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河南焦作 / 张红蒙《采风中的那些事》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张红蒙,网名梦虹,焦作地区文联旗下作家;沁阳市作恊会员;中乡美驻河南省选稿基地主编;《望月文学》杂志特约作家;沁阳市老区建设保进会理事。

采风中的那些事

文/梦虹

听手机铃声响了,这天是2019年11月10号,晴天,我5点起床 ,做饭,吃饭,骑电动车到沁阳市,7点半,7辆小车乘坐33位作家从沁阳文化馆出发到北部山区河南和山西交界处,举办一次追忆当年国民党第40军39师115旅抗战时的几个战斗现场旧址去进行采风拍摄活动。

9时许,艳阳高照,微风徐徐,也算是初冬中旬不错的天气。

采风团由1号车李主席领队,沿途在常平乡窑头村,山西省的小口村村口,其它战地旧址等地集体拍照留影。

采风中,作家们也沿途寻问了山村中村民的风俗民情,拍摄了很多有益于自己文学创作的图片资料,对将来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素材。村旁深山中红叶满山遍野,一簇簇在风中摇曳迷人身姿,也随风飘逸一坡;明清时建起的石墙旧屋也引起不少摄影师的兴趣,纷纷走街串巷拍摄留影。

横望镇古称横望隘又名小口隘,位于晋城市天井关村以南12公里处的太行之顶,海拨:648.2米,在晋庙铺东南,因唐朝宰相狄仁杰自汴州(开封)北上路经此地时,望云思亲,写下诗句。清朝雍正十三年,泽州知府朱樟在路旁立石:“狄梁公望云处”。后来“望云思亲"的狄仁杰成了“二十四孝"之一,是传说中有名的大孝子。横望镇红色古阁楼至今仍在,该阁阕高3.5米宽2.8米,长6米,阁上镶嵌有“横望镇”石匾一块,为清朝同治甲子年1846年重修时所嵌。

横望镇路两边都是石头房,历经明清两朝到现在依然保持原生态面貌,房前大都有牌子印有“明清”字样。只是村子里留守人员很少,大都空无一人,门有锁锁着,有的没锁,屋内零乱,大都留些犁、耙、篓、织布机之类无用东西。据留守的一个奔六老兄讲:这村现有人员大约50多人,大多年龄不小了,2002年左右,大都去别处新建的房子里住了,同常平乡窑头村基本情况一样。但横望镇古朴古香,石房、石楼,驿站、商铺一个连一个,而常平窑头村并未这里富裕,让人联想到明清时这里一定很繁华。

据这里的老人讲:村内院落大都是石砖混建结构四合院,传说曾是隋炀帝下榻处。据《泽州府志》记载,隋大业607年,隋炀帝北上抚边,顺便到御史张衡家做客,为绕过羊肠坂,筑路九十里,途径这里,便在横望镇下榻。还有一家是文武秀才,门牌上有记录呢!你看房的牌名就有许多:永昌老店,明清时期曾是小口村最大的起火(骡马)点,生意兴隆。沿街还有酒馆、驿站、营房、钉掌铺、当铺、药铺……看着商铺林立,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繁华景象。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常平阻击战,如果战役在这里发生,横望镇的石屋当然不会有这么多,这么好地耸立于此。

在横望镇南三公里处,有山西省河南省石碑一块,再往南有一“丅”字路口,再往南走几百米有关爷庙,象是近几年刚修,庙边路上有青石坂铺路,上面有传说的“马蹄印”。过去马蹄上有铁掌,当然能把石坂踏久成坑的。文友在这里纷纷拍照,听李主席讲阻击战当时的作战情况。抗战俺体就是庙右50余米处的石头建起的一溜百余米长,米把宽的石头墙。这里是常平阻击战的重点战地之一。看地形:过去的羊肠小道,曲曲弯弯才能上山,一夫把关,万人难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想象当时战况是多么的残酷,激烈,悲壮。难怪仗后统计有几千名烈士呢,装备没有日军精良,日军又用飞机助战,国共合作之部队牺牲3000左右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每块石板,每块石头,每块砖瓦,每个马蹄印,仿佛都在诉说着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常平阻击战的悲惨历史。现在新建的道路改变了不少旧时的模样。羊肠小道仍然依稀可见,紫红色斑驳的墙面,碧绿色引人观看的彩瓦,掩藏了昔日的壮景繁华,有寂静和古朴之感。如果写作写生,这庙可以小住,内有宽敞的后院,也有住僧看管。

