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烟台街上行驶的最豪华的“出租车”是什么吗?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这是1931年一天的黄昏,法桐的叶子已经开始凋零。“丁零零”,一阵铜铃响起,洋灰道上传来由远渐近的马蹄声。

人们回头一看,只见一辆装饰华丽、充满西洋异域风情的四轮洋马车穿街而过,在人们的注视中消失在晚霞里。

不要以为这只是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才有的画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烟台街上,这不过是寻常一幕。

马车是世界各国曾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烟台很早以前有很多马车店,进入市区的主要路口和通伸河附近均曾设有颇具规模的马车店。

店里多是货运马车,因车体宽大、装载能力比较强,被人俗称为“大车”,是长期以来陆路货运的主要工具,有时也捎带运客。客运马车在烟台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因史料极度匮乏,很多问题尚待深入发掘和探讨。

有人说,中国的马车都是两轮的,四轮马车的设计均为舶来品,其实并非如此。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里就有四轮马车的图样,细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会看到很多四轮畜力车(包括马车)。

虽然“国产”四轮马车和“舶来品”的西洋四轮马车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至少说明,中国的四轮马车和西洋马车一样历史悠久,只不过是后来引进的西洋马车迅速抢夺了人们的眼球儿。

据曾在奇山所马车店附近居住的老烟台人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穿梭于烟台市区的四轮洋马车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给烟台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当时,烟台市区有多家洋马车店,奇山所、东河岸边儿、大马路、西马路等处均有,只是布局零散,规模普遍不大。

最大规模的洋马车店,位于今天芝罘区福莱里烟台福利工厂的大院里,叫什么字号已经记不清楚了。

院子里停靠的四轮马车不下20辆,样式不尽相同,有敞篷式的,大车的骨架不同于中式马车的木质结构,而是用高强度型钢焊接而成,车斗和靠背的曲线造型十分柔和。

设计者遵循了人体工学原理,高度和宽度均便于乘客上下车和乘坐舒适,车斗里有面对面的两排座椅,可以同时载客四到六人,用来挡风遮雨的华盖设计得十分奢华和精巧。

数量更多的洋马车则是厢体式的,也是钢结构,但是车架子上是一个高高大大的车厢,车厢用华丽的饰面材料装点而成,车厢的侧面有门,可供乘客上下。

厢体两侧有玻璃窗,但外面的人几乎看不到车厢里面的情形,颇像旧时的轿子,因此这种洋马车也被叫作马轿。

洋马车有四个辐条式的胶皮轮子,前后轮子的大小不一样,前轮比后轮要小并带有转向装置,这是和中式四轮马车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解决转向问题是四轮马车的难题,因此对中式马车来说,西洋马车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有了四个轮子,马车可以自我平衡,也就解决了两轮马车需要马匹驾辕负荷的问题,同时车身也改变了中式马车粗笨的“车杠”设计,使得马匹行走更加灵活和放松。

洋马车所使用的马匹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并驯服的。大多数洋马车选用两匹骏马并驾齐驱,这一对马的体型和身高必须差不多,且颜色搭配也很有讲究,或者是一对白马,或者是一对黑马,或者是一对枣红马,也有混色搭配的,但档次逊色很多。

洋马车也有单匹“驱动”的,车型会小很多,档次自然不能和双马马车相提并论了。

洋马车的驾驶员都是训练有素的,礼仪和着装也很规范,高礼帽、燕尾服、蝴蝶结、牛皮鞋是其标配,颇有一些假洋鬼子的味道儿。中国的马车夫穿上洋装,让当时的老烟台人惊诧不已。

最有“范儿”的是这些洋马车的车铃,车厢的前方伸出一根杆子,杆子上系着一个铮明瓦亮的喇叭口大铜铃,遇到行人阻碍了通行,驾驶员就会腾出抓缰绳的手,轻轻一抖旁边的小细绳,大铜铃就会清脆地响个不停。

后来,洋马车的铃铛设计又做了改进,由手动改为脚踏式,这样可以把驾驶员的手解脱出来,也就更安全了。

当时的烟台街上,洋马车属于高档的交通工具,远比人力车(即洋车)、脚踏三轮车、公共汽车(当时已有两条线路)等交通工具收费要高很多。

这些洋马车主要用于上层人士的郊游、休闲、礼仪和摆阔,一般市民是消费不起的,具体的起步价不详。但据估计不会低于半个大洋,当时普通人的月收入也就七八个大洋。

銮铃声声马轿来,是那个时代的一道风景,如今清脆的铜铃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老烟台人儿时的记忆。

你可能还想看:

我和晚报的故事 | 52年后,我找到了当年那个泪流满面的6岁男孩

烟台街·往事如昨 | 准女婿埋头大吃,老丈人只得三番五次地喊:“再切些来!”

烟台街·烟台故事 | 他每收一名学生,就种一棵柳树,于是就有了万柳村

烟台街·烟台故事 | 烟台开埠之初,我的曾祖父创办了这家油漆店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