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国忠煽风点火,安禄山老谋深算

 梦想童年594 2022-09-02 发布于江西

#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

【作者】神木市特殊教育学校 杨宇

2022年9月2日

文章图片1

一、杨国忠放荡无行,受鄙视嗜酒好赌

杨国忠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三十岁时前往西川从军。他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被授为新都县尉。任期满后,杨国忠更加贫困,只得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天宝四载(745年),杨国忠的族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她与三位姐姐日益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

文章图片2

二、杨国忠引见玄宗,玄宗任金吾卫兵

鲜于仲通却向章仇兼琼推荐杨国忠。章仇兼琼见杨国忠身材高大,便征辟其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并馈赠价值百万的蜀地财货。到长安后,杨国忠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国忠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国忠引见给玄宗,玄宗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从此,杨国忠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

文章图片3

三、杨国忠深得帝宠,巴结权臣李林甫

杨国忠凭借杨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条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在朝廷,则巴结权臣李林甫。天宝七载(748年)六月,杨国忠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五个使官,成为朝廷的重臣。天宝八载(749年)二月,时任度支员外郎、专判度支的杨国忠请各地将积存的粮食变成轻货送到京师充实府库,又将天下义仓及丁租、地税全部换成布帛,用来充实天子的库藏。

文章图片4

四、杨国忠请求改名,玄宗赐其名国忠

第二年,玄宗召公卿百官观看左藏库,货物钱币堆积如山,当面赐杨国忠紫衣、金鱼,兼代太府卿事。天宝九载十月,杨国忠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其名“国忠”。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杨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出行时,杨国忠还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在前面耀武扬威。

文章图片5

五、杨国忠祸乱朝政,伪造战功报朝廷

天宝十载四月,杨国忠举荐鲜于仲通为主将,率军攻打南诏失败,伪造战功上报朝廷。写史人极端厌恶杨国忠,夸大唐朝损失。鲜于仲通军队少于三万,损失少于三万人,夸大成损失六万人。鲜于仲通失败,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南诏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士兵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捕人强制送到军所。

文章图片6

六、玄宗疏远李林甫,国忠李林甫为敌

早在征南诏之前,唐朝的精锐部队、精兵猛将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地方,而剑南没有唐朝精锐部队,两京及河南北无武备,几乎没有军队。失败之后,杨国忠从两京及河南北征募平民,组成军队征战南诏。天宝十一载五月,王鉷被杨国忠陷害致死,王鉷权势悉归杨国忠,他借邢縡案牵连李林甫,又让哥舒翰从旁作证,唐玄宗疏远李林甫,杨国忠和李林甫为敌。

文章图片7

七、杨国忠升到宰相,身兼四十个使官

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去世,玄宗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四十多个使官。天宝十二载(753年),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文章图片8

八、遭瘴疫水土不服,结果唐全军覆没

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水灾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玄宗信以为真。扶风出现水灾,没有人敢汇报实情。天宝十三载六月,杨国忠采取两面包夹南诏的策略,派李宓进攻南诏,从安南都护府调兵从东南面进攻南诏。由于南诏方采取诱敌深入对策,将唐军引至南诏都城大和城后闭壁不战,加之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支,遭受瘴疫之苦,水土不服,结果唐军全军覆没。

文章图片9

九、杨国忠再次遮掩,仍伪造捷报朝廷

杨国忠再次遮掩败绩,仍伪造捷报上书朝廷。写史人夸大唐朝损失,把李宓写成死在南诏,损失人数夸大为七万、十万等多种说法。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且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最终,两次天宝战争皆以南诏的胜利而结束,南诏不仅背叛唐王朝,投靠吐蕃,还降服了周边的寻传蛮和骠国,并趁机北进,占据剑南的嶲州和黎州。

文章图片10

十、不能制服安禄山,说安禄山有野心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安禄山对李林甫惧怕,对杨国忠不放在眼里。杨国忠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野心,但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杨国忠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天宝十三载(754年),玄宗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杨贵妃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

文章图片11

十一、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腐败

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改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反叛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文章图片12

十二、唐玄宗御驾亲征,杨国忠非常恐慌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后,玄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说,造反只有安禄山一个人,将领和士兵都不想造反,必定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玄宗信以为真,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由于安禄山的反叛日趋严峻,玄宗计划御驾亲征,下制令太子留守代管国事,又在朝堂上宣布此事,杨国忠非常恐慌,叫韩国、虢国、秦国三位夫人游说杨贵妃,让她口中含土向皇上请命阻止,事情就此作罢。

