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育制度》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生育制度》

费老的《生育制度》,我也不知道自己拖沓了多久才读完的。功能论的论调,我的理解可能过于浅薄,但我觉得,功能论除了和所有的社会学一样,冷冰残酷,其他的一切我都非常的喜欢。费老站在社会的角度,给我们娓娓道来,我们不是因为生才有死,我们是因为死才有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社会为了维持最基本的运转,必须要保证的一定的人口数量,而人摆脱不了死的命运,为了社会保持生生不息的机能,所以需要人类才有了生,所有才有了生育制度。

    sdfd

从生育制度出发,因为要抚育孩子所以才有婚姻,才有恋爱,才有两性的需要。这些,都是为了社会的完整和社会正常的新陈代谢。抚育孩子需要两性的合作与分工,这其中有着婚姻的种种约束和规则。因此,产生了社会机构中的基本三角:家庭。家庭在横向上、纵向上都在发生这社会性的联系。

什么是生育制度?男女结合成为夫妇,生出孩子,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显然,生育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是马林诺夫斯基讲的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有着特定规律、技术的,包括环境和文化的设备。

种族需要绵续是生育制度的基础。

生殖细胞的成熟、性爱的冲动、雌雄交配、生殖细胞的结合,新个体的产生,这一连串是在较高级的生物中共有的现象,这是生物机能。而人类与之不同的是,虽同样经历着这个过程,但人类有跳出这个圈子的能力。那就是新个体产生之后,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从哺乳到断乳,人类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形成一套行为方式,这是社会性机能。这说明,人类的厉害之处就是人类有能力跳出性爱到生殖,从生殖到抚育之间的生物机能的连环。

生育制度是种族绵续的保障。但是,种族绵续也是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但在这里,二者又是相互矛盾的,种族绵续是牺牲个体的生存而来的。生育是损己利人的,孕妇要经受临盆的危险、哺乳的麻烦,营养、生殖处于相对立的地位,营养是损人利己的,生殖是损己利人的。

弗洛伊德说:“生物基性里有生的冲动、死的冲动。个体死的冲动正是种族的生的冲动,以个体的死来成全种族的绵续,以两性的分化来成全社会的完整。在时间里、初层的矛盾不见了,只有成全”。梁漱溟说:“两性的分化,使个人成为了一个不完全不自足的部分,确是人生种种矛盾的根源”。所以,要想维持自我的完整和自由该是一种无性的生活,所有,生活中有些神一般的人可能确实如此完整的生活着。

人类组成了社会,每个人不仅仅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一个社会的分子,每个人的生存都不能单独解决,得依靠社会的完整。因社会与人的存在,种族才得以绵续。

人类不同于低等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可以利用分工合作的经济原则,每个人都在相互配合中依靠别人行动。维持一个社区完整包含最低限度的人数是人口,人是会死亡的,人的离开会破坏社会地位,会破坏社会结构的完整,这对社会造成了威胁,于是,才产生生育制度,以便于死者尽管死,自有新的人物出来填补他们的空缺。读到这里,你是否感受了面对生死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呢?

    sdfd

那人类如何利用文化手段来控制生育,维持社会的新陈代谢?费老提到双系抚育,包括生理抚育的单系性,两性分工与合作。

从生理上讲,孩子自母体产生,母亲需要给孩子哺乳,这是一种单系的生理给养。功能论的冷酷在于他把人类情感看作是社会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爱谁、爱什么、怎么爱,这些情感都受着社会和文化的规定。

这个社会男女有别,因此男女必须合作,所以男女结合,配成夫妇,组成家庭。注意,这个逻辑:是因为人类种族需要绵续,所以人类有生育制度,所以有了抚育,而抚育一个孩子长大,需要两性合作,所以产生了婚姻,(婚姻是一种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约定以永久共同的方式来抚育子女的责任),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延续,才能完整。多么冷酷的逻辑,毫无感情。

所以,为什么国家利益在某些层面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只有国家利益保障了,才有你个人的幸福和安康。庆幸大学受到韩老师的影响,尽管我的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但国家意识始终是我看待周遭事物的底线。

    sdfd

所以,费老认为,婚姻的确立不是因为性的需要,而后恋爱与结婚的。而是上面我说的那一套逻辑。不过,你赞同这个观点吗?我想,如果放在人类长远来看,这是对的吧。如果仅是个人而言,或许又不对。

婚姻是一个社会为孩子确立父母的手段,婚姻为孩子确立社会性的父母,就像以前后宫佳丽三千,但这些孩子的母后都是正宫。

婚姻的意义是在确立双系抚育,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其中涉及很多关于生理、心理、经济的事情。

婚姻使男女就范,但至多只能维持夫妇关系的形式,不能保证夫妇之间的融洽合作,比如清官难断家务事。不是冤家不碰头,不吵架不成夫妇。托尔斯泰说,人间快乐的家庭是一模一样,而不快乐的家庭却各有它特殊不快乐的地方。叔本华说:“离远了觉得冷,逼近了大家又有刺。两个人能亲密合作有很多不易克服的困难。个人是一个自足的感觉单位,相似于莱布尼兹所说的单子,没有窗户可以使别的东西跑进来或跑出去”。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有感触,我想到了父母,我觉得这也许就是婚姻的本质吧。所以也能理解豆瓣上有人评论说看完《生育制度》不想结婚了。

