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画像砖“劳作”主题研究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8-31 发布于河南

四川画像砖“劳作”主题研究

选自 | 《西泠艺丛》2022年第6期 总第90期 |

文/唐 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摘    要】

汉代四川画像砖是汉代四川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历史的反映,其发现数量在全国最多,所表现的题材多达50余种,“劳作”是其中是最突出的部分。本文将“劳作”分为农业劳作、手工业劳作、渔林(畜牧)业劳作等三个部分进行研究,这些“劳作”画像砖不仅收入了当时的主要生产劳动活动,是当时人民一般“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作为美术品,还是汉画中最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作品,是研究中国早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人物画、民俗画的珍贵实物史料。

【关键词】    四川 画像砖 劳作 图像


图片



四川指1997年四川与重庆分治之前的区域,尽管重庆出土的画像砖很少,但仍然依此惯例划分。汉代四川是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庶之地。

画像砖是盛行于东汉时期的一种墓室装饰材料,即用有各种浮雕图案的砖,镶砌在墓室的洞壁上,看上去如壁画一样,是汉代遗存下来的重要美术品。

四川画像砖指四川地区出土(主要从砖石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年代时间主要为东汉),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刻画细致又精巧而著称于世。四川是汉画像砖发现最为集中的地区,出土地点主要在成都平原和成都平原周边地区。

“劳作”指劳动与生产,即以劳动生产场面为主要图像的画像砖。相对于其他省市(如河南)出土的画像砖,四川画像砖比较重视表现生产劳动,如收获、采莲、桑园、狩猎和井盐生产等劳动场面,具有地域特征。劳作题材,是四川画像砖的重要特色之一。

根据四川出土“劳作”画像砖的实际情况,本文分为农事劳作、手工业劳作、渔林(畜牧)业劳作等三部分进行研究。由于四川“劳作”画像砖较多,本文主要对其中有代表性作品进行讨论。

本文讨论的画像砖主要为公立博物馆、文管所出土或征集之物,仅有极少部分系民间收藏(来自高文主编《中国巴蜀新发现汉代画像砖》)。


农事劳作

农事劳作包括综合题材、播种、薅秧、收割、收获等。

(一)综合题材

四川画像砖中有一部分作品是一砖两用甚至三用,即一砖表现两个甚至三个题材,是一个整体,如果分开介绍,不但影响效果且显得啰唆,故列于本处进行介绍。

1.弋射收获

《弋射收获》画像砖(图1),高40厘米,宽48厘米,1975年四川成都金牛区西郊土桥镇曾家包汉墓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收录于《中国美术史·秦汉卷》(顾森主编)、《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中国人物画史》《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书籍,是中国汉代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四川劳作主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图片

◎ 图1  《弋射收获》画像砖 四川成都金牛区出土

《弋射收获》画面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弋射图》:荷池岸边枯树下,两人张弓仰射,天空中飘着淡云,雁鹜惊飞。远处稀疏的枝叶和水中的莲蓬均暗示这是收获的秋天,与下层的收获场景遥相呼应。荷塘边,两名射手沉着有力地引弓射向天空四散飞逃的禽鸟。池塘是由代表宁静的横线组成,天空则由象征运动的、呈放射状的斜线所组成,画面对比强烈。下层《收获图》:右边两人持长镰收割谷穗,三人在后拾稻捆束,左边一人手提送食的篮子,肩挑捆束好的谷穗担子。整个劳作的场景再现了汉代巴蜀大地收获季节的繁忙景象。下层的《收获图》于《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封面和封底同时刊登。

《弋射收获》可以说是一幅山水画,树木、莲蓬、游鱼、水鸟……两棵树树干笔直,树枝如扇形般向左右伸展,树叶粗略地染了几笔,表现出了树的壮大和枝繁叶茂,与树下张弓欲射的两人相互映衬,水乳交融;在造型的比例上,鱼儿与人差不多大小,鱼的肥美显示出丰收的气氛。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构图完整,风格质朴,造型生动,刻画细致而精巧,如一幅朴素的收获季节田间小景,如一曲田园牧歌式的交响乐,完美地表达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在空间、时间、叙事上的成就。

目前,《弋射收获》画像砖在川西平原已先后出土了十块左右,都是一座墓葬内仅出土一块,出土地点的有:成都市羊子山1 号、2号、10号砖石室墓,成都昭觉寺砖室墓,以及大邑、新津等地的汉墓。

