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北京 / 刘宏 《​乡愁与美食》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刘宏,女,1975年出生,1992年入伍,曾在《解放军报》《后勤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篇。作品《爱心流淌青春的河》入选《2017中国散文精选》,作品《茉莉花祭》被收录《唯美散文精选》。

乡愁与美食

年少时,不懂乡愁,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恨不得早点离开唠叨的爹娘,在广阔天地自由自在。对于叶落归根的想法很是难以理解,好不容易出去了,怎么想着又回来?就比如你明明可以天天吃海鲜,却惦记着家里的白菜豆腐?没有道理啊!

离开家,最先有感觉的是舌尖,吃惯了家乡的饭菜,猛然接触到川菜的麻辣,粤菜的精巧,徽菜的厚重,难忘那一刻的惊讶、惊喜、惊奇,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我好奇地探出脑袋,小心地迈开双腿,向外的步伐有点迟疑,却无停顿。

自此离家,千里万里,在某个城市开心快乐的生活着,呼朋唤友,大快朵颐,尝遍天下美食。

说不清是哪一天,心灵深处,被一条无形的东西牵引着,一头在故乡那边,一头顽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就像是在外疯狂玩耍了一天的孩子,哪怕白天你淘气到爬树掏鸟窝,下河捉泥鳅,太阳落山后,你也会在娘的呼唤声中回家睡觉。

这感觉就是乡愁了,你开始想家,最想的首先是家乡的美食,想念娘做的饭菜,熬的白粥。

乡愁是什么?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一个老院子、一条老巷子、一碗家常饭。乡愁也是曾经喂养你生命的食物,酸甜苦辣,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每种食物都是一种标志,它承载我们的地理、过往、性格和经历的故事。每种食物都是一个注脚,它映射我们的情怀和对故乡的热爱。提起某地,一定会提起当地美食,比如北京烤鸭、重庆小面、天津狗不理。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一个人在年少时喜欢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觉里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长大了,也难以忘记。

异地的美食只能抚慰舌尖,只有家乡的美食才能带来从舌尖到心里的熨帖。只为寻找相似的味道,可以穿越半个城市,老乡相见,也会交流哪家馆子的厨师最能做出家乡的味道。

我们为食物所欢,又被食物而累,它不但影响你的味觉,也影响着你的感觉。痛苦的是,当在外地时,我们以为吃到了就是回到了家,身在异乡的游子,美食不仅点燃了对家乡压抑已久的期盼,更是拨动了心灵深处的那根情感的弦。

前几天接待来访老友,说只求一碗河南烩面!我笑说,你一山东人,怎么对我家乡美食感兴趣?老友说,这些年,每次想你了就去吃碗你家乡的面,廖慰思念!原来,家乡的美食还能寄托一份朋友的惦念。

先生和我都是河南人,对面条有一种刻入骨髓的迷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觉得山珍海味都不如一碗面。想念的紧了,他竟然买回来一个大面板和擀面杖,要学擀面条!面,有时硬,有时软,有时短,有时长,但吃到嘴里,眼里却湿了!有家的味道,娘的味道!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丰富,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人生的不易,于是雄心消泯,五味淡然。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对一碗面的想念,有了对娘的呼唤,有了浓浓的乡愁……

也许,这是人生宿命,千里万里,以筷当腿,丈量无处安放的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