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贫困》——我依然有理想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女性贫困》——我依然有理想

《女性贫困》是我2020年阅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由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经采访形成纪录片,而后形成文本的。本书为我们讲述了现代社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单身女性的故事。

女性在十五六岁到二十五六岁的年纪里,是所有人以为的一段人生中最耀眼的时光。她们外表光鲜艳丽,过不了多少年都可以结婚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那些我们认为的年轻女性和贫困沾不上边的人群,她们的身上却背负着不为人道的辛酸苦楚。

在《女性贫困》一书中,我看到了为了读书,一个人赚学费、生活费,还时常拿出一部分钱来接济家庭的友美。她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且母亲时常卧病不起。她说,哪里还有什么理想啊……我最想要的就是能够摆脱现在的状态,不用为了打工而起早贪黑,早上能够正常时间起床、上班、傍晚按时回家。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我只要偶尔感到小小的幸福就够了。

她的理想被生活的重担压迫下,只是想要普通的家庭生活。她那被日常生活驱赶,无力展望未来的话语,充满着对于生活的失望。

我忽然想起我的妈妈,我妈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足常乐,什么理想啊,过好日子才是根本,不要总想要这个那个的。90年代,我妈嫁到我爸家里,她说那时结个婚都欠了一屁股债。我从小就爱哭,妈妈不在跟前,我就开始大声哭。后来她没办法,就带着我去地里干活。

我的印象中,总是这个东西很贵,我们不能买的印象,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他们可以负担得起什么,不可以负担得起什么。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也养成了明明很想要可是总说我不要的习惯。

不过我足够幸运的是,后来我通过读书走出了这样的怪圈子,而我的读书生涯中,也没有说父母无法支付我的学费,我放弃读书的。

但还有一些女性,他们没能有读书的机会,她们有的是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女孩,有的是单身妈妈,他们依然面临代际贫困的问题。

她们有些是成长在单身家庭中,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暴力和阴影,因此她们长大之后遇到的男人也大多不负责任;当她们成为单亲妈妈,他们没有办法在日本获得一份正式的有社会保障的工作,她们很多时候只能拥有一份合同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她们的孩子没有办法上公立的托儿所,可是她们的收入又不能支撑孩子去私立的托儿所,所以她们最后选择了色情机构工作,色情机构以就业、援助和居住一条龙服务的口号吸引单身妈妈,因此单身妈妈们乐于来到这里工作,不仅可以给予丰厚的薪水,还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色情机构自己承办的托儿所里;

她们有些人缺乏足够的性知识,自己怀孕了都不知道,等到想要去堕胎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了,可是她们根本不想要面对孩子,一个根本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孩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来到日本婴儿篮咨询,并且在这里留下她们的孩子。她们不想要怀孕更不想要孩子,因为怀孕剥夺了她们安定的生活,她们常常偷偷产下孩子,而后继续工作;

日本的大街上海有一些拖着拉杆箱的充电少女们,她们付不起房租,只能深夜徘徊在各种店里,手机成为她们的唯一安慰,比起理想,她们更想生存下去;

还有一些坚信上大学一定可以改变困境的女性,为了有钱读书,她和她的单身妈妈一个人打着好几份工,她的目标是三十岁之前还清助学金,最好在二十五六岁之前吧。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她不想早日结婚生子,而选择了上学,她忍受着打工的痛苦;

还有单身妈妈带着孩子进入网吧生活,网吧的一条龙服务也使得她们的房租减少,姐姐在便利店工作,妹妹因为贫困辍学,待在网吧里不出门,只是偶尔自己在电脑前和陌生人聊聊天。

记者笔下的女性都很努力,她们都在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让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其中作者的一句话“我无法对一个已经非常努力的人说加油,我甚至想跟你说不用再努力了”让我觉得悲哀。

我不知道日本社会的保障体系的运营机制究竟如何,可是这本书为我们刻画了一批单身妈妈的生活。她们为了生存,不惜丧失掉尊严,只为能够活着。也许生在中国,我们应该感到庆幸。

我想至少在读书上,中国政府为很多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子提供了很多机会,并且提供了足够的助学贷款和助学金补助,这一点,只是对于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中国女性而言,她们拥有着很多的机会。

我身边有很多不一样的同学,有的为了补贴家庭生活每日忙于工作;有的为了能够早日帮助家里或者帮助家里的弟弟买房,急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家里的条件足够优渥,不急于工作,还想出国看看;有的不慌不忙,等着家里找找关系进入体制内;有的在非常努力地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既追逐梦想,又脚踏实地,一日复一日地复习……

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没有人敢确定哪一种选择就一定错,或者就一定是对的。但既然人生走到了这里,我们至少不用像记者笔下的人物一样,发出“我哪里还有梦想”的痛苦,我们还有能力去努力,去对抗。

但是,最近我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随着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对教师师德零容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毫无道德底线的“叫兽们”,我们对此愤恨;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优秀的教授也逐渐和学生划清了界限和关系,我有同学跟我说,每每老师开始叹息,就说你要是是个男生就好了,我就带你去参加会议了,可惜你是个女生,实在是不方便。

这样的例子很多,师妹也说过,她的老师带着男生出去了也没叫上一个女生。

所以,作为女性,也许觉得对于老师这种距离感到庆幸,可是与此同时也让女性失去了更多的机会,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这些男女平不等的问题,也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当然,我们的媒体经常会在报道有多少优质单身女性,多少县城公务员女性在剩下,或者多少北上广优质女性在当着母胎solo。

在我们关注这一群体的过程,我们是否也忽略了一些单身妈妈们,也许她们生活在农村,既要忍受乡土风俗赋予的“这女子不检点”的行为,又要忍受生活的压力;

也许她们生活在城市,既要忍受大城市高额的房租或者房贷,又要承受着要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的负担。

女性贫困,是一种家庭传承下来的代际贫困。光靠个体很难改变命运,必须有政府足够良好的社会保障才能更好地解决。

最后,生在中国的我们是幸福的。我希望我们每个女性都不要放弃希望,无论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多么不公,都不足以使我们轻易妥协。

社会虽然残酷,但只有当你自己放弃了机会,社会才会变本加厉地交还给你。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