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完了项飙和吴琦的对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把我糟糕的心情又拉了回来。 读这本书的收获很大,大家看过《十三邀》的人基本都会知道项飙,年少成名,本科就做了“浙江村”的研究(虽然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桌上放着,打算近日找时间读一下),他对周边世界的观察的敏锐性和思考,总是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些破解焦虑的方式。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北京访谈、牛津访谈和温州访谈,三个不同的地方发生着的访谈,将项飙在北大求学、在牛津工作和在温州生活的三个重要的生活部分串联了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谈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乡绅”“知识分子的共同体”“人类学方法论”“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留学与人的再生产”等等问题,这些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却又切切实实是从我们的身边延伸出来的很多问题。 有些问题我甚少关注,但是他们的对话却让我在这个旅程中拥有了一个国际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这让我也时时想到在读蓝佩嘉的《拼教养》的时候,她采用全球化的视角去解释,为什么教育的焦虑如此弥漫。当然,我最最感兴趣的还是项飙老师在对话过程中频繁谈及的人类学的方法,或者准确地说,是把自己作为方法。 在对话之后,吴琦如是说:“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么多惯例,不一定要听所谓主流的意见,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不一定都会掉队。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这一点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有共鸣。对我来说,我自己选择的这条路看起来不合乎主流,但是我相信,非主流不代表你会失败,一切改变都会发生。 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把自己作为方法”有几个步骤,自我—观察—理解—解释。按照这样的操作,也许就有希望做一个好的研究HHH~ ![]() ①自己是一个起点。“自己”是观察日常生活世界的起点,每个人都有历史、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整个社会结构所赋予的社会位置,这个位置很难改变,所以要想清楚。一定要回到人本身、人的位置,要想清楚你是谁,你能做什么,你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这很重要。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才能带入自己的经验去观察。 ②个人经验问题化。项飙谈到自己在牛津的种种挣扎,他提到,自己的经验都不是自然发生的,都是一定情境下发生,有它的历史、来源和局限。将自己的经验问题化是要去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过来的,要跟这个局限共存。 ![]() ①观察是一个了解的过程。不是无目的的,是有意识的,是能够看到其中的矛盾和纠结,观察这个社会上很多不一致的东西。观察之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叙述,并且给出一个世界的图景。所以你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而要想做到真正的切入,需要你建立一种距离感,一种冷嘲热讽的眼光,不要有那么多的关怀,要避免从立场去看东西。 ②观察还需要技术,要有工匠精神,要能够将生活世界中很具体的、物质性的有清晰的认识,不要跑到抽象中去。而且要注意权数,在你所观察的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通过一些经验推理或者逻辑测验形成一系列的假设。 ③要有关怀,这种关怀是从“在地”中衍生出来的,要有好奇心,要能看到纠结和矛盾,要能看到一些现实生活世界中解释不了的东西。 ![]() 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拥有深刻的理解。项飙认为理解有难度的根本是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理解的失败很多时候是因为利益的参杂。理解需要有主体间性,需要注意和研究对象、其他人和权力的关系,同时也要和别人的见解形成批判性的再认识。当然,理解必须建立在对研究现场和资料的浸透的基础上。 ![]() ①需要理论,才能达到解释。只有通过理论,将分散的经验总结出来。这也是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的区别。 ②采用理论解释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激发这个理论的生命力,要回到当初的理论提出的背景,看到他的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一定的文献处理能力,需要阅读积累,需要在年轻的时候以一定的力度去阅读。 我之前在公众号零星分享过一些这本书的内容,那时候大概是比较浮躁的状态,因此读起来都是再抄原文。最近,实在是困惑于毕业论文的选题,很难找到一些解药,而我觉得老师们的建议,让我更加觉得摸不着方向。 也许正是项飙所提到的“知识分子”难以形成共同体,相对独立的原因吧。我宁愿去从这些书本中再去寻求一些解药。诚然,对我启发很大。受赵老师影响,其实我最初读的一些书并非是社会学领域,而更确切地是人类学领域。 项飙说:【反思的意思是,你要阻止自己,要把自己停住,不要线性地往前冲,想一想为什么今天要这么做,不能用别的方式,对自己、对附近的反思。】 其一,我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时常在写文章的时候陷入失败或者表达的时候总是词不达意。因为我习惯于“描述”的方式看待世界,但是我却又无法达到项飙提到的描述所形成的“图景”,因此我会时常受到挫败感。 其二,我对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田野始终有太多的情怀或者关怀,这种关怀时常让我忘记要以冷静的、旁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非冷静的方式时常让我陷入一种找不到方向的境地。 其三,我需要把我手头手里的一些观察到的田野资料,以“图景”的形式先呈现出来,然后再好好把我读的关于我这个研究主题的代表性的著作,沉下心来认真去梳理一下他们的理论解释的路径(因为我发现,我脑海里还是只有描述的图景,而完全不熟悉理论解释的演变),看看这些田野资料形成的图景和已有的研究之中,有哪几个纠结和矛盾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找到他们,组合他们,希冀找到一个研究问题。 其四,我决定读几本华北农村的研究的书籍,包括阎云翔等人,我对农村的大环境,整体的一些认知还太少,这局限了我的思考。 最后,我觉得还是要慢下来,放下那些功利心的焦虑。如书中给我的启发,【“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今天没有清晰的认识,总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不对,和自己认为的有差距。一个解决方案可能是佛学里讲的专注,对自己身边做非常细微观察,当下的重要性也是在这里。”】对我来说,前段时间看到安超师姐的研究,读完的感觉竟然是觉得自己毕不了业,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始终要求自己现在的状态应该是【毕业的状态】,我现在就应该很多理论读透读懂,我始终焦虑是因为我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觉得还是专注一些,再专注一些,着手做自己能够做的。 推荐给大家这本书,期待你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和自己和解的方式,把自己作为研究方法,去看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曾经,然后再这个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意义。 本文参考:《把自己作为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