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谈(02);先秦诸子学说

 西域匠人 2022-09-02 发布于四川

诸子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宋钘、彭蒙、田骈、慎到、杨朱、孙武、孙膑、惠施、商鞅、兒说、许行、公孙衍、张仪、邹衍、韩非子、荀子等。

诸子履历,简述如下: 

孔子(前551—前479年),

鲁国人,儒家创立者,春秋末教育家、思想家。曾经周游列国,推行政治主张,不被接受。晚年归鲁,专门授15徒讲学,整理典籍。他的主要思想是“仁者爱人”的学说,主张“重民”“教民”“富民”。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维护君臣、上下、贫富之间的等级秩序。提倡“中庸之德”,认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最好的道德和方法。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言论被门人后学编辑为《论语》。孔子逝世,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之儒。

老子(约前580—约前500年),

姓李名耳,一说姓老氏,名聃。道家创始人。只当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向他问过礼。他提出“道”的范畴,“道”是虚无,它产生天地万物。阐发了“反者道之动”和贵柔守慈的辩证法思想,蕴藏着无比精湛的智慧。

政治上主张“无为”,憧憬“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著作为《老子》。

孙武(约前535—前480年),

齐国人,兵家创立者,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曾参战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墨子(前478—前392年),

墨家创始人,鲁国人,出身于小生产者的士。他博通古书,创立墨家团体。有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心思想是“兼爱”,主张“爱无差等”,不分轻重厚薄,一视同仁地爱人。兼爱还要利人,有力量帮助别人,有财物分给别人,有道德学说教化别人。墨子相信老天爷有意志(“天志”)和小鬼赏善罚恶(“明鬼”),这是墨子思想的局限性。其著作为《墨子》。

孙膑(约前378—前302年),

齐国著名军事家,是孙武的后裔,因受庞涓的忌害,被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马陵之战,他协助田忌统率齐军,大败魏军。于是,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十万魏军被歼。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墓发现竹简本《孙膑兵法》。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孔子的“仁”,并且在主张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仁政”学说。其具体内容就是要求当权者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使“民有恒产”,即不失去土地,实际上就是要巩固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他的“仁政”学说以重民思想为基础,认为民、社稷、君三者相比,民最重要,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得民心的重要性。他与万章之徒整理编辑成

自己的著作《孟子》七篇。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的精神本体。论证了万物齐一和区分事物不可能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主张“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的人生观。庄子传世著作为《庄子》一书。

杨朱(约前395—前335年),

魏国人。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为我”,即“贵己”。《孟子·尽心上》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显学》也说他“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他重视生命,即“贵生”,

要求适当地满足人的欲望要求,反对过分纵欲。认为“侵物”即掠夺别人的财物是下贱的事。

慎到(约前395—前315年),

赵国人,以区区布衣,在齐湣王时游说于齐之稷下,后世多道其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稷下学宫讲学时提出“以道变法”(《慎子》佚文)和“事断于法”“势位足恃”(《韩非子·难势》)的思想,属法家重势派

慎子亦学黄老道德之术,曾发明序其指意,著十二论(《史记》之《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传》)。至其学术,则有属于道家者(《庄子·天下》),亦有属于法家者(《荀子》之《非十二子》《解蔽》)

许行(约前390—前315年),

楚国人,是农家的代表人物。滕文公执政时,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居住,弟子有数十人,儒家门徒陈相及其弟陈辛弃儒拜许行为师。他们靠自己种地吃饭,打草鞋穿,织席子铺用,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主张贤人应与农民共同耕种,解决吃饭问题。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改革理想。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年),

郑国人,治黄老刑名之学。为韩昭侯之相十五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致使七雄最弱者之韩,亦“国治兵强”,“终申子之身”而“无侵韩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史记》说他“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惠施(约前370—前310年),

宋国人,名家的著名代表,曾任魏惠王相,博学善辩,学富五车,为庄子好友。他是名家的“合同异”派,论证“万物毕同毕异”,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又引申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庄子·天下》)兒(倪)说,宋国人,是名家“白马非马”论的首倡者。曾在稷下学宫善辩知名。说他“善辩者也,操白马非马也,服稷下之辩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田骈,战国时齐国人。

