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中式宝刀:文人武相,武人文相背后的刀剑哲学

 匠人工坊小铁匠 2022-09-02 发布于河北

古代皇帝上朝,文臣武将分列两班。

可见自古以来,中国就把有才能的人分为文人和武人。

然而又有所谓“文人武相,武人文相”,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说文人应该长得英武矫健,一副武人模样?非也非也。这里的“相”指的是一个人的“本相”,也就是内心。



文人武相者,首推蔺相如,本是一介书生,然而在秦昭王大殿之上,手持和氏璧,怒发冲冠,慷慨陈词,最终完璧归赵。渑池会上,逼秦王击缶。如此的勇气和谋略,岂是“文人”二字所能概括?

因此在古人眼里,真正的文人应该坚定果敢,大义凛然。即使外表看起来弱不禁风,也要有英雄虎胆、侠义之心,这就是文人武相。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秋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都是文人武相的典型代表。 

 再看现如今的许多所谓专家学者,称得上“文人武相”的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不过是上级领导的应声虫罢了。



武人文相的例子就更多了,夜读《春秋》的关羽,“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辛弃疾,“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个个不只是熟读兵法、武艺超群,更主要的是心怀苍生,悲天悯人,充满着文人的精神气质和浪漫情怀。



文人武相或者武人文相,体现在刀剑创作上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追求凌厉而非暴戾,俊美却不失气节的中式风骨。这样的设计理想渗透在匠人工坊的每一款中式宝刀之中,是张勇中式大马士革刀的精髓之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