文章图片13

十三、杨国忠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出潼关

哥舒翰率兵镇守潼关,叛军长久不得进。当时形势也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杨国忠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由此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擒,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御使都弃郡逃跑,各郡的守兵都溃散,战场形势急转而下。

文章图片14

十四、叛乱由国忠引起,杀了可止息叛乱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避难。 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 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于是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

文章图片15

十五、杨国忠逃进西门,军士们乱刀砍死

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被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上前将他们包围起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杨国忠大骂众人想要效仿安禄山造反,士兵回答说:“国贼就是你,还说什么别人?”此时,禁军骑兵张小敬上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一说是张小敬当场将杨国忠射死,斩首分尸)。

文章图片16

十六、安禄山罪魁祸首,杨国忠不是好人

朝中大臣都知道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不相信。在当时最为得宠的人有三个,分别是后宫中的杨贵妃,朝廷中的杨国忠,还有统军在外身为三镇节度使得安禄山。 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但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人,关键这两人还不怎么对付。杨国忠也是最早发现安禄山有反意的最早人之一,于是他就不停地在玄宗耳边说安禄山会饭,但玄宗还是不信。

文章图片17

十七、没有唐玄宗命令,奈何不了安禄山

杨国忠脆逼安禄山造反,可惜杨国忠玩脱了,搭上自己和杨贵妃的命。杨国忠要扳倒安禄山,奈何安禄山不在朝中,没有唐玄宗的命令,奈何不了安禄山。杨国忠说,安禄山陛下召见,必定不敢过来。玄宗发诏书,安禄山来到了长安。一见到玄宗,安禄山就声泪俱下,诉说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胡人,承蒙陛下的宠爱,才有了今天尊贵的地位,把陛下当成再生父母一样,怎么会反叛呢?都是因为杨国忠的嫉恨,才会有这样的谣言,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在他手上。

文章图片18

十八、安禄山做了宰相,安史之乱不爆发

玄宗看到安禄山不仅来了,还做出这样的姿态,也觉得对不住他,于是赏赐了安禄山很多财物,还想擢升他为宰相。杨国忠一听,这可不行,其实安禄山如果做了宰相,安史之乱就不会爆发了。杨国忠破坏了这件事,让安禄山明白,只要杨国忠一直受玄宗宠信,指不定哪天自己就会死在他的谗言之下。安禄山向玄宗讨要了一些空白的委任状,用以提拔自己的部下。这完全就是用朝廷的恩德来给自己笼络人心。

文章图片19

十九、番将代替汉将领,想都没想就同意

安禄山走了,去准备他的造反之事。杨国忠继续在朝中铲除异己,独揽朝纲。而玄宗也老了,可能他也意识到了安禄山和杨国忠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好,但他却并不想做什么,只想在这最后的时光醉生梦死,活在大唐盛世的梦中。之后安禄山向玄宗建议用三十二名番将代替汉人将领,玄宗想都没想就同意了。杨国忠极力反对并说安禄山反迹已露,建议玄宗将其明升暗降,让其入朝为相,借此解除他的兵权。

文章图片20

二十、干脆安禄山逼反,玄宗知道说的对

但这个时候玄宗是怎么也不相信安禄山会反了,当初不让安禄山为相的是你,现在让的也是你,干脆皇帝让你做算了。到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彻底坐不住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尊重朝廷,连朝廷派的钦差大臣也不待见。钦差裴士淹回到长安之后,立马向玄宗报告了安禄山的异状。杨国忠却认为时机到了,干脆把安禄山逼反,这样玄宗就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了。

文章图片21

二十一、包围京师的宅邸,门客都秘密处死

杨国忠包围安禄山京师的宅邸,门客都秘密处死。安庆宗把事情密报安禄山,安禄山下定决心起兵。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玄宗正在骊山游玩,对于这个消息根本不信,还认为是别人的诬陷。而杨国忠却洋洋得意,自己说的事情是对的吧!他还认为安禄山的叛乱很快就会扑灭,安禄山的首级也将会被送往京城。可是他想错了,安禄山的起兵并不是他到达权力巅峰的起点,而是他生命的终点的开始。