再摘抄一段话:“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充分地尝到另外一个人的休戚,想到另一个人的思想,完全懂得另外一个人的语言。若是在我们感情深处,独到的领悟,能得到另一个人的同情和欣赏,这个人是否完全懂得我们的意思且不说,已经是十分难得,我们要称他做知己,有了知己,死也可以无憾”。费老的文字其实挺美的,尽管冷酷,但讲到相处的时候,让人浮想联翩。也正是因为没有完全与之契合的人,所以才要寻找相对契合的人。

所以,在这里就有内婚和外婚,既然夫妇之间会有很多的摩擦,那么最好是让具有相近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验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起生活,这就是内婚。可是近亲是不被允许的,只能转向外婚了。

外婚这要从性与社会的关系说起,性和社会是处于冲突的位置的。因为性也许乱伦、婚外情,破坏了社会关系,破坏了社会的稳定秩序。外婚的意思是向原来没有社会关系的生活团体的人建立两性关系,这样就不必破坏已有的社会关系的结构了。古代合两家之好,民族之间的通婚,都促进了社会的团结。

    sdfd

婚姻不破坏社会结构,采取了外婚。那么面对着可能会产生的矛盾和不愉快,社会又有很多夫妇之间配合的方式。

有两种方式可以促进协调:偏重经济事务的合作;或者偏重感情协调,趣味的相投。如果不能同时满足只能舍弃一项了。儒家认为,婚姻所缔结的这个契约里,若把生活的享受除外,把情感的满足感提升,剩下了只是人生的担子,含辛茹苦,一身是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我觉得这是对的,最基本的生存如果满足不了,而去情感的享受只是徒劳。

传统社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立婚姻,费老的年代也已经开始自主择偶了。费老说啊:“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设法客服,而想带婚姻一见倾心如胶似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上有感觉受到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融洽上下功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夫妇之间能否融洽相处的关键是,以往历史中是否具有相互了解的底子(社会安排),二是是否有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的意愿(两人爱好),如果置社会安排而不顾的一往情深,婚姻便是恋爱的坟墓了。这句话你又是否赞同?现代社会两人之间更加强调感情,看微博上晒得各种就知道了。或许我对感情悲观,我觉得费老的总结很有借鉴意义,如果为了今后的幸福的话就是要考虑以上两个条件,如果只是为一时幸福,也是个人的选择了。当然,世间也不乏二者兼顾的,普通人居多,还是信奉经典吧。

    sdfd

人类种族繁衍---生育制度---抚育作用---婚姻。具体的婚姻内部是什么样子?

父、母、子,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组成家庭。家庭就是三角的完成,即孩子生下来抚养长大。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帕克说,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三度---过去、现在、未来,两性的享受不带有对将来的展望,各人为了自己的满足不易有共同的憧憬。是的,孩子的出生为夫妇二人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孩子不但是夫妇生物上的结合,同时也是夫妇性格上结合的媒介。

夫妇正常的关系不易在分居状态下维持。

    sdfd

亲子之间会有矛盾。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反映了父子之间的冲突颠覆了整个家庭组织。因此,在社会文化之下成长的孩子是不自由的。社会不会直接约束人,因此它会借着父母来约束孩子。有一句话:“我们长大的人觉得能在这世界上做事应付自如,左右逢源,须知这是从十多年来种种不自由中挣得的自由”。我觉得,从社会学的层面去理解教育,我们常讨论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不都是在社会文化的约束下去谈吗?孩子也许还是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一直喜欢一句话“唯有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为什么要强调自律,因为是在强调文化的社会力量。很有意思。

在家庭中,有严父和慈母。这是因为分别由父亲、母亲担负起社会性、生理性的抚育工作,而父亲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需要和孩子一起亲密生活,所以,很难啊。难就会产生各种矛盾。

    sdfd

父母常把子女看成是自己重生的机会,也是抚育作用的保障。为父母的以理想自我寄托到孩子身上,也就等于在有那个社会标准责成于子女。我记得艺兴有一次被采访,他说,他希望他的孩子以后可以做律师、医生、老师,但绝不能做明星。我觉得是有那么点意思的,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也不是很绝对。

亲子之间的关系我想不是一言两语能涵盖的。而费老提到过,自己所没有的经验是无法推己及人的,孩子不但不容易和父母相融洽,而且还时常走到相反的路上去。有些绝对了,但是,某种程度上,不为人父母,我们可能真的无法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有时闹情绪,说一些话,是对父母的不解和伤害。

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费老说,在世代更替之中,亲子之间的思想的差异。孩子终于是要飞的,亲子间的感情怎能挡得住世代兴替的狂风!一开始我对这段话非常的喜欢,似乎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吧。但细细想来,尽管观念的不同,我觉得,我最终还是会选择回青岛,回到父母身边。所以这种感情可能也不是以一言两语的社会学能概括的吧。

