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信情缘(上)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2-09-02 发布于福建

本文作者:郭利军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仰观名流大亨,孤芳自赏,俯察行商走卒,熙熙攘攘,世界多姿多彩,孰优孰劣,恰似雾里看花难说明白。

活在当下这个万物关联又瞬息万变的世界,打工创业如此艰难,能够拥有一份稳定工作,躲进小楼成一统,甭管冬夏与春秋,甚是欣慰,昂首阔步,自是引得别人刮目相看。

这份值得自信的稳定工作,便是农村信用社。说起农村信用社,其实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上追三辈,下跨两代,都知道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农村金融机构,也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是能够提供存贷转汇等基础金融服务的,是网点最广、服务基层群众最贴心的农村金融机构,现在很多同行机构都宣传自己是“离大地最近的银行”、“老百姓最贴心的银行”、“支农金融主力军”……当然这些宣传语绝非言过其实,恰恰是描述到了最好处,可以说是“精准点穴”式的形容,简短的几个字非常形象、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农村信用社这家“老店”的性质和行业特征。

这里且不说信用社的悠久历史,单从信用社员工这些年的见闻感受便可管中窥豹。农信社员工活在当下,如此纷繁复杂,能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真的一切都不会太差,只要勤于奋斗,梦想终究是会变成现实的。

入行十个年头,就是这个不深不浅,老同事看了发笑,新同事看了发呆的入职工龄,经历过多少事,擦肩而过多少人,林林总总已经不能够全部记清,一些事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人却已完全忘记名字,包括那些已经退休的,那些还在岗位勤奋工作的,已经足够形成一则、甚至是一则长篇故事。这些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浪淘沙一茬接一茬,都因察右中旗农信社而结缘,缘起缘灭,是开始亦或是结束。往事如烟,还未来得及飘散的,慢慢沉淀在那些曾经的农信人心中,却也迅疾淹没在时光的背影里。倘若能够站在时空的制高点,定睛凝神,必定会看到农信人忙碌且精彩的人生。

老张是名副其实的老农信人,勤勤恳恳干到退休,从最初的“乡乡都有信用社,村村都有信用站”里的信用站干起,站里的临工、站干,转正后,再到柜员、信贷会计、会计、信贷员,直至到社主任岗位光荣退休,光辉一生,闪耀农信。三十几年的时间见证了农信社的发展壮大,从手工记账起,填报表、写报告、现金日记账、收付账、储蓄账、信贷账等等,灯火通明的年终决算日算盘打得劈啪作响,到现在实现了计算机各类系统报表、记账、决算跑批量数据,盈余提留结转下年。

科技赋能后,工作效能进步了一大截。背包下乡时,从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又换小汽车,风里雨里,乡间小道泥泞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到现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解决问题,非不得已下乡也是柏油马路畅通无阻,快速高效得很。变的是交通工具和乡间小路,不变的是揽储收贷送金融服务下乡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使命,坚强的信念铸就远大的理想。农信人一代代,一辈辈继续干、奋力干,播洒青春,无怨无悔,脸上挂满皱纹,青丝染成白发。

科布尔的清晨傍晚,经常会与一名退休不久的老前辈相遇,每次总会聊上几句,询问身体安康后,话题总也绕不开农信社的工作,说起工作十分钟八分钟不在话下。这位前辈退休不到五年,头发花白却来得格外突然,交谈毕,转身离去的瞬间,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自己退休后的样子。我想大概也如他一样,也会念旧,也不想忘记曾经的工作。当然,农信社定永远不会忘记老同志的功绩,以他们为榜样,堆积如山的账簿上永远镌刻着他们的印章。

还有一次,在营业大厅与另一位退休职工交谈,他说如今,领着较高的退休金,却很闲,时常会回到自己曾经工作的那个网点转转,柜台里坐着工作的孩子他都不认识,孩子们也认不得他,营业大厅装修得大变了样,窗明几净,隔着厚厚的玻璃,交谈起来也不方便,所以,他最多只是回去看看或者偶尔查查账户余额,静静地坐到营业室的椅子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客户,默默不语。只因我与他多聊了几句,眼睛顿时灵光了起来,打开话匣子,诉不完的农信情,说不尽的农信缘,只说到兴浓时,手舞足蹈,诉说起年轻时的他,基层下乡与农牧民打成一片,放贷支持过病人,支持过大学生,支持过买奶牛……他本人指导农民种植,帮助牧民养殖,甚至白天学会了烧火做饭,傍晚又学了劁猪割蛋……一番慷慨激昂引得邻座的几位大爷笑成一片。

如今,几十年山乡巨变,农信社依然茁壮挺立,已经发展成为城里的点缀、村里的宝贝。援引村里人的话“能在这个单位上班的孩子们非富即贵”,但事实并非如外界猜测那样,能走进这个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孩子,我认为都是与农信有缘,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的好孩子。虽然近几年农信社人员流动频繁,招录了好几批次大学生,但长久留下来的不多,几次校招后,很多孩子只是将农信社作为了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历练岗位,用不了半年就考走了,有的坚持干了一两年后,也对工作环境、工作本身失去了热情,调动离职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孩子是嫌弃农信社工作在乡下,没有休息假日,没有灯红酒绿,躁动的心最终未能安营扎寨,便急匆匆放弃了与农信社的这段“姻缘”。当然,原因形形色色,不便一一列举。总之,人员流动大,人才培养难,使得农信社的部分岗位出现了断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如何与农信社“再续前缘”,成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