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峰谈《马克思哲学成果合集》-什么是哲学革命

 karlinms 2022-09-02 发布于上海
第三节什么是哲学革命(上)
1.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的传统、主流:哲学的对象是理性的存在者。
柏拉图划分世界为现实感性世界+理念的世界。
感性事物的真理在于感性事物所模仿的理念。
理念是完全可以用理性进行讨论的,对理念作全面的、理性的、逻辑的、思辨的、范畴的描述,这就构成了柏拉图的本体论,形成了柏拉图主义传统。
这是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它向来的对象都是理性的存在物,也就是由理性的抽象所获得的对象
马克思的重大发现,即发现了社会权力。社会权力是非理性的存在者,这就意味着哲学的对象改变了。
2.哲学的对象从理性思辨的对象转变为前理性的感性存在。
由于对象的改变,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一种是对理性对象的讨论、思辨的讨论;一种是对非理性的存在者,或者说前理性的感性存在的讨论。
比方说,我们刚才讲到了权利和权力的区别。康德的法权学说是把私有财产的关系看成是权利(right),并对这个权利进行了思辨的论证:权利表明了人格对外物的占有。这种对外物的占有关系,这个外物就成了人格的外部定在,这就是权利的起源。
而权力和权利的不同,形成了两种哲学。一种是法哲学(philosophy of right),权利哲学,权利是理性的存在者。在柏拉图传统里面,向来的哲学就研究理性的存在者。而马克思发现了非理性的权力,但它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自然现象(不要把非理性的就等同于自然状态)。
权力是人与人的关系,但它却是非理性的,所以被称为权力。为什么被称为非理性,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一部人奴役另一部分人,而且这种关系不是观念。所以称为权力,物质的力量。这就是权力哲学(philosophy of power
从前一种哲学到后一种哲学的转变,这种转变就叫做哲学革命(revolution)。
3.所以,哲学的革命是因为哲学对象的改变引起的。
对象变了,哲学得变。那么这种变可不是一般的变。比方说,从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虽然彼此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没有革命。
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他们之间发生了革命。革命是由对象的改变引起的。革命是范式的转换。这个概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边,理论的变化有一种变化是革命。”
当然,并不是唯有马克思一个思想家提供出一种权力哲学。比如尼采,两人是不约而同的。尼采受到叔本华的启发。叔本华的本体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意志是非理性的东西。尼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权力意志。
这样就有了两种意志:一种是生存意志(will to survive),另一种是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也是抓住Power不放。这就是马克思跟尼采的相通之处--权力哲学。
法国的解构主义思想家福柯说,对他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这样两个思想家,一个尼采,一个马克思。福柯恰当地解释了那句话:Knowledge is power,按照福柯被翻译成“知识就是权力”。
自然科学也是知识,自然科学量化地描述自然界,把自然状态要放到数学公式里面,通过这个来揭示自然的奥秘。为什么要把自然状态放到数学公式里,对它进行量化的测定和描述,是为了控制。所以马克思后来说的非常清楚,“生活有它的基础,科学则另有基础,压根是谎言。”其实,两者的基础是同一个。
欧洲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它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把人类劳动抽象化抽象劳动主体化,抽象劳动是可以被计算的,用货币做单位的。假定这块手表值两百元,但任何自然科学家都无法从这块手表里面分析出它值两百元这件事情。可见,这块手表值两百美元,是凝聚在这块手表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且这个关系被量化了--两百美元。既然人类劳动被抽象化并且量化的表达,那么人类也必然对自然界进行抽象化。自然界抽象化,它就变成了物质世界。所以近代唯物主义属于资本的原则。我们面对的自然界应该被称为一个物质世界(material world),能够被放到数学公式里去。
所以,福柯的解释是对的(知识就是权力)。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工业和商业,哪来自然科学”,这个工业、商业就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自然科学就是近代自然科学。
马克思和尼采都提出了权力哲学(philosophy of power),但对权力的理解不一样。在尼采看来,权力来自意志,一部分人的意志,这种人是强者。而在马克思看来,权力不是来自意志,来自人与人的感性交往,也就是社会权力(social power)。
所以,同样是权力哲学(philosophy of power),马克思提出的是社会权力哲学(philosophy of social power),尼采提出的是权力意志哲学(philosophy of will to power)。
社会权力哲学(philosophy of social power)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谁不了解这一点,谁就不可能懂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我们给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就是一种专门研究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哲学
4.权力(power)和权利(right)的关系。
比如,我现在有多出来的那一大堆货币,它不是理性的产物,是非理性的东西。但它是种力量,支配别人的一部分生命时间的力量。所以,毫无疑问,我口袋里多出来的货币就是藏在我口袋里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
