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朵云春拍 | 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写寿图》赏析

 泊木沐 2022-09-02 发布于辽宁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绍兴诸暨人。自幼天资聪颖,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思想上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等师友影响,品行高洁,有济世之怀。

他的绘画构图奇巧,线条与色彩简淡古雅,造型上善于提炼自然物象,用抽象概括的绘画语言传达内在特征。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复古主义笼罩下的时代局限,求变求新,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吸取了民间木刻及唐宋绘画的优点,对传统版画亦有创造性的贡献。陈洪绶山水、花鸟皆善,尤工人物。人谓其画“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蓝瑛则盛赞其人物画“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足见其成就。陈洪绶作人物造型与线条都极具特点,呈现出特有的木刻感,这应与他长期制作书籍插图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人物画,形象硕大,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有疏旷散逸之气。

近代海派名家谢稚柳、程十发、唐云等先生对陈洪绶绘画都非常偏爱,尤其谢先生在早年阶段临习过许多陈洪绶作品,书法上亦求逼似,并以陈一路手法创作了不少传统风格的花鸟作品,得其灵动与巧思。谢、程二先生不但精于画,且在学习阶段都留心收藏,在前不久程十发纪念馆即展出了程先生收藏的陈洪绶作品,而谢先生的珍藏仍难得一见。

LOT551

陈洪绶 写寿图

设色绢本立轴

135×59 cm

款识:叔时亮、时英,侄文栋、文彬、自鼎、文柏,侄孙尔珩、尔珍、尔琏、尔琦,熛上。芳洲居士六十耉,老莲洪绶写寿。

印鉴:陈洪绶印、章侯氏

鉴藏印:谢稚柳鉴赏印、佩秋审定、秋兰室藏书画

谢稚柳题签:陈老莲为芳洲居士写寿图。壮暮堂。钤印:谢稚印、稚柳

说明:附胶印复制品轴,另参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画目录1960-1980》,胶印卷轴,第31页,上海书画出版。

LOT551参考物

LOT551胶印复制品轴

此次朵云轩有缘征得一件谢稚柳先生收藏的陈洪绶《写寿图》,非常难得,可供藏家、艺术爱好者饱一眼福。

LOT551签条

在传统的观念中,为尊长过寿是家族中非常郑重的大事,寿礼的选择以及具有仪式感的表达都十分讲究。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年代,绘画曾承担了这样一种礼节交往的功能。家中子嗣需要细细地琢磨邀请一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画家,切题创作一幅寓意美好的作品,再在画面上写上一长串的祝贺人,既可以展现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又可以体现文化底蕴。

而这幅《写寿图》,这个家族选择了请陈洪绶来写,画面点出受贺者“芳洲居士”,委托者则包含叔、侄、侄孙辈三代九人。明代以“芳洲”为号的有六人,其中只有嘉兴平湖陆上澜与陈洪绶属同时期,陆上澜是明末著名的文人组织“复社”的成员,乃地方乡贤,据称“为文古奥,年八十,手不释卷”,著有诗文集、见闻录传世。关于其人的资料不多,而陈洪绶师事刘宗周,刘宗周亦是“复社”骨干,可以推测陈洪绶与陆上澜之间应有许多观念上的契合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交往。所以这幅作品“芳洲”所指很有可能就是陆上澜。

这幅作品名曰“写寿”,但从选材上看却跳脱传统的范畴,传统祝寿选材多以松柏、寿桃、萱草、仙鹤、仙翁等表意。而这幅作品却以客持莲花相赠,莲花三朵置于青铜瓶中,主人老者手执灵芝仙杖呈前行状,形象所指应为“芳洲”先生无疑。灵芝杖与青铜瓶亦可表意“永寿”,陈洪绶构思跳脱旧习,其巧可见一斑。更为有趣的是,莲这一形象既然无表达祝寿的功用,陈洪绶又为什么将它放置于这么一个中心的位置?我们不妨大胆联想一下,做一种推测。

莲宿有隐喻高洁之义,以其“出淤泥而不染”之性比君子。客以莲相赠或出于仰慕“芳洲”先生品行学识,借以表达“君子之谊”。明末政局混乱,仁人志士多不得志,刘宗周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被贬,陈洪绶空有抱负屡试不第,直至后来国朝易主,都没能在仕途崭露头角。这些志向抱负在乱世之中或不如埋头治学来得明智,陈洪绶赠以清莲第一种可能是赞美“芳洲”先生的品节。

那么,这里面可能还存在第二层的隐喻,我们知道陈洪绶幼名莲子,晚号老莲,传统人物画在明之前不具备写实的能力,在造型上非常概括,基本是依靠线的穿插来体现结构,既然不能直接地表达人物所指,就只能靠一些较为隐晦的象征手法来传达含义。那这个手捧莲花的人物会不会就是陈洪绶呢?看二人的装束刻画,若高士,又若布衣,头巾的描绘符合明代的制式,而衣服的处理则属于高古制式,这一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陈洪绶创作此图时应尚处明代。前面的人物形象已是老者,后面的人物正值中年,陈洪绶寿长五十四,按时间、形象来推算这个猜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图创作虽看似是简单的人物构成关系,实际推敲起来,里面蕴含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除却以上的分析,再比如人物前后、动态甚至体格大小的设计,无不透露出一种尊卑、礼节,以绘画语言表达社会伦理层面的秩序,读之耐人寻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