画像砖大多是模制而成,同一个砖模可以复制很多图像相同的砖,所以不同墓葬都是出土完全相同的画像砖。据考证,出土的大多数画像砖均是同一砖模,没有超过两种砖模的。一模多制,既经济又省工,很适合一般平民的要求,这也许是四川画像砖有很多表现劳动生产场面的原因。

2.荷塘渔猎

《荷塘渔猎》画像砖(图2),也有叫“陂塘养殖”“采莲渔猎”“渔射收获”等,高26厘米,宽45厘米,1985年在四川彭县义和公社(今四川省彭州市义和乡)三大队收集,现藏四川博物院。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为池塘,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池中荷叶如伞,莲蓬数株,水中漂浮着两条木船,一条船上的人右手执篙,左手挽起,船头有一条水狗,另一条船上有三人,船尾一人用篙撑船,船头一人四下张望,中间一人张弓搭箭,似乎正在准备射弓。水面上数只水禽,均作昂首欲逃之态。右为陆地,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一棵稀疏的大树上,栖飞禽数只,树下一人拉弓放箭,一鸟中箭正往下落。树上有几只惊愕状的鸟儿,树干中部有一猴,左臂拉住树杈,右臂悬空,好像紧张地看着射箭的人,动作神情,十分有趣。整个构图犹如一幅古代四川水乡田园生活的风情画。

图片

◎ 图2  《荷塘渔猎》画像砖 四川彭州出土

该画像砖收录于《中国人物画史》《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中国民俗画通史》等书。

此砖在彭州市共发现三块。

3.农事

《农事》画像砖(图3),高25.5厘米,宽43.5厘米,1990年四川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市)南泉乡出土。此砖由“拔草”“割草”“渔猎”三个题材组成,三个场景彼此相连又相互独立。左上为《拔草图》,上方一人低头拔草,另戴草帽的两人手持长镰正在割草,左上角有两只鸭;左面下为《割草图》,两人正在除草;右面为《渔猎图》,上部有一小船在莲池中划动,池中有莲、莲花、白鹭,船上两人相对而坐,一人采莲,一人划桨。画面布局清爽,内容丰富,充满秀逸气息,形成优美抒情的乡村风景。

图片

◎ 图3  《农事》画像砖 四川什邡出土

(二)播种

《芟草播种》画像砖(图4,“芟”音“山”),高24厘米,宽38.6厘米,1953年四川德阳县柏隆乡(今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出土,四川博物馆藏。图中六位农夫在田畦中劳作,前面四人双手挥动钹镰芟草并拨土,为后面的播种工序做准备,四人动作整齐,有点像舞蹈动作,画面动感强烈,中间的一位扭头回顾,仿佛一边劳作,一边还在与其他人交谈。后面紧跟一位高大结实的农夫和一相对瘦小的少年,农夫手执容器,少年作播种状。砖的上部有三棵树,叶片上部茂密,下部稀疏,出枝姿态各异。画像砖表现了汉代四川农民田间耕耘播种的场景,收录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中国人物画史》等书。

图片

◎ 图4  《芟草播种》画像砖 四川德阳出土

四川成都出土有四位农夫画面的《播种》画像砖(图5),左边两人松土,右边两人弯腰点种,人物动态鲜明生动,造型严谨,准确表达出了播种的劳动场面。收录于《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

图片

◎ 图5  《播种》画像砖 四川成都出土

这种表现播种题材的四川画像砖还有三位农夫画面的,新都新农出土,收入《中国民俗画通史》。

(三)薅秧

《薅秧》画像砖(图6),高33.5厘米,宽40厘米,1978年四川新都县马家乡(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出土,现藏成都新都区文物管理所。画面上有两块田,两田之间有一个调节水量的缺口。左边田里长着秧苗,两农夫各柱薅秧耙(铁农具三齿耙),双脚交替着薅秧。这是四川地区至今仍然流行的薅足秧。右图田中杂有家畜、鱼类及莲蓬,两农夫高举镰锄正在劳作。画中四人各占一角,三人方向一致,而另一人却向着相反方向,运用了突变手法,使画面很有韵律感。收录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两书。

图片

◎ 图6  《薅秧》画像砖 四川新都出土

(四)收获

《收割》画像砖(图7),高25厘米,宽45厘米,2004年四川广汉市北外乡高桥村台子包汉墓出土。图上右部大面积部分有六人,有的执刈收割庄稼,有的担担,有的提篮。左下小面积部分有两人,一人俯腰拾禾穗,一人挑担。  