那么,我支配别人的力量来自法律给予我的权利(right)吗?法律的理性论证出了我的权利(right)了吗?假如这样我们说因为有了权利(right),我口袋里的货币被宣布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于是我拥有了支配别人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这样的的话,那叫历史唯心主义--权利(right)决定社会权力(social power),比如康德、黑格尔。
但实际上,事情应该是倒过来的。我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这种(social power)此刻还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认同和意识形态的批准,道德上是不道德的,法律上不合法的。但它只要在,它完全可能拥有未来。
比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晚期总是有一部分游离于体制之外,从事了个人的商业活动--投机倒把。但是他们做了投机倒把事情之后,他们口袋里就多出来许多货币。这些货币当时在道德上是不被认同的,在法律上也是不许可的,还要受到惩罚。但这些投机倒把分子口袋里多出来的货币将拥有未来,因为他们是计划经济时代晚期形成起来的新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他们将拥有未来。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难以为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些经济固有的病症--科尔内描述为短缺经济学--即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完成了它的第一个使命(东方的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必须搞工业化,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资金的积累,需要通过中央集权的政权,在短时间里面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从事工业化建设)后,计划经济就不行了。
于是,那些投机倒把分子的行为,以及由于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多出来的那么多货币,其实意味着未来。它是新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将得到认可。后来也得到认可了,通过所谓的观念变革、思想解放,把原先被称为投机倒把的行为转变为搞活经济的行为。于是,本不被承认的权力,现在得到了充分的承认,并上升为权利(right)。2006年,中国通过了《物权法》,就法律的层面,就法的理性,对本来已经在成长形成并且成长起来的权力(power)给予了事后的证实
所以,现在权力(power)和权利(right)的关系终于搞清楚了。一个非理性的权力(power)终于穿上了理性的外衣,成为了权利(right)。
可见,权利(right)是权力(power)的外衣。它本是同一个东西。所以马克思说的非常明确,什么是财产关系,财产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权利(right
→意识形态(ideology)得到哲学或宗教的论证
权力(power
穿上了法的理性的外衣。这就叫权力(power)决定权利(right,这个过程是有内容的。权力(power)怎么决定权利(right),得到了哲学的或宗教的论证,这就叫决定。这里,历史唯物主义有一条原理,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权力(power)通过意识形态(ideology)决定了权利(right。在传统的教科书里面,权利(right)是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ideology)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那么权力(power)就叫做经济基础。
所以,经济基础的内容是社会权力(social power),上层建筑是法的权利体系(system of Rights),还有一个不是上层建筑,是中间环节--意识形态(ideology
第四节什么是哲学革命(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还存在另一条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千万不要知性地理解这个关系,即在知性逻辑当中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要求一种新的劳动组织方式”。这是不对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说明的是社会权力改变的原理,即新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如何取代旧的社会权力。这个取代改变是跟生产力直接关联着的。
比如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前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这个社会权力是土地的等级所有权。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当中建立起自己的手艺和有限的动产,还有商人在广泛的贸易活动当中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这两类人叫第三等级。手工业劳动者和商人,各自从他们积累起来的手艺和有限的动产身上,看到了奔向个人自由劳动的未来。商人在自己大量的货币面前看到了战胜土地所有权的要求,即动产要战胜不动产,否则这么多钱没用。欧洲没有无主的土地,土地都有主人。因此,第三等级的商人们,在贵族庄园之间狭隘的通道中从事贸易活动,不断地跟贵族战斗,在夹缝中生存。
所以,第三等级形成了新的感性意识,这叫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根本没变。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蒸汽机诸如此类。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业已成立,生产工具却根本没变。资本主义最初的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工厂手工业。
所以,我们现在又要重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为什么马克思会说“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哲学的贫困》
