹魏紧随其后,东吴活得最久,和得龙、得虎、得狗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容易产生的误解,说诸葛诞是狗,并没有丝毫贬义。其实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狗是人类的朋友,对狗喜爱有加。也因为这种意识,将其作为对优秀人才的类比。比如,刘邦对萧何以外的开国功臣都评为“功狗”。一直到清末民初都如此,比如北洋新军里也有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三杰。后来有过一段时间的阶级教育灌输,才产生了诸如“狗汉奸”“狗腿子”一类对狗不友好的词汇。

诸葛诞和诸葛亮兄弟究竟是什么关系说不清楚,能够肯定的只有他们是同族,至于出没出五服,辈分如何,都说不清楚。现在普遍说他们是堂兄弟的说法,其实没有确凿的证明。

诸葛龙虎狗的人丁好像都不大兴旺,诸葛诞和诸葛亮一样也只有一个儿子,多两个女儿。

先说说这两个女儿的命运吧。

诸葛诞人生得意时是魏国家喻户晓的人杰,当时玄学盛行,清谈之风最为时尚,世家子弟趋之若鹜,出现了被称为“四聪”“八达”“三豫”的杰出者,诸葛诞就是“八达”之一。也许和这些因素有关,其两个女儿最初都嫁得不错,但结局却大相径庭。

大女儿嫁给了司马昭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成为晋琅琊王的司马伷,以王妃之尊善终,其孙子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可惜总是被琅琊王氏家族欺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奇特情形。除此之外,还有个“牛继马后”的记载,说司马睿并非其父琅琊恭王司马觐的亲生儿子,而是其母亲与府中一个姓牛的小吏私通生下的私生子。

小女儿嫁给了汉司徒王允的孙子、魏太尉王凌的儿子王广,世家子弟,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可惜因王凌发动淮南叛乱被夷三族,王广未能幸免,其妻估计也被杀了。

姐妹二人同根不同命,也是造化弄人。

再来说儿子。

诸葛靓,字仲思。仲是第二的意思,照这样理解,他应该还有个哥哥,可能未成年就去世了,不然怎么也会有个记载。

顺便八卦一下,以伯(孟)仲叔季的顺序来取字是当时常见的一种简便实用的取字方式,最典型的是孙坚的四个儿子,老大孙策,字伯符;老二孙权,字仲谋;老三孙翊,又名孙俨,字叔弼;老四孙匡,字季佐。还有个老五孙朗,由名孙仁,因为是庶出,不在此列。

这方法比较适用,一听就知道是老几,不用去询问打听,一叫曹孟德,就知道是老大。遇到超过四个的特殊情况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前四个还是如此,中间的随意,最后一个叫幼。比如司马八达前面四个依次为伯达、仲达、叔达、季达,后面三个随意,最后的一个叫幼达。再比如马氏五常,依次为伯(孟)常、仲常、叔常、季常,最小的个叫幼常,就是被诸葛亮斩了的那个马谡。

史载诸葛靓年轻时性格方正,颇有才名和声望,但没有具体事情的记载。要等到他到了吴国后才有一些事迹见诸史籍。

他是魏国人,怎么会到吴国去了呢?这是拜其父诸葛诞所赐。257年,其父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的诸葛诞在淮南谋划反叛司马昭的行动(淮南三叛中的最后一叛,可参阅本号有关淮南三叛的系列文章),为取得吴国信任,保证后方安全,诸葛诞派长史吴纲带着儿子诸葛靓和其他牙门将领的子弟到吴国去作人质,并以此请求吴国派军支援。

结果诸葛诞兵败被杀,诸葛靓有家难回,只好滞留吴国,好在吴国没有难为嫌弃他,还给他官做,从右将军一直升迁到大司马。一个魏国人能够做到吴国的国防部长,说明诸葛靓还是有能力的,可以印证前面说他年轻时性格方正,颇有才名和声望,并非虚言。

诸葛靓入吴国时,正是权臣孙綝接替哥哥孙峻掌权,皇帝孙亮亲政那年,一直到280年吴国灭亡后,诸葛靓才回还北方,先在洛阳,后回家乡,在吴国呆了二十三年,中间经历了吴国除孙权外的孙亮、孙休、孙皓三位皇帝统治时期。

在孙亮、孙休时期,诸葛靓做过什么事情不清楚,相关史书是从他在孙皓时期开始有记载的,其中《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件趣事:

有次朝堂大会,孙皓问诸葛靓:“你的字叫仲思,所思的是什么呢?”诸葛靓回答说:“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感觉孙皓的问话有些别有用心,似乎在表达内心对诸葛靓的不信任,诸葛靓的回答堂堂正正,无懈可击,也符合其性格方正,有名望才能的特性。

265九月,孙皓将都城迁往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到年底,司马炎禅魏建立晋国。三国由此进入晋吴对峙时期。 