图片

◎ 图7  《收割》画像砖 四川广汉出土

《拾螺》画像砖,1956年四川彭州太平乡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螺田内四人弯腰拾螺,其身边有水鸟、游鱼、野鸭和莲枝。此画像砖,高文先生命名为“拾芋”,认为农夫们是在田里检芋。

(五)其他

《驱雀》画像砖(图8),高25厘米,宽44厘米,四川新都出土,新都文管所藏。画像正中摆放着数堆粮食,数只麻雀在上空盘飞。两农夫作握物挥臂驱雀状。驱雀是汉代粮食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一书“驱鸟”门类仅收录此图一幅,它可能是中国汉画中唯一的驱雀图,包括画像石、帛画、壁画等,非常罕见,弥足珍贵。

图片

◎ 图8  《驱雀》画像砖 四川新都出土

《二牛犁田》画像砖(图9),四川德阳市出土,图上一男农夫双手掌犁,赶二牛犁田,男子身后,一妇女一手提篮一手点种。

图片

◎ 图9  《二牛犁田》画像砖 四川德阳出

《池塘农作》画像砖,四川新都出土。图像分上下两部分,上层为农作,三农夫躬身劳作,手持长炳锄、镢类农具,似在耕种,又似在挖刨。右端有一挑篓农夫迎面而来,篓中似无物。下层为水池,池中有船、鱼、网、鸭等。


手工劳作

手工劳作包括制盐、酿酒、舂米、庖厨等。

(一)盐井(场)

在以下几类手工业劳作活动的画像砖中,最知名应该是表现制盐生产的“盐井图”,也称“煮盐图”“制盐场”“盐场”“制盐”“火井”等。

1.盐井

《盐井》画像砖(图10),高40.8厘米,宽46.7厘米,1975年成都市金牛区土桥镇西侧曾家包汉墓出土,现藏成都市博物馆。四川汉代画像砖中的精品,中国秦汉绘画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中国美术史·秦汉卷》(顾森主编)、《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等书籍。

图片

◎ 图10  《盐井》画像砖 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

《盐井》画面的左下角一个高高的井架矗立着,井中有高架,架上安有辘轳,其上系着长长的绳索,架分两层,每层站2人,正用力向上拉着盛满盐水的桶并将盐水注入右侧盆中,然后经笕筒流入煮盐的缸里,然后放入盐锅内煮。右下角的灶上一字排开五口盐锅,有一人摇扇助火,灶膛里火焰熊熊,灶后有通气的烟囱。山麓上有二三人背负重物,是盐工在运送煮好的盐。盐井的上方是层峦叠嶂、树木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有飞鸟、豹子、鹿獐,成群的飞鸟正在歌唱,猎豹下以迅猛的速度追逐着鹿獐,两个勇敢的猎人张弓远射。

汉代制盐业颇为发达,“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盐铁论·错币》语)。制盐,是蜀中三大主要产业之一。该画像砖将采卤、输卤、煮烧(敞锅)、运盐这样一个完整的汉代四川井盐生产过程表现了出来,非常完备,是极为宝贵的井盐制作史料,在中国绘画史、盐业史、手工业史上的价值极高。

从绘画艺术上讲,此砖所画山峰、林木、野兽与猎人,作全景式,山峦林木与人物比例要求,十分协调,符合后世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王维《山水论》语)的比例要求,山峦起伏,自然优美,魏晋时期的独立山水画作品,至今无存,更何况汉代,因此观此砖可考察东汉山水画的面貌。《盐井》画像砖宛如一幅早期山水画。

2.盐场

《盐场》画像砖(图11),高37厘米,宽47厘米,四川邛崃县(今四川省邛崃市)花牌坊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盐井上架着高大的井架,架分三层,几位盐工们正紧张地用辘轳汲盐卤。右边有“井灶”熬盐。山中还有砍柴的人,人很多,都很忙。画面采用类似结构透视的创作手法,绘制详细,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状况。此图的煮盐方法为火井,即天然气煮盐,近年来在此砖出土处也发现了古火井管道的遗迹。

图片

◎ 图11  《盐场》画像砖 成都邛崃市花牌坊出土

该画像砖收录于《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中国民俗画通史》等书。在汉代造型艺术中,像《盐场》如此完整、壮观的山水画面堪称经典,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在汉代的发展状态。