他本学黄老,借道明法,与慎到齐名。曾讲学稷下学宫,雄于辩才。从彭蒙之师学到“贵齐”要领,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认为万物的同一是首要的。认识到“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

可”(《庄子·天下》)。要求人们放弃一切是非,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汉书·艺文志》著录《田子》二十五篇,列入道家。已佚。

宋钘,宋国人。

齐宣王时与尹文同游稷下学宫,他认为“虚而无形”的是“道”(《管子·心术上》),它是宇宙的本体。提倡“见侮不辱”,“使人不斗”,“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庄子·天下》)其思想主流,为道墨两家“忘我”精神的结合。他周游天下,上说下教,宣讲内容着重联系生活常情,使人们易于了解。《汉书·艺文志》著录《宋子》十八篇,早佚。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人,

纵横家中的合纵派代表,主张联合诸侯以抗秦。公元前333年,他赴秦游说任大良造,后来张仪为大良造,在公元前323年返回魏国,魏惠王任为将,他联合赵、燕、韩、魏、中山五国互相为王,合纵抵抗齐、楚、秦。公元前319年驱逐张仪回秦,公孙衍为相。第二年,公孙衍联合赵、韩、燕、魏、楚,挂五国相印,推楚怀王为纵长,由三晋出兵攻秦,秦大败联军,以合纵失败而告终。

张仪(?—前310年),魏国人,

战国时期纵横家中的连横派代表,主张联合诸侯事秦。他游说入秦,秦惠王任为相。公元前322年他去魏劝说魏惠王实行联秦韩以攻齐楚的政策。当时惠施为魏相,主张联合齐楚抗秦。魏惠王听信了张仪的游说,罢惠施相,任张仪为相,这是连横说的胜利。秦要求魏事秦,魏不从,即出兵攻占曲沃、平周两地。

秦的东进政策,使东方各国生畏。遭到了公孙衍的联合诸侯抗秦政策的排斥,公元前319年魏驱逐张仪回秦,接受了公孙衍的合纵政策,说明连横又破产了。公元前313年,张仪入楚,收买了楚旧贵族,并以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使楚同齐断绝关系。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遂与齐断交。当楚派人向秦索地时,张仪以六里相许为由,拒不承认六百里,公元前312年,楚发兵攻秦,遭到了失败。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

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长平战后,秦军围赵邯郸,魏使游士新垣衍间道入城,劝赵尊秦为帝,以纾急患。鲁仲连面折辩者,反复诘难,坚持义不帝秦,稳定了士气民心。平原君要封他,他再三不受。后田单反攻聊城。燕将死守不下。他写信给守将,晓以利害,使城不战而下。田单欲赏以爵位,他逃隐海上。《汉书·艺文志》著录《鲁仲连子》十四篇,今佚,清人有辑本。

邹衍(约前324—前250年),齐国人,

战国后期阴阳家的代表,是稷下学宫的辩者。公元前257年,齐王派他使赵与公孙龙辩论。他善谈天,齐人称他“谈天衍”。提出“五行相生”“五行相胜”说,以及“五德终始”的历史观。

荀子(约前325—前235年),名卿,赵国人,

十五岁到稷下学习,齐襄王在位(前283—前265年)时,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德高望重的“祭酒”。他提出“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观,“知道察,知道行”和“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制名以指实”的名实论,主张“性恶”的人性论,阐发了“隆礼至法”的政治论,还写下了音乐理论《乐论》。他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和先秦思想的批判总结者。

韩非子(约前280—约前233年),原是韩国公族,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一生不得志,然其学说,“切事情,明是非”,(《史记·老子非韩列传》)“采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孔丛子·韩非非圣人辨》)故谋杀韩非之李斯亦不得不称其言为“圣人之论”“圣人之术”(《史记·李斯列传》),法家之理论、实绩卓著,不仅促成强秦之一统,且亦支撑我国封建帝制达两千余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