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舌尖上的冬至美食

 冬歌文苑 2023-01-03 发布于北京

舌尖上的冬至美食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诗人白居易对寒冬腊月暮色苍茫 、大风雪欲来的夜晚,人们喝着小酒,围炉恳谈的生动描绘。冬至到来就意味着严寒的来临,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

冬至这一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民间有戏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了耳朵没人管。”前几年在北京,我们也入乡随俗,在冬至这一天,先生早早地就去菜场备好猪肉和大白菜,回家后,两人一起动手,和面、剁馅、擀皮,全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包饺子;常常故意包一个酸菜馅的饺子,看谁可以在众多的饺子中吃到,那么,他的运气就是最好的了;窗外北风呼呼,寒气袭人,但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胜过了诗人白居易描绘的“红泥小火炉”的场景。冬至吃饺子既是北方过冬至的习俗,也是北方民众对数九寒天到来的一种泰然处之的乐观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在冬至之日家家户户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景。

而“霜冻寒风鱼戏水,草枯黄叶鸟藏窝”的冬景描写,则是家乡福建永安在冬至时节的景象。虽说不及北方的大雪飘飘, 滴水成冰,但也寒冷潮湿,寒气入骨。家乡永安的冬天经常是阴雨绵绵,群山云遮雾绕,燕江河一片迷茫;人们到公园行走锻炼必定手执一把雨伞,随时准备遮风挡雨;晴好的天气很少,这就造成了空气湿度过大,常常换下的衣服晾在阳台需要3、5天,甚至一个星期也不见得干爽。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家乡永安不同于北方的气候,其冬至吃什么,也和北方迥然不同。永安冬至吃的食物的特色是以驱寒祛湿,滋补为主。永安人把冬至进补视为一年中进补的关键,也就是说一年当中其他日子的进补都不如冬至日的进补,再加上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永安人就更加重视这个数九寒天开始的节日了。

重视舌尖上美味的永安人,更是把冬至的食物做成了一道道美食。在冬至日到来之前,先准备一只5、6斤重的家养的大公鸡,杀好剖好去内脏,同时洗净;切成块状,鸡腿则不切,留下给老人和孩子;下锅焯水,去血水和腥味;事先准备1到2斤的永安当地酿的老酒(永安当地用糯米加酒曲酿制而成,滋补祛湿),当归若干(当归滋补),将鸡块下锅用茶油(茶油可以祛湿)均匀翻炒几分钟后,加入老酒和当归后,装入大小适当的器皿,放入蒸锅蒸一个半小时左右,在冬至的清晨便端上餐桌,一时香气四溢,孩子们欢呼雀跃,口水都流出来了。人们大快朵颐,既滋补了身体,又满足了舌尖上的味蕾。

讲究的永安人并没有以吃大公鸡结束了冬至的滋补美食,仪式在冬至这一天还在继续。晚餐,一家人围坐一块吃的是“冬至圆”,其象征意义也是团团圆圆。南方多地吃的汤圆是用糯米粉做的,个头也比较大;而永安的圆子是用大米做的,个头也比较小。取若干新鲜的大米,加水磨成米浆,将磨好的米浆放入热锅加热,同时一直搅拌(搅拌是为了米浆受热均匀),利用热能除去米浆中的水分,直至如同包饺子的面粉团一样,以不沾手为好;放置在圆形的竹编簸箕,全家大小围坐一圈搓揉冬至圆。圆子的直径大约一公分多一些,有些小,揉起来既费力又花时间。可是,由于是一家大小齐上阵,在说说笑笑、团团圆圆的气氛中,把亲情揉入小小的圆子中。如同一次愉快的聚会,所有的辛苦与不适都在融洽的氛围中烟消云散。

冬至圆可以煮也可以炒,其一是煮:葱头爆锅至香,加入切好的肉丁、香菇丁、红萝卜丁、大白菜丁,炒至半熟,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马上放入圆子,煮开片刻就可以装入大碗,撒上葱花,一碗色味香俱全的美食出炉啦!其二是炒:用料与煮相同,先将以上食料炒熟, 加入圆子和调料,翻炒装盘即可。圆子滑爽可口,老幼皆宜,寓意吉祥。所以,冬至吃冬至圆既意味着一家人的团聚,又是一道美食,这也是冬至吃圆子的习俗延续至今的原因。

其实,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吃水饺还是吃圆子,寓意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团团圆圆,日子越过越红火。北方冬天风大干冷,不用祛湿,宜温补。南方冬天寒冷潮湿,食物中多蕴含祛湿滋补的成分,而南方人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又把它做成了一道美食,使人们在万物萧条的冬日既有仪式感又满足了舌尖上的味蕾,家乡永安的冬至别具一格,值得回味。

2022.12.18于永安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陈精,福建大田人,现居永安、北京两地,退休教师,经常在网络发表散文,诗歌,诗词等作品。喜欢在文学的花园里徜徉,很享受创作后的快感,更喜欢和志同道合的文友切磋。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