《盐场》这种形式的画像砖在四川成都出土有十多方,包括羊子山、凤凰山,昭觉寺、郫县、大邑等地,其中,成都羊子山出土的《盐井》画像砖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院。这些表现盐业生产的画像砖从艺术上讲有两个特点,一是构图是在大三角形中套小三角形,几根粗细不一线条的组合就将山峦的重叠景象真实地展现出来,二是每一个三角形中的形象都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盐井、盐场是四川画像砖最为独特的表现内容。巴蜀地区没有大的盐湖,也不临海,但是却以制盐闻名天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四川井盐开凿始于李冰“穿广都盐井”,这是四川也是全国有文献以来最早的开凿盐井的记录。

(二)酿酒

《酿酒》画像砖(图12),高28.4厘米,宽50厘米,1979年四川新都县新龙乡出土,四川博物馆藏。画像砖面右部有一屋顶,表示酒肆是在建筑物内,画面上有各类酒具,还有售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特别要提到的是其右有灶一座,灶上有釜,旁边一人左手靠于釜边,右手在釜内和曲,一人在旁观看。灶前有座酒炉,炉内有瓮,瓮有螺旋圆圈,连着通至炉上的圆圈,这可能是曲子发酵,淀粉溶化后输入瓮内的冷管。这幅《酿酒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酿酒技术及酿造过程,包括粮食的拌合、上甑、蒸馏、出甑、入窖、发酵等。

图片

◎ 图12  《酿酒》画像砖 四川新都出土

1955年四川彭县出土有《酿酒》画像砖,与上一砖不同模,但画面内容完全相同。

该画像砖收录于《中国人物画史》《中国民俗画通史》等书。

(三)舂米

1.舂米

《舂米》画像砖(图13),宽47.8厘米,高28厘米,1956年四川省彭县(今彭州市)太平乡出土,四川博物院藏。画面的上部是一座干阑式粮仓。左下部,两人站在矮架上,利用杠杆原理,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起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右下部,簸去糠秕以取得粳米,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另一人持双扇扬风除糠,表现了人们正忙着舂米的繁忙的生产场景。需要提到的是,有人说,《舂米》中的人物形象被意象化处理成蚂蚁的样子,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他们勤劳、奉献的品性,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人物形象。这种以蚂蚁形象表现农人的方式是否是在中国人物画中第一次呈现?值得研究。

图片

◎ 图13  《舂米》画像砖 四川彭州出土

《舂米》收录于《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中国民俗画通史》等书,并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封面和封底同时刊登。

1955年四川彭山出土过类似《舂米》的画像砖,高25厘米,宽39厘米,称为“践碓”(碓,舂米用具)。

2.舂米入仓

《舂米入仓》画像砖(图14),高36厘米,宽横34厘米,1986年四川省邛崃县羊安乡收集,邛崃县文物管理所(今邛崃市文物管理局)藏。画像砖左下部残缺,上部正面为粮仓,右侧为居室;左侧一人正负重登梯往楼仓运送粮食;仓楼下的天井中有一对杵臼,两人手扶扶架,足踏杵端而碓,另一人手持长棍立于臼前翻搅谷物。画像砖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汉代农家收割后“或春或揄,或簸或蹂”(《诗经·大雅·生民》)的农事活动场面。 

图片

◎ 图14  《舂米入仓》画像砖 四川邛崃征集

《汉书·食货志》说:“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下巴蜀粟以振焉。”当时四川粮食之丰,从以上舂米画像砖可见一斑。

(四)庖厨

1.庖厨(一)

《庖厨(一)》画像砖(图15),高25厘米,宽44.5厘米,1984年四川彭县三界乡(今彭州市义和镇)收集,四川博物院藏。图中一庖丁执扇煽火煮食,其身后二人踞于案前操作。左上方立一架,悬挂畜肉。上中有一碗盏架,碗盏分四层架子放置,有条不紊,像今天的玻璃板架。此砖收录于辽宁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美术史》。

图片

◎ 图15  《庖厨(一)》画像砖 四川彭州出土

2.庖厨(二)

《庖厨(二)》画像砖(图16),高25厘米,宽44.5厘米,出土地与《庖厨(一)》同,现藏于成都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画面上方有瓦檐屋顶,几案之后,坐两人,头戴包巾,穿长袍,似乎正在整理食物。右边站立一人,手拿炊具,在锅灶边烹煮食物。画面采用近似剪影的造型表达主题,不做细节刻画,展示了汉代烹饪制作的场景。该砖收录于《中国人物画史》《中国民俗画通史》。

