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偶书

 nizijun 2022-09-01 发布于广东

    作者:杨研书

  跟儿子讲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子突然说道,他是“老大回从化”。我的内心顿时受到触动:因为疫情、工作等原因,我有3年没有回潮汕老家了,而孩子长这么大,一直住在从化,回老家加起来还不到2个月,每次回去都很匆忙,家乡远远不足以让他梦萦牵挂。这件事让我明白,必须要让孩子多回家乡接受乡土教育和潮汕文化熏陶。

  去年,我辞去公职,选择了自由职业。有了时间,今年暑假我带儿子回老家多待几天。

  回到村里,来到爷爷生前住的祖屋边,儿子一眼就认出祖屋后那口曾经是全村人饮用水来源的大井。记得3年前爷爷走的时候,儿子还不太懂事,他还问:老公(曾祖父)去哪里了?我告诉他:“坐滴滴云车去天堂了。”这次走亲访友期间,我也适时跟他进行一些生命教育,告诉他:“人老了就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像妈妈的二舅,你喊二舅公的,你以前可以看他弹古琴,他还会教你玩乐器,他不在了,就再也见不到他了。爸爸的细老舅去年也走了,爸爸都来不及在他生前多去探望他,成了遗憾。所以,我们有机会就要多去探望长辈,知道吗?”儿子懂事地点点头。
  多走动,才熟络。亲戚如此,朋友亦然。这次回乡,适逢牛二(故时数友居牛屠巷,自号,排行有四)也回乡了。牛二家有池塘几个,果树几排,厝一座,狗一只。那天,天空一会儿倾盆大雨,一会儿晴空万里,我和牛二听雨品茶、叙说人生,娃们则钓鱼、遛狗,各得其乐。回程时,儿子问我:“爸爸,那牛三叔叔、牛四叔叔在哪里呢?”于是,我跟他聊牛屠巷的故事。孩子想知道的,他自然就会记住。他没兴趣甚至不想听的,你说了也没用。我们对故乡的眷恋,除了亲人还有一草一木,而对于在外出生长大的“潮二代”则不然,他们更多是惦记好玩的、好吃的,好耍的。  

  我特地去探望几位好友的父母,送上一盒茶,陪他们聊一聊。我跟儿子说:“你爷爷奶奶在老家住时,生病了,爸爸不放心,经亮叔叔就帮爸爸去看情况。有一次,奶奶生病了,佳锋叔叔的爸爸是医生,还到家里来帮奶奶看病……他们都是爸爸的好朋友。朋友如手足,你也要有自己的好朋友。”  

  如今的故乡陌生而又熟悉。陌生的是风景,熟悉的是那淳朴不变的民风。夜晚,在村里溜一圈,发现许多乡亲还保留着在屋前喝茶乘凉的习惯。族亲阿兄正在屋前乘凉,我和他说笑之间,阿嫂抱了孙子过来喊我“老叔”。立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月朗星稀。我跟阿兄说:“整个村的凉风都是你的,足矣。”阿兄笑了。我觉得,他是全村活得最通透的人之一。

  仰望星空,今夜故乡的星空像极了年少时的星空。我想起2000年的暑假,我和几位来自不同镇的同学结伴,从揭阳一中骑自行车一路到各个同学家游玩,最后来到了我家,那个夏夜,我们睡在天台上,枕地盖天望星空,谈天说地道理想,那夜的星空是我记忆中最亮的星空。

  其实,星空还是那个星空。我们归来也可以仍是少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