第二年十月,永安县(原乌程县余不乡,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前溪北面)土匪施但等人聚众数千人造反,劫持孙晧的庶弟永安侯孙谦,进军建业,并扬言要以孙谦代替孙皓为帝。快到建业时,施但选择了个吉日,以孙谦的名义派使者招降留守的丁固和诸葛靓。

诸葛靓对这件事的处置上可看出其有果决之风,毫不犹豫地将来使斩杀然后与丁固一起出击,在离建业城二十一里的牛屯与叛军大战施但等人败逃孙谦获救,但却很奇怪地自杀了。估计孙谦真信了施但的话,与叛军合作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害怕孙皓追究,干脆一死了之。

到了268年九月,晋吴终于打起来了,而且还不止一处,而是接二连三地打,其中有诸葛瑾参与的战争发生在淮南。历史是不是很有趣,老爹诸葛诞在淮南和司马昭打了一仗,儿子又在淮南和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的部队打仗。

十一月,右大司马、左军师丁奉率领右将军诸葛靓攻合肥。此仗没怎么打,丁奉用了个离间计,把驻守合肥晋将石苞陷害了一把,被从前线调回。但吴军并没有因此占到什么便宜,接替石苞的汝阴王司马骏督领各路人马击退了丁奉、诸葛靓。战后,司马骏升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接替石苞镇守寿春。

279年冬,司马炎发动灭吴大战。第二年初季就打到长江边,此前一直胡作非为胡思乱想的孙皓如梦方醒般想起抵抗,派丞相张悌带领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等人率领三万大军渡江迎战。

大军到牛渚时,明知不敌的张悌放弃了沈莹固守长江,与晋军决战的建议,以杀身成仁的心态渡江作战,也有万一能够打败晋军,振奋吴国军心、民心的侥幸心理。

晋军与吴军对阵的是安东将军王浑一路。王浑派扬州刺史周浚、军司马孙畴(另载还有讨吴护军张翰)迎敌。

张悌还真取得了首战的胜利,但也是这个胜利给最终的失败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吴军进军到城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时将城阳都尉张乔一部包围在杨荷桥(和县东南二十里)。张乔只有七千人马,被三万大军包围,无法抵抗,只好投降。

诸葛靓的果决之风又出现了,他建议立即杀掉这些人。张悌不同意,认为杀降不吉利。诸葛靓分析说:“这些人是因为援军没到自身实力弱,才假装投降。这是缓兵之计,并不是真的投降。现在趁他们没有战心而将其全部坑杀,可以成就我三军之气。如果放弃他们,我军向前时,这些人必定成为后患。”张悌仍然不同意,安抚好这些人后继续挺进。

诸葛靓的建议确实很残忍,但非常时期行非常手段也是一种迫不得已,战争中太过仁慈,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

张悌进军到版桥(今含山县北滁河口)时,与周浚部相遇,双方大战。沈莹所领的是名扬天下的丹阳精锐士兵,一共五千名刀楯兵,号称青巾兵,直冲晋军,攻破晋军前部的几个坚阵,抵达晋军主力淮南军阵前方,三次冲锋没能冲破,准备后撤休整再战。

没想到后撤时引发慌乱,晋军将领薛胜、蒋班趁吴军混乱发起攻击,吴军土崩瓦解,军士溃逃,兵败如山倒。诈降的张乔果然趁机迎击吴军,阴差阳错地形成对吴军的前后夹击。不知道此时张悌有没有悔恨自己的妇人之仁。

诸葛靓带领五六百士兵败退下来,让人去接张悌一起过江回城,张悌不愿意离开。诸葛靓急了,顾不上危险,亲自跑去拉张悌走,说:“天下兴亡自有天意,不是你一人能够改变的,为何要故意自寻死路?”

张悌流着眼泪说:“仲思,今天是我死的日子。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得到你家诸葛(恪)丞相的赏识提携,我十分感激,经常担心不能死得其所,辜负你家丞相的眷顾。如今我以身徇社稷,为何还要逃跑啊?你不要拉我。”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诸葛靓还能说什么呢?也只好流泪放手,转身离去。走出一百多步后再回头看,眼睁睁地看着张悌被晋军斩杀。

这是吴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反击,也是最后的反击。张悌军一败,吴国再也没有力量反击,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280年三月十五日,龙骧将军王浚进入石头城,孙皓投降。

诸葛靓则是到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的军营投降。为什么呢?前面说过,司马伷是诸葛靓的姐夫。这个理由足够了吧?到这里投降,既能躲避被其他晋军将领羞辱、虐待,甚至迫害的可能,又能得到姐夫的照顾,不受人欺负,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只是表面理由,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一直记着家仇,记着父亲之死,不愿意屈身晋朝,想躲在姐姐家里藏起来。