父、母、子三角的稳固关系终会破灭,所以每个孩子的抚育期是暂时的,孩子离开原来的家庭重建新的三角结构,就是从生物性的断乳到社会性的断乳的过程。

    sdfd

当人类完成了一系列抚育的任务了,完成了家庭内部的任务了,继而会和外面发生横向的联系,也会在世代交替中发生纵向的联系。所以生育制度包括两部分:抚育和继替。到这里,我已经累了。简而概之吧。

为了完成社会继替和新陈代谢的过程,社会结构需要有一定的人口容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继替过程是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用,陈旧者退伍,新建者入社。时世代的代字便是新旧的关系。

为了社会秩序和团结,社会继替不能不从单系,但为了双系抚育中的感情联系,单系继替也永不能彻底。

人类对于生育还没有依着计划进行的把握。为了社会结构的完整,人口不宜太少,为了社会的效率,人口也不宜增加。

继替过程中,人类有很多办法,比如长子权、幼子权、兄终弟及,等等。还有为了平等而付出代价的,分家是以多继少的结果,这种平等是在很长的时间中,达到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而同胞冲突依然存在,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生存的威胁。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人类的规则中有收养子、过继、暂时的改系等等方式。

抚育和继替除了依赖三角结构,还需要扩展到亲属。

更多的关注观点,少论证。到后面已是不清晰了,暂且到这里了。

    sdfd

你有没有觉得社会学很残酷以及不近人情?我是感受到了。所以,除了关注与探索社会最真实和本质的东西之外,一定得看一些温存、美好的东西,内心中停留一些美好的回忆。

昨晚,一个近乎两年没有联系的朋友给我转发了一篇文章《难得有综艺,直面这个让人感到无力的残酷问题》。

我调侃他,可是因为我现在学教育学转发给我?还是因为我喜欢看极挑转发给我?还是因为我喜欢张艺兴转发给我?他说都有!

我挺开心的,朋友圈的一些人尽管不曾联系,但依然有些人默默的关注着我,且知道我的动态,这大概也是我想保持朋友圈更新的原因吧。

我们当年是大冰的忠实粉丝,读他的《他们最幸福》《乖,摸摸头》《阿弥托佛么么哒》,读的热泪盈眶,恨不得马上去穷游流浪,放下身边所有的一切,去颠沛流离啊。我们聊了一会,我跟他说,我现在已经不喜欢大冰了。

我的这位朋友,给我发了一个辽阔的大海的视频。是的,他过上了他想象的流离的生活,而如今的我,在我看来,我是在日复一日的在生活的苦海中苦苦挣扎着。看来,我没有勇气放下一切,在尘世间来一场属于自我的放逐和梦想。他说他享受现在简单的生活,远离了生活的一些柴米油盐,一个人自得。我说,我不再和以往一样天真浪漫了,也没有那么多朋友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活的反差。

而回过来再看《极限挑战》第四期第一集,6个鸡条mc在上海崇明中学对即将高考的学生提出了6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背后,事实上都折射着这无法逾越的社会阶层的鸿沟。当黄渤一人在场内和那些前20名奔跑进去的学生互动,场外学生有人为着自己不能成为前20名而焦急煎熬的时候,孙红雷的出现,将那限制了场内场外的门破开,其余几位mc带着孩子们冲进会场。之后,5位mc和那些来自nasa、皇家部队等六人又一次做了这6个题目的回答,最后结果证明:高考是最公平的,他给予了人向上流动的机会。我们在群里聊天,导师的评价是这种差距很多时候是一辈子的,是代际再生产的,很显然,鸡条正能量化了。

我在想。社会学是冰冷残酷的,它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去大胆的披露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而这类综艺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存在也在反映现实,但它会给予你一种努力向上的力量,给予你生生不息的奋斗的意义。

回过头来,再去看我和这位朋友时隔两年的生活。我当然不能把一切归因于我所谓的读过的书,经历的路造成的我此刻的烦忧。只能说,我还不够成熟应对生活。我不断的摇摆,是因为我既感恩社会学让我知道现实的残酷,我又困惑于现实的生活,没有在内心建立起来一个坚强的价值观,但我相信,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再留一些缓冲时间,我便可冲破笼络。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和过去的朋友聊天,你会时不时的有一种热血,回忆起那时的青春疯狂,且有一种莫名升起来的曾经的优越感。所以,要像一个英雄一样,站起来,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今日是汶川10周年纪念日,08年,彼时我才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而在汶川的经历着灾难的孩子们, 年龄不一,10年后的他们实现了自己在灾难面前立下的志向,他们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社会、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生生不息的力量不断的传承,我必须有理由相信热爱生活的意义。

借用初中的B常提醒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外面的天空万里如云,一如烟台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凛冽的寒风,只有和畅的微风。

透过图书馆的窗口,外面的车来车往,汽车呼呼的声音时不时的传来。湖面微微荡漾,此时也没有聒噪的鸟儿的声音,只有缓缓入耳的琴声,如天籁之音。图书馆内,大家都在专注眼前的电脑或书籍,没有窃窃私语。

合上电脑,我听到了来远方乡土的召唤,思念家乡,就去吃一个大馒头、吃个杂粮煎饼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