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山东平阴 / 尹燕忠 《军旅作家李存葆院长的创作故事》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尹燕忠,男,中共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阴县作协理事,曾任乡镇党委秘书、民政、农委、通讯报道组组长,办事处书记、文化站站长兼广播站站长、安城作协副主席等职,后主持编纂安城镇、锦水街道史志并任组长,先后发表作品560多篇,新闻千余篇。

军旅作家李存葆院长的创作故事

文/尹燕忠

  李存葆。1946年生,山东五莲人,1964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新时期以来,他已发表2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山中,那十九座坟莹》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参加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另有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作)获全国报告文学奖,其散文作品《我为捕虎者说》、《大河遗梦》分获全国第一、二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鲸疡》获“孔子杯”散文大赛一等奖,并获《十月》第六届文学奖。《祖槐》被《中篇小说选刊》后。获该刊1998一1999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被列为1999年全国散文排行榜。《沂蒙匪事》获《十月》第七届文学奖。《飘逝的绝唱》被列为2000年全国散文排行榜,《钻石与命运的对话》、《紫砂兴衰记略》、《雪野里的精灵》被列为2001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他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存葆是我心目中耸立己久的一座高山,这种感觉在我读《高山下的花环》的时候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这部中篇小说于1982年发表后,全国有近百家报刊转载全文。

  李存葆又是一座名山,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总免不了让人生发许多敬畏之感,不是吗。他那以文学手法创造的各色景观,哪一处不是人文荟萃,溢彩流金呢?且不要说他的“作家”称谓有多么厚重,令多少人追赶不及,单是他这担在双肩的“少将”牌子。那也是多少渴望进步的汉子只能梦达的高台 阶,1997年8月“授予李存葆少将军衔”的命令,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作家。

  山,总是以沉默而对世界,李存葆的体魄里也蕴藏着庄重沉雄的地气,一以涌向笔端。必是滔滔莽莽地情感排浪,这或许与他内敛、深思的秉性密不可分。

   谈起一个人的成功,人们总想知道他的当初,那么,李存葆这座山峰是怎样形成的呢?追溯起来似乎总少不了家风的熏陶和乡情的堆积。在山东省五莲县一个半山半注的村庄里。他那以为人厚道和乐于助人而称道乡里的不识字的父母,常用“忠厚传家远”的朴素道理来教导他。使他养成了勤劳善良的品格。

  “1964年。我刚满17岁,怀着参军报国的想法来到青岛驻军某部守备连当战士,那时,我学的是炮兵指挥专业,军里组织比武,我得过计算兵第一名,一次团里举办通讯报道学习班,通知侦察队派一名能写会画的高中生去,谁知开学那天,那人突然患病住院,队长便让我去顶替参加了为期4天的报道班学习。”

  在那里,李存葆写了几篇小诗,团里的新闻干事选中了两篇,一首题为《行军小憩》,另一首散文诗不足500字。因怕背上名利思想的黑锅,那首小诗署名“茅山”,散文诗署名“侦察队演唱组”,不久,那首小诗被青岛广播电台广播,那篇散文诗先是被《青岛日报》刊登,接着又被《大众日报》刊登,团新闻干事打电话把他喊去,对他大加赞赏,并奖励两本稿纸,他用这两本稿纸又写了一些诗投寄给《前卫报》,结果又被采用几首,从此,政治处便让他转行了,后来,他从团里写到师里,又从师里写到军里,及至当上创作室主任。

  从李存葆业己踏出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这是个干会么事都想干好的作家,早在《高山下的花环》之前,李存葆就有近百万字的作品发表,其中一首诗歌就有500余字,他说:“军人的责任警示你,必须扎扎实实,不能马虎从事。否则,将一事无成。”

  如果说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与徐怀中的《西线铁事》为中国新时期军事文学树立了标帜,那么,《我为捕虎者说》则标志着李存葆的创作笔锋开始向大散文掘进,并在突破中取得了新收获。

  谈起创作转变,李存葆说:“我曾在部队文工团当过多年编导,写过两个大话剧。本来我是喜欢编故事的,但现在我不大愿意编造了。有人说,现在只要人类能想到的都发生了,人们想不到的也发生了。现实生活太复杂了,一般的小说很难概括。近距离观察往往看不透,我就先写一点历史方面的散文,过几年回过头来用小说透视己经沉寂了的生活,也许更好把握些”

  其实,大散文《祖槐》正是李存葆经过50多年的积淀孕育的成果,从他牙牙学语时,祖母教他歌愿唱道:“要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长大后。他一直苦苦追寻着。谋求解开这个谜底,50多年后。李存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方,终于把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的文明史给开掘出来。

  李存葆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最终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是她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智慧果实的长期积累,而最能让骚人墨客意绪飞驰的是散文,我们的散文应该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也应该更关注人类而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应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知。”

  从《鲸疡》、《大河遗梦》到《祖槐》、《沂蒙匪事》、《飘逝的绝唱》……李存葆以小说家的眼光发现故事,以散文家的情怀重说故事,是他一句一句抠出来的大文化散文,使简单的故事升华为精神的追求与叩问。

  将军作家李存葆肩负着文学的历史使命。写什么,什么都获奖,这是社会对作家的嘉勉,更是作家“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后艺术创作力的炉火纯青!眼下,李存葆近年来创作的散文精品集《大河遗梦》和《李存葆散文》已经出版发行隆重推出,可以预言,用不了多久,迎面而来的必将是又一个大奖。

  记得李存葆在《穿越人生的沙漠》一文中有这样的论断,他说:“人的大脑就功能而言,吃地瓜干长大的和喝牛奶长大的,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从李存葆腾龙起风的才情和灵性飞扬的文采中,我们却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许许多多的“不一样”,如此说来,农民之子舞文,且舞出这等风采,舞得这样辉煌,李存葆也算是一个奇迹,他为庄稼汉子争了大气!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李存葆说:“历史对文章的筛选极为苛刻,这种筛选愈是严酷,对真正的文学家则更具吸引力,也许我们罄毕生心力也难留下一篇为后人称道的文章。但我们会像苦行僧那样去跋涉。

2019.6.30日下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