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莲社图》:八米长卷看透中国文人的思想融合与文化基因

 半山记 2022-09-01 发布于陕西

【导语】上一篇我们一起欣赏了白描神作——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紧随其后的大人物就是白描宗师李公麟,我曾写过两篇文章来解读他出神入化的境界。今来讲李公麟的外甥,名叫张激,作为北宋末期白描画的集大成者,他的《白莲社图》真是得到了舅舅的真传!

“不可错过的宋画”系列第7篇——张激《白莲社图》

上一篇我们讲了北宋的人物画大师武宗元与他的《朝元仙仗图》。

文章图片1

《朝元仙仗图》局部

紧随其后的出现的人物画大师就是李公麟了。他把纯粹的线描绘画进一步发扬、完善,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中国画技法之一——白描。白描就是完全不用色彩,仅用水墨线条来完成造型。线条的起伏、浓淡、缓急和刚柔非常讲究,富有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文章图片2

《西岳降灵图》局部

被认为是舅舅李公麟之作

我们之前看了李公麟的《西岳降灵图》,再来看看李公麟有个外甥,名叫张激,也是一位白描画大师,画法《白莲社图》得到了他舅舅李公麟的真传。以至于张激流传于世的唯一孤品《白莲社图》,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误认为是李公麟之作。

中国古代,同一家族画家辈出是很常见的情形,因为独门技法常常秘不示人,亲戚则容易学到嘛。

八米长卷展现三教合流

《白莲社图》纵34.9厘米,横848.8厘米,卷后题跋纵34.9厘米,横406厘米,加起来超过12米,蔚为壮观。这幅长卷画了些什么呢?

八米多长的画卷上,描绘了东晋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白莲结社的聚会场景。全图共画了高僧名士十九人,僮仆十二人,姿态各异,神情迥然。

文章图片3

大家可能觉得慧远法师很陌生,其实,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开山祖师。他和我们熟悉的东晋人物有很多佳话,比如陶渊明。

东林寺旁有一条虎溪,据说慧远大师送客,不论身份贵贱,从来不过虎溪。

一天,陶渊明和著名的道教宗师陆修静来拜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慧远送二人离开,也是依依不舍,边走边谈,忽听山林中虎啸示警,才发现自己早已越过虎溪数百步了。三人大笑作别。于是留下了“虎溪三笑”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幅《白莲社图》就以虎溪的泉石树木为背景,开篇描画慧远法师握手言别道士陆修静,虎溪桥在他们身后,暗示已不知不觉破戒过了虎溪桥。

文章图片4

再往前,是一位法师与宗炳,策杖漫步在松石间的小路上。宗炳可是著名的佛学家与画家,至今还流传有一篇画论《画山水序》。

文章图片5

接下来是松石道场,几位法师与居士端坐诵经,一脸虔诚。但有个童仆百无聊赖,又是搔首又是挠腿,坐卧不安。

文章图片6

再往前看,祥云缭绕中,有一尊文殊菩萨的金身。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

文章图片7

走下石台,有几位童仆在忙着煮茶。

文章图片8

旁边对坐两位长着“胡貌梵像”的西域尊者。

文章图片9

然后是刘遗民等人正围坐在石桌旁译写佛经。

文章图片10

刘遗民是著名的“浔阳三隐”之一,因为曾做过柴桑令,所以又称刘柴桑。陶渊明的诗《和刘柴桑》就是写给他的。其中有一句:“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刘柴桑招陶渊明何事呢?就是请他也上庐山修佛呢。

在众人身后,一池白莲正在绽放,这正是白莲社因之得名的那池莲花。

文章图片11

画卷的结尾,是张莱民赤脚坦然地坐在岸边,望着远方的飞瀑流泉,让整幅画在文人士大夫的放达情怀中收尾。

文章图片12

“虎溪三笑”,一团和气

北宋以来,庐山白莲结社的故事成为热门的诗、画题材。李公麟、仇英、文征明、石涛等大家都画过莲社图。大家为什么对这个典故这么热衷呢?

因为这个题材表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虎溪三笑”的传说更是直接点明,陶渊明、慧远、陆修静分别是儒、释、道的代表,三人笑语,三教合流,自魏晋到北宋,己经成为中国文人的思想基础。

张激作为北宋末期白描画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糅合了各种线描画法的精髓,画面可动可静,或疏或密。在人物、动物、器物、服饰等多方面,体现了北宋以来笔墨及构图方面的艺术成就。


作者介绍

曾孜荣,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有20年艺术普及工作经验,语言生动易懂,他的讲解可以说是欣赏中国画的入门捷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