文章图片22

二十二、李林甫当权之时,安禄山畏之如虎

安禄山会反不过是时间问题,但很大可能是在玄宗死后。安禄山还是感念玄宗的恩情的,他已经是三镇节度使,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太子。只要玄宗一死,他的末日也将到来,但只要玄宗还宠信他,他就不会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造反,但是由于杨国忠的骚操作,直接把安禄山给逼反了。杨国忠相比较李林甫还是太嫩了。在李林甫当权之时,安禄山可是畏之如虎,丝毫不敢有任何异心。

文章图片23

二十三、杨国忠能力太低,安禄山被迫造反

奸相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只能说杨国忠政治能力太低,最终逼迫安禄山造反。虽然杨国忠之前,李林甫也是一个奸相,但却能死死压制住安禄山。到了杨国忠接任相位,安禄山被迫提前造反。杨国忠发迹路线杨国忠是杨贵妃族兄,他前期发迹路线,和杨贵妃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但杨国忠后期,之所以能登上宰相的位置,杨贵妃的作用不可小视。

文章图片24

二十四、依靠杨贵妃发迹,从此对抗李林甫

杨国忠发迹之前,是一个泼皮无赖。剑南节度使仇兼琼,给了杨国忠一大笔钱,还打发他到长安去做官。因为仇兼琼和李林甫不合,想着杨国忠能依靠杨贵妃发迹,从此对抗李林甫。此后,杨国忠开始逐渐靠近权力中心。虽然杨国忠年轻的时候很混蛋,但也是有真实本领的。他本人比较擅长理财,这个能力赢得了唐玄宗的欣赏。再加上和杨贵妃的关系,自然受到了格外的照顾。

文章图片25

二十五、国忠投靠李林甫,同对付太子李亨

国忠稍入供奉,常后出,专主薄薄,计算钩画,分铢不误,帝(唐玄宗)悦曰:“度支郎才也。”累迁监察御史。此时奸相李林甫大权在握,杨国忠便投靠了他,一起对付太子李亨,甚至一度危及到太子之位。而杨国忠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前期获得了李林甫和唐玄宗的欢心。只是后来,因为争夺权力,杨国忠开始和李林甫发生矛盾。

文章图片26

二十六、杨国忠煽风点火,安禄山老谋深算

杨国忠加上杨贵妃,都打不过李林甫。后来还是李林甫病死,杨国忠当宰相,杨贵妃是出了大力的。而杨国忠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能干,便开始大力揭发安禄山谋反事迹。安禄山此时正受唐玄宗宠爱,没有人敢揭发他谋反的事迹。而杨国忠因为安禄山不是自己一派系,他本人也不是杨国忠提拔起来的,再者为了在唐玄宗面前表现自己能力,仗着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杨国忠开始不遗余力地揭发安禄山。

文章图片27

二十七、措手不及举旗反,名义上诛杀奸臣

禄山还幽州,觉国忠图己,反谋遂决。杨国忠接下来的动作,更进一步刺激到了安禄山。杨国忠派人捕杀李超、安岱等人,安禄山给唐玄宗上书辩解。唐玄宗听信了安禄山的言辞,没有引起警觉。国忠寡谋矜躁,谓禄山跋扈不足图,故激怒之使必反,以取信于帝。杨国忠认为是自还没有激怒安禄山,于是更加卖力地在唐玄宗面前提起安禄山要造反的情形。最终,安禄山生怕被打个措手不及,于是举旗造反,而名义上则是诛杀奸臣杨国忠。

文章图片28

二十八、马嵬坡军士哗变,杨国忠身首异处

杨国忠洋洋自得,以示自己先前的言论正确。但他却没有平定叛乱的措施,也没有提前做下预防。因此,只能跟随唐玄宗匆匆逃往四川。最终,在马嵬坡前,军士哗变,杨贵妃、杨国忠及其家人,都被杀害。原来有传言,安禄山虽然久有反心,但因为唐玄宗厚待他,安禄山本想等唐玄宗驾崩之后再造反。但禁不住杨国忠再三说他坏话,被逼之下,安禄山提前发动了叛乱。

文章图片29

二十九、无所作为除异己,明知造反没准备

我认为,史书中之所以这样记载,不过是为了替唐玄宗开脱罢了。安禄山自然会在他准备充分的时候造反,而杨国忠只不过是加快了安禄山造反的步伐。安禄山声称诛杀杨国忠,及军士哗变杀掉杨国忠,其实都是在找一只替罪羊。而杨国忠在位期间无所作为,排除异己,任用私人,明知安禄山要造反却没有丝毫准备,最终的锅自然会甩到他头上。

文章图片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