司马炎和诸葛靓是发小,战争结束后,司马炎发现诸葛靓不见了,想到琅琊王妃是诸葛靓唯一的亲人,一定是躲在姐姐家里了,就跑到司马伷家里来寻找。

诸葛靓听到司马炎来了,赶紧跑厕所里躲藏,被司马炎给堵在厕所里,逼着要见,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和你相见。”诸葛靓流着眼泪说:“我不能用油漆擦遍身体,用刀把自己的脸皮割下来,又看到圣上容颜。”

这话里包含两个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两个著名刺客豫让和聂政的故事,两人都是为了帮主公复仇而自残,豫让漆身,聂政皮面。诸葛靓言下之意是,自己没有像古人那样自残来为父亲复仇,无颜和你相见。

那时有血亲复仇的观念,不报杀父之仇会被人指责耻笑,同时期有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东吴将领凌统的父亲凌操被时为黄祖部将的甘宁射杀,后来甘宁归降了江东,与凌统同朝为臣,但凌统仍然要杀甘宁为父报仇,孙权、吕蒙都没办法禁止其复仇,只能想办法不让两人见面。

凌统二十九岁就去世了,虽然有伤病的原因,但和这个心愿无法完成,长期郁积,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有一种说法,凌统四十九岁才死,应该有误。证据是凌统时,两个儿子都还小,孙权亲自抚养到八岁时才请老师教他们读书骑马。就算孙权只抚养了一年吧,那也最大只有七岁,古人早婚,四十九岁时不可能儿子才那么小,二十九岁则比较可信。

司马炎没有计较诸葛靓的言行,还给他了个侍中的官职。侍中是皇帝近臣,可以天天呆在皇帝身边,是个让许多官员羡慕嫉妒恨的职务。不论司马炎是出于对发小时结下的友情的回报,还是对诸葛诞之死的补偿,都可以看出其还是个重情义的人。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帝王心术。

但诸葛靓心结消除不了,坚决不干。后来干脆回家乡隐居,也许是为了远离洛阳这个政治中心,躲避是非,也许是为了避免旧地带来的诸多回忆,更添伤感愁绪。可是,他的心结太重,无论怎样都解不开,以至于他到死都从不面向洛阳方向而坐,终生难解。他最终死于何时何因都不知道,估计就是默默无闻终老一生。

龙虎狗三家中最悲催的是狗家。

从父辈来看,诸葛亮最成功,古代史上很少有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身为权臣不但没像同时期的曹操那样被骂为奸臣,反而被称颂为贤臣,估计除了伊尹、霍光,就是诸葛亮了。

诸葛瑾也不错,虽然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高度,但也做到了吴国重臣,并成为孙权最信任的大臣,没有之一。周瑜、陆逊、鲁肃、张昭、张温等重臣都多少受到孙权的疑猜和指责,只有诸葛瑾,一直和孙权保持着友好的君臣关系。

诸葛诞从名士、名臣、名将,一变而为投降吴国,发动叛乱的乱臣贼子,不光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还被灭三族,祸及子孙。

从子辈上看,诸葛瞻能力平平,靠诸葛亮的余荫得以出人头地,仕途顺利。也因为能力不济在关键时刻意气用事,给了邓艾进入成都的机会,但也是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诸葛恪能力超强,年纪轻轻就成为权臣,可惜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死于非命。虽然结局很惨,但起码辉煌过、展示过自己的能力。

诸葛靓则命运多舛,少年时锦衣玉食,成年时却被作为人质送入他国,从此远离故乡,异地漂泊。父亲被杀,家族被灭。到老时又成为降将,回到故土,整日面对杀父仇家,却又无法为父报仇,其心中的痛苦,非常人能够理解。

有趣的是,从孙辈看的话,最辉煌的却是狗家。

诸葛亮就一个孙诸葛京,在晋朝做到江州刺史。

诸葛瑾本来有几个孙,但因诸葛恪被诛三族而死,只得将过继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乔所生的儿子诸葛攀改回来继承诸葛瑾一门的香火,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一直跟着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京,父子二人都没有入仕的记录。

诸葛诞的孙子,也就是诸葛靓的两个儿子却很有名,长子诸葛颐,在东晋做到太常。次子诸葛恢更是显赫,是东晋重臣、名士,与荀闿、蔡谟号称东晋“中兴三明”,当时有民谚说“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诸葛诞的曾外孙还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现在说诸葛亮的后裔主要集中在浙江建德、兰溪、龙游一带,不知道真假如何,因为实在找不到诸葛亮后裔的流传踪迹,反而是诸葛诞的后裔踪迹容易找到,就是诸葛靓的这两个儿子,兄弟二人都是高官显贵,应该有家族流传吧,也许这些后裔都是诸葛诞一族的,因为诸葛诞的名声不大好,给改成诸葛亮了,反正最早的祖先是同一个人。

历史的轮回造化真是有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