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求新,自我革新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秋天
Autumn

晚上听了华师大的一个关于未来教育的讲座。进去的有些晚了,是朱永新老师在发言,袁老师发言结束了。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疫情确实改变了太多太多,读研的时候总是很羡慕那些学校总是有很多的讲座,而自己的学校很少。

自疫情以来,大多数为期1-2天的讲座或者2-3h的讲座都是在线上进行,且大多数都是不收费的。虽然我听的也不多,我常常因为自己收藏了链接结果忘记去听或者根本想不起来,现在在桌面日历上添加了一些模块,就来听了。

今天其实最受启发的是,朱老师提到的:“真正的智慧和办法都来自民间。只要关上了学校的大门,校长就是小学校的主人;只要关上了教室的大门,老师就是教室的主人。尽管很多的现状使得我们不能放开手脚,但是总有那么多专业的校长和优秀的教师将教育办得有声有色。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枷锁,跳出精彩的镣铐,鼓励所有的人在自己的天地里有更多的探索。”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保守而且很守旧的人,在很多方面。读大三那会,“分期”已经是很火的一个产品了,一个学长让我去跟着他们了解下拓展下思维。我回去跟他说,我觉得这根本就不可能,怎么会有人分期买个手机?结果后来,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大行其道,我有个同学那年在京东专门负责开通白条销售的。所以,当我后来也使用分期购买一些产品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守旧”思维。

我在餐厅吃饭一样,喝饮料也是一样。如果我觉得好吃和好喝,我就会一直吃同样的饭菜,喝同样的饮料。除非别人来到我的世界替我打破这个境况,我才会突然改变。很多事情的冲击,都会让我觉得:我固执且难以改变,其实也还是很“守旧”。

慢慢地,也试着去求新。比如,喜欢一些新奇的玩意。再回到教育上,以前我总觉得这些谈未来教育的,谈人工智能的,都好遥远啊。真的有必要吗?仔细想象,有必要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像袁振国老师从马克思的角度去谈,生产关系总是落后于生产力。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未来教育,不能因为“麻烦”就不搞了。

我们要有想象力,有创造力,就要敢于想象。未来,已来。未来教育无论是在教室、教师、师生关系、选拔人才的方式、课程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教育生态。另外,华师大的学生真的都太会问问题啦~每个人都点出了教育的核心要素的未来发展困惑,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朱老师所说的新生命教育,教育应该是为了生命而存在。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大科学、大人文和大德育的教育,这些教育不能超过50%,剩下的应该是给学生实现个性化课程的教育。

在教育公平上,朱老师认为应有国家层面的教育资源平台聚集世界上最好的资源来促进公平;要把最好的书籍送到乡村,让更多的孩子读到书来促进公平。尤其强调要在因材施教基础上实现有教无类,由阅读专家帮助每个孩子实现人生出彩的可能。袁振国老师也从政策角度去探讨,教育公平是系统工程,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通过城乡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使所有的学校都办得一样;对特殊学生贫困生的资助。

未来的教师是什么样子?袁老师说,教师应该是构建教育新生态的驱动者。教育新生态是指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应该是在工作学习中得以互动,随时学习。而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创共生,一起创造对知识和世界的理解。

在朱老师新实验教育中的教师,他们都是具有很强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教师,他们和学生之间是进行的情感沟通、对话交流和生命的对话。老师不是教某个学科的,而应该是教人学某个学科的人。

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应该是,在学习如何做科研的这条道路上,不仅仅是关注你自己觉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应该适当地关注一些其他开拓思维的内容;其次,读博期间应该读一些哲学的东西,经典书籍要读,因为我发现还是经典最具有“引证”的效能。

大家晚安~期待我们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反思自己,在育人前先育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