图片◎ 图16  《庖厨(二)》画像砖 四川彭州出土

成都还出土有一方《庖厨》画像砖,高46厘米,宽42厘米,四川博物院藏,表现的是一群厨师在厨房内外忙碌操作的情景,还有狗、羊,多个形象穿插其间,画面丰富但却有序,反映了汉代大户人家厨房厨师们操作的真实场景。

四川德阳柏隆镇出土有相似反映庖丁忙碌备食的场面的画像砖。


渔林(畜牧)业劳作

渔林(畜牧)业劳作包括采莲、采桑、渔猎、畜牧等,但不包括狩猎,在汉代,狩猎主要是贵族富豪们的体育、娱乐项目。

(一)采莲

1.采莲(一)

《采莲(一)》画像砖(图17),高29.6厘米、宽32.6厘米,四川德阳县出土,重庆市博物馆藏。砖上刻有一莲塘,水鸭在塘中凫水,一人泛舟采莲,池边山峦起伏,树林间鸟雀翔飞。构图采用了鸟瞰透视法,将人物活动安置于朴拙的山水形象之中,对山水空间的处理方式可与和林格尔壁画的庄园图互相辉映,完全可以说是一幅地道的山水画:广阔的水塘,远处丘陵起伏,鹜鸟飞翔,水塘里野鸭浮泳,莲叶挺立,采莲者泛舟往来于水塘里。山和水是故事的背景和陪衬。以大波浪的形式描绘出远处山峦起伏的轮廓,无皴无擦,只用粗线条染出几笔。池塘中的荷叶与人一样大小,这与当时的绘画观念密切相关。那个时代,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的陪衬,地位还无足轻重,正如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此砖影响深远,甚至有专家认为,传世的《洛神赋图》(宋人临本)中,在山、水、树的处理上,处处可见“采莲图”的章法。此画像砖收录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实开我国风俗画、山水画之先河。

图片

◎ 图17  《采莲(一)》画像砖 四川德阳出土

2.采莲(二)

《采莲(二)》画像砖(图18),高30厘米,宽40厘米,四川新都县出土,新都文物保管所藏。画面为一池春水,上方有大鱼数尾,水面野鸭、螃蟹戏游。荷叶田田,莲蓬因莲子成熟而低垂。两只小船穿梭于荷叶莲花之中,一男一女分坐于前后两只小船之上,后船的采莲女在小船上似在边歌边舞,长袖飘飘。人物、花鸟、池水融为一体,画面美不胜收。水中的几条鱼比例夸张,表现得比人还大,颇具特色。收录于湖南美术出版社《楚汉装饰艺术集——画像石、画像砖、帛画》一书。 

图片

◎ 图18  《采莲(二)》画像砖 四川新都出土

《采莲》是四川画像砖抒情的代表作,甚至有人说,它开创了东汉山水画的序幕,是所谓的“传神论”与“山水画论”的有机结合。

(二)采桑

《桑园》画像砖(图19),高24厘米,宽34.5厘米,1984年四川彭县义和乡(今彭州市义和镇)征集。现藏四川博物院,是其馆藏精品之一。整块青色的石砖上有四分之三是大片的、没有边际的桑树,叶片葱绿而浓密,砖的左下方有一间简朴的茅屋,一个细腰女子正在桑园中采摘桑叶,动作轻盈,不像是在劳作,而像是在欢快地跳舞。倩影窈窕的村女,是画中的点睛人物,宛然一幅写意田园山水画。整个画面疏密恰当,主次分明,人物突出,绘画意味很强。这是一幅描绘成都汉代广种桑树以供织锦的情景。此画像砖收录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中国民俗画通史》等书。

图片

◎ 图19  《桑园》画像砖 四川彭州义和乡征集

1952年在四川德阳县黄许镇征集到同样一方《桑园》画像砖。

四川新都也有出土。

以上三方画像砖规格、画面相同。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古称蜀国)桑蚕丝绸业起源很早,有“蚕丛古国”之称。蜀汉三国时期,蜀锦(蚕丝织作蜀锦)是当时的战略物资,诸葛亮称“今民贫国穷,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不过,关于此图树木是否是桑树,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些树是桐树。

《中国陶瓷美术史》载,成都曾出土《采桑》画像砖,画面的中部有一棵桑树,树旁站一人正采摘桑叶,树下置放竹筐。采桑人身后有一人,手牵一犬状动物。桑树左侧有一九尾狐在偷食桑椹。但笔者未了解到此砖来源,故而存疑。