什么叫革命阶级这个阶级形成了新的感性意识这种新的感性意识是从他们自己的有限的生产工具和手艺的积累当中,发现了未来个人自由劳动的可能性。他们为这种可能性的实现而奋斗,这就叫革命的阶级。
所以,我们需要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中,耳熟能详的两条原理进行重新的阐明:
一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社会权力(社会关系)的更替,新的社会权力(社会关系)如何战胜旧的社会权力(社会关系)。
一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权力如何穿上理性的外衣,变成合法的权利体系,当中有一个中间环节叫意识形态或宗教
这就是这场哲学革命的大致内容。
2.范式的转换。
由于对象的改变,引起哲学范式的转换。原先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存在者,现在哲学研究的对象是非理性的感性存在。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核心范式都要改变。
这里对范式的转换略加说明。
人类在每一个领域里面,无论是生活生活的领域,还是自然科学或者其他知识的领域里边的每一次真实的进步,都是革命带来的。
比如物理学革命,是爱因斯坦发动的,由物理学危机造成的。十九世纪后半叶,在物理学领域里边发现了热辐射现象。这个热辐射现象导致了普朗克的量子定律的发现(在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自然基础的理解)。普朗克的量子定律无法跟牛顿物理学的中心范式(支点+力)融合。而爱因斯坦并没有把量子定律跟牛顿物理学的范式统一,而是进行了范式的转换,提出了相对论物理学,这个范式的转换就叫做物理学革命。
原先的牛顿物理学不是被彻底推翻了,而是把牛顿物理学降低为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特例(special case。凡是爱因斯坦物理学当中的公式,经过必要的转换,都能变成牛顿物理学的公式,反之则不能成功。就这样,爱因斯坦物理学包含了牛顿物理学,牛顿物理学成为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特例。原先的牛顿物理学范式成了新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范式当中的一个环节。这就是进步!所以一切进步都是革命带来的
所以,我们千万别把进步(progress)理解为线性的积累,而是范式的转换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同样如此。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换,也是范式的转换,即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范式--地租,转换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范式--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能增值的货币,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形态,是剩余价值的一个特例,这就是社会形态的革命。这样的革命是真实的进步,因为后者把前者作为一个环节包含在其中。
可见,一场社会革命,不是把先前社会的所有要素都消灭掉,而是让他们获得了新的意义,以新的范式重新组织起来,这叫革命。
在哲学领域当中,也是范式的转换。
3.哲学范式的转换: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范式转换最简要的概括就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
虽然我们都能读懂,但我们不免要问,生活本身中有没有意识?当然有,那么这样一来,一种困惑就来了,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生活决定意识,就等于在说意识决定意识,这什么意思啊?
因此,我们要谈一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生活决定意识,对这个命题的解释,就是要揭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
对马克思学说来说,如果有认识论部分,这个认识论部分一定讲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那么,再进一步追问,实践是什么?人们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其中的主观又是认识了。如果把实践理解为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那么,实践本身意味着认识的运用,这样的实践仍然是以认识做为前提的。
在这种讨论当中,在这种命题的这个理解当中发生的困难,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关键点
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活动,我们应该把它称为应用,而不是实践。实践本身是创生性的,实践是创生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
比如,人类的恋爱(fall in love),是真正的实践活动之一。它一定不是以理论为前提的,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是人性的活动但它非理性。
马克思讲的实践就是这种意思,决不以任何理论认识做前提的
再比如说,我口袋里随身携带一把小刀,需要裁剪纸张的时候,它就在场。但有次小刀不在口袋,我就只能用尺子去裁剪纸张。这使我认识到,小刀的本质,可以用一把尺来实现。假如,小刀总是上手,我就不需要认识,因为我一直在实践。
所以,什么是小刀的本质,就是它的不在场。
德语当中的一个单词,把这一件事情表达的最好。本质(wesen),是存在(sein)的过去分词形式gewesen。从本质(wesen)的构词法得出一个哲学命题,本质就是过去了的存在
黑格尔在逻辑学当中就这么讨论的,从存在这个范畴过渡到本质这个范畴时用的就这句话,本质就是消失了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爱情的本质?就是失恋,就是爱情的不在场,消失了的爱情。我们恋爱的时候是不会思考过爱情的本质问题的。
理论认识来自于实践的受阻,来自存在的消失,这就是哲学范式的转换。
现在要抓住的是生活,明确的意识形态或理论认识之前的生活,生活(感性意识)决定意识(理论意识或意识形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