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过痛苦的海洋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1

伯兰特.罗素说:三种简单却极其强烈的情感主宰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这三种情感,像一阵阵飓风一样,任意地将我吹的飘来荡去,越过痛苦的海洋,抵达绝望的彼岸。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这三点是林老师上课分享的,他讲到,社会学的选题要有对现实的强烈的关怀,要去关注那些更有意义的问题。于是,我把这段话找了出来,读了很多遍,很喜欢。

读研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今日的确有一种冲动,如果重新来过研究生生活,我绝对不要抱怨环境与制度,我想解放自己的心灵,去外面寻找更多的知识,以及读更多的书籍,而不是每日在此浑浑噩噩、忧国忧民、犹豫不决。

可是时光不会返回。明日支部书记要让我分享“如何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如此宏大的主题,我不敢讲,但也许可以分享一下读研之中失败的案例。

最近几日的论文又有了新的进展,开始有了对访谈对象的分类意识,互动理论也大致看完了。我想整理一下思绪,规整一下理论脉络,看一下和论文对口情况。

2

谈一些最近玩游戏的感受。去年寒假的时候我注册了《王者荣耀》的账号,但是一直感觉自己手脚不灵活,每次在厮杀中就看不到自己了,然后一把游戏死个十几次都是常态了。

后来,也是因为我在访谈我的研究对象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专有名词的使用,诸如射手、辅助、坦克、法师等,我都不不太懂。而我弟弟也曾经一针见血,你不玩游戏,你永远都不知道玩游戏的乐趣。是啊,要做这个研究,你不体会他们说的“输了也想玩,赢了还想玩”的心情,这样的研究不过是蜻蜓点水般泛泛而谈。

谈一些感受吧。借助社会学习理论来说,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学习都需要不断地模仿同辈群体或者榜样作用,然后进行练习才能够掌握。而我之前说的那种不协调,在这段时间,有目标的训练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虽然一开始我秉持着娱乐精神进行玩耍,但是我必须要承认,有那么几天真的沉迷于段位和星级上升的喜悦感中;同时,前段时间脾气暴躁,内心不安,就不断地打游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们做游戏的选题,也要理解游戏本身的诱人之处,他的设计本身就是使人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和成就感的。

坊间总是流传着,玩游戏的人都是很聪明的那种人。所以这种坊间传说也很容易加剧人们希望在游戏中获得“聪明”即高智商的称号。这样,就可以成功将其捕获。

3

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难交到年轻时候的亲密无间的朋友?发问这个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真的是复杂又有趣的,就像《人间喜剧》里面说:

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男人女人不过是一个演员,

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

也有下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扮演着许多角色。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成年与成人的过程中,不断地洞悉着社会的真相,我们开始渐渐地以为,环境中的每个人也在进行着特定的角色扮演,而我们通过解读他人的姿态和言行,不断地确认他人扮演的角色。我们的互动过程就是一个角色领会和重新建构的过程。

所以,我想大概也是基于此,我们不断地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建构着他人的角色,当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都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每一出戏剧的时候,知道它有落幕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太重视亲密关系了。

况且,趋利避害乃是人性本能。放弃单纯的互动带来的情感支持,选择互动带来的利益驱动,才是人性之本。

我发现,越长大,会越喜欢这种带有一丝丝批判的理论,就像不太喜欢功能主义的和事佬,更喜欢布迪厄那种的批判主义;不太喜欢米德强调的主我、客我,反而更喜欢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感谢书籍,带给了我认识社会的工具;感谢书籍,带给了我认知自我的机会;感谢书籍,带给了我成长和进步。虽然,我认为我至今都没有建立一种学术体系和学术涵养,甚至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思考的学术能力。但是,读研期间读的这些书籍,已经在我的内心刻下了很深的痕迹,历久弥新。

所以,还是让我们多热爱一些书籍,多一个洞察社会的视角看待世界。享受这段让人痛苦的毕业论文的时光吧,也许再也不会有机会感知这样的痛苦,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平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