(三)渔猎

《渔筏》画像砖(图20),高26厘米,宽44.5厘米,1975年2月四川广汉农场出土,画面为一木筏正行于水面,下端有起伏的河岸,木筏上一人手执长竿正在撑筏,另有一人用一脚跪地,一脚前伸,正欲动手入水捕鱼。木筏下,水中有鱼、龟、鱼老鸦。图左端有一人在岸上垂钓,正从水面钓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寥寥数笔,勾绘出一幅意趣清新、生机盎然的人物山水画。也称为“竹筏鱼鹰”“垂钓行筏”。

图片

◎ 图20  《渔筏》画像砖 四川广汉农场出土

在四川省彭县三界乡(今彭州市义和镇)收集有同一图案的画像砖,现藏四川新都文管所,收录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网鱼》画像砖(图21),高28厘米,宽48厘米,成都新都区征集、收藏。一人在水中划船,水中有鱼,四人在岸上观看。收录于《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一书。

图片

◎ 图21  《网鱼》画像砖 四川新都征集

(四)畜牧

《放鸭》画像砖(图22),高23厘米,宽47厘米,四川成都市出土。图左有四人手持竹竿赶着一群鸭子上河中,有的觅食,有的游弋、戏斗,河岸边水草茂盛。图右一大树,其侧有三人,有二人正将捕捞到的鱼放入鱼篓内,另一人一手持竹竿,一手提篮,好似准备回家的样子。这是一幅典型的川西农村河岸边放鸭的场景。

图片

◎ 图22  《放鸭》画像砖 四川成都出土

《牧鹅》画像砖(图23),高7厘米,宽22厘米,四川大邑出土。

图片

◎ 图23  《牧鹅》画像砖 四川大邑出土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收录有三块以“牧”为主题的四川画像砖,分别是《人物牧牛马图》《放牛图》《牧猪图》,其中《牧猪图》出土于四川大邑县。 

结论

“劳作”主题是汉代四川画像砖最突出的部分,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不仅包括了当时的主要生产活动,是汉代人民一般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传达当时劳作生产的重要而形象的载体和反映汉代四川劳作生产的小型百科全书。

从艺术上讲,这些画像砖,画面精巧,几乎每幅作品都是独立完整的装饰画,呈现出简约、夸张、概括、整体,而又生动、富于神韵的意象表现特征,善于在平凡的劳动场景中体现抒情诗般的美,具有独树一帜的四川地域特点,是汉画中最富于生活气息并带有浓厚抒情意味的作品,也是研究中国早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和人物画的珍贵实物史料。

譬如山水画,《弋射收获》画像砖中上层的《弋射图》属于善于表现纵深空间的“平远”山水,汉代巴蜀工匠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概括等艺术手法,如用几只飞禽走兽代表动物,用数个浮雕三角形表现山峦,以简洁的枝干纹样表示树木,以简驭繁,使画面格外厚重、凝练、朴拙;《采莲图》水面广阔,远处是群山,山上有林木,是一幅地道的山水画;《采桑图》通过桑树在画面上疏密错落的安排,造成树木的纵深感,是以二度空间表现三度空间的范例。许多作品收录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譬如人物画,四川画像砖中的人物造型简化了五官等细节,突出大的动势,将人的动作有意夸张变形,具有运动感和韵律美,因此“获得了造型美术中罕见的成就”(王逊著《中国美术史》语)。《弋射收获》《农作》《渔射收获》《播种》《舂米》等作品收录于《中国人物画史》或《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

四川“劳作”主题的画像砖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不少是中国遗产的精华,甚至世界瑰宝。

【参考文献】

[1]高文编著:《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国画像砖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汉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编著:《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4]唐林:《四川美术史》先秦至隋唐卷,巴蜀书社2015年版。

[5]高文主编:《中国巴蜀新发现汉代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6]李国新:《汉画像砖精品赏析》,大象出版社2014年版。

[7]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年版。

[8]余德章、黄剑华主编:《四川文物志·第三册·画像砖画像石卷》,《四川文物》编辑部2004年版。

[9]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10]樊波:《中国人物画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11]杨絮飞编著:《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大象出版社2014年版。

[12]张德利编著:《中国民俗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13]潘耀昌主编:《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4]郎绍君、蔡星仪等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15]黎旭:《自由观看——汉代画像艺术的空间观》,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6]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巴蜀书社2004年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