著名的沁阳市抗战研究专家李建国(沁阳市作家恊会主席;中乡美驻河南省选稿基地顾问)对照地图实地讲解当年抗战情况:1939年6月底,侵华曰军田治师团数千兵力,从沁阳的山王庄一带集结,妄想打开豫晋咽喉要道,与侵晋曰军联结,企图全部摧毁在晋的中共抗曰根据地。当时的驻地40军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田时风的开导下同意配合打好这次阻击战。于是在这几个山村要道展开殊死决战。这场国共合作之抗战:英勇、惨烈,在阴雨连绵中持续了一个多月之久,与曰军进行大小10多次战斗,消灭曰军2000余名,粉碎了前田治师团与侵晋曰军联结的阴谋,为晋冀豫区军民组织反扫荡赢得了时间……上次为牺牲的40军将士立碑,在常平后和湾村边山岭上就听李主席讲过,他研究20多年了,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在多家电视台上也多次讲述过这些事。每次都让听者感动不已,催人泪下,不能自已。

中午不记是在那一个村庄吃午餐了,大都自备有食,也有几个在一起开火吃泡面的,还有喝些小酒的。

饭后车又前行,从一个三岔路口往西南,有一宽的开阔路段,往前3百余米,车停人继续前行,这里海拨809.7米,山脊比较宽阔,上有山村老乡刚种下的米把高的观赏林:漆树。有长长的黑皮塑料水管在中间放着,以便旱时浇灌。顺着前行,渐进灌木丛林,有时弯腰曲膝,枝挂刺扎,让我有停下返回之意,我又一想,当年阻击战的战士有不少牺牲在战场,命都没了,这点小挫折又算什么,就又跟着领队继续前行。终于到了逍遥水库的侧峰的一个小小平台观望处。这里红叶簇簇,微风徐徐,水库就在山底,巍峨秀丽的太行山,绵绵不断,层林尽染,煞是好看。于是我也拍了不少照片,本人不专业,拍别的人也是不全,手机没有广角镜头,拍不少缺胳膊少腿的照片,上传群里都不好意思。这岭好多红叶,红黄之色斑驳可爱,又联想到战役时的战士们流出的鲜血,不免浮想联翩;我捡起红叶,吟道:

丛林中捡起一片红黄,喘气时细致地欣赏。

那些带泥的叶面,蜕变成烈士牺牲时的脸庞。

银屏内满山红黄,不再摇曳随风飘荡;

聘请一些最婧美的身材,陪伴英烈愿同心香一样久长。

……

想起阻击战的烈士们,黯然神伤,泪水又在眼眶内打转。停留片刻,风大山陡,李主席老是提醒大家:注意足下,小心谨慎,千万注意安全!返回吧!

我们小心往回走着,缕缕絮絮到了目的地。然后看到微信群内说有一队友名叫杨述道老师迷途掉队了。后来我们兵分两路,回找了一个多小时,在山内发出吼叫声音,“喂……”那声音在山谷中高亢绵长,心里又有几分好笑。作家都平均对我说:山谷里喊人是不可以喊姓名的,光喊“喂~”就行了。有声音好联系上那个文友就行了,吓得我不敢喊名字,后来杨老师终于和走在最后的李建国主席见面,大家才放下心。这次找人事情也充分显示了我们具有团队精神,团结一心,不让一个队员掉队。

返回路上,又到附近黄旅长部下的三位烈士墓那里祭祀了,插了些红色枝叶算是给烈士们献花致敬。然后拉上横幅拍照留念。然后就返回沁阳了。我从老年大学楼梯下推车就6点多了,到我的紫陵家就7点多些。采风活动历经10多个小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