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瘦燕针灸治疗肩痹医案四则

 勇敢的芯2 2022-09-02 发布于湖南

专家简介

陆瘦燕(1909~1969),字昌,江苏昆山人。医自家传。毕生致力于针灸医学研究和实践,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为著名的针灸学家。主要著作有《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肺气虚肩痹篇


郑某某 男 49岁 门诊号63925
    患肺结核多年,去年开始右肩酸痛不能上举后旋,肌肉削瘦,面色苍白无华,脉细苔薄,肺经经气不足以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治拟祛风通络,取肺经诸穴为主。
    处方:尺泽(补,右)云门(补,右)肩髃(泻,右)曲池(泻,右)
    手法:捻转补泻手法。
    治疗二次后,痛势大减,治疗四次,动作灵活,抬举自由。

    按:本例患者,有肺结核史,面色无华,陆老辨为肺气不足,以致风寒乘虚袭入,邪在手太阴肺经,兼及阳明经,故取尺泽,云门以补肺经元气,泻肩、曲池,以疏大肠经之邪,一补一泻,运用得法,故二诊而显效,四诊而痊愈。

肝阴虚肩痹篇


王某某 男 48岁 门诊号69926
    初诊:1964年9月30日,左肩背麻木一月余,每遇阴雨麻木更甚,且有酸楚,抬举尚利,肌肉无明显萎缩,左天宗穴有压痛,伴有肝脏肿大,肋下二指余,经常感疲乏,胃纳不馨,食后脘宇闷胀,夜寐欠安,大便较干燥,面色正常,舌苔淡黄腻,舌质红,脉右弦细,左细,病系肝阴不足,脾运失健,营卫不和,风寒外束,治以舒肝理气,养阴蠲痹。
    处方:肝俞(泻,双)期门(补,双)足三里(补,双)内关(泻,双)神门(泻,双)巨骨(泻,左)天宗(泻,左)肩贞(泻,左)曲垣(泻,左)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不留针,天宗穴用齐针。
    二诊:64年10月10日,治疗后左肩背酸痛渐减。阴雨天仍略有所感,胁肋隐痛尚存,纳馨,姑拟舒肝理气,和胃舒筋为治。
    处方:肝俞(泻,双)胃俞(补,双)中脘(补)足三里(补,双)期门(补,双)太冲(泻,双)天宗(泻,左)曲垣(泻,左)巨骨(泻,左)
    手法:捻转,不留针
    三诊:64年10月27日,左肩酸麻基本已愈,唯天气阴雨仍略有灼热感,腹胀减轻,但巅顶仍胀,睡眠亦难,脉仍弦细,苔薄腻,黄色已退,湿浊渐化,肝肾仍亏,从效方再进。
    处方:肝俞(泻,双)胃俞(补,双)期门(补,双)中脘(补)内关(泻,双)足三里(补,双)太冲(泻,双)太阳(泻,双)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不留针

    按:患者就诊时,主诉仅为肩背麻木,然问诊中询得素有肝疾,故治疗予以两顾。因调整全身脏腑机能,将有助于促使局部病变之向愈。师常曰“若针灸治疗不从整体出发辩正施治,而只从局部出发,胶柱鼓瑟,则针灸得作用,将无异于理疗”。故陆老治疗痹症,不但治其痹邪,同时还常兼治内病。本例患者,兼有肝病,故除取巨骨、天宗、肩贞、曲垣用捻转泻法,以疏经蠲痹外,泻肝俞以平肝阳,补期门以益肝阴;补足三里以健脾,而滋化气生血之源;泻内关以治胸脘胀闷,泻神门以宁心安神,此为调整整体脏腑机能之措施。天宗穴压痛处用齐刺,以疏痹邪,又因本例病者仅有肩酸而未有肩凝程度,并有肝病,脉弦而体力较差,故不用温针及火罐。

外伤肩痹篇


徐某某 男 41岁 门诊号69937
    初诊:1964年9月1日,十月前因骑脚踏车摔跤而致左肩关节脱臼,当时由农村医师施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左肩疼痛持续二十余天,抬举不利,经电疗后稍轻,唯仍动辄锥痛入骨。左肩肌肉轻度萎缩,尤以肩贞穴部位最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缓,病因创伤引起,瘀凝气滞,疗治非易,拟祛瘀和营,佐以舒筋。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穴位解读
    手法:捻转补泻,留针加温,肩髃、肩髎用短刺法,肩贞用火罐。
    治疗经过:根据上方加减(自第二诊起减肩贞,加巨骨),共治疗5次,活动稍利,刺痛亦瘥,后因患者赴外地工作,未再继续治疗。

    按:本例患者,因脱臼而损肩关节,气血瘀凝,久而不散。动辄锥痛,是病在骨关节之征,故陆老重用肩髃、肩髎,施《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短刺法,施术时使肩臂外展约45°,用“稍摇而深之”的手法直刺,深入3寸,然后上下提插,结合捻转、动摇,“上下摩骨”,有似“白虎摇头”之状。此为陆老治疗肩痹在骨关节时常用的手法,此外,肩贞穴重用火罐,因该处肌肉明显萎缩,为恐其内血凝阻,肌腠粘固,故用大火罐吸拔,以冀祛瘀而筋肉得以舒释。

营卫不和肩痹篇


鲍某某 女 55岁 龙华医院门诊号 77292
    初诊:1963年8月21日,年过七七,冲任脉衰,血海不充,脉络空疏,营失涵濡之养,卫疏捍外之司,营卫失其谐和,遂至藩篱不固,为外来之风寒所袭,致左肩酸痛,抬举殊艰,十指麻木,不时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余,脉细软,苔薄滑,病属内虚招邪,治拟和营宣络。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巨骨(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髃穴下用合谷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二诊:9月20日,针治八次,抬举渐利,唯后旋时仍不利,肩俞穴处有压痛,腰痛亦减,以上法加减。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俞穴用齐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三诊:9月27日,针治迄今,日趋好转,经气得畅,营卫亦和,抬动亦舒利无碍,病已告痊,可停针观察。

    按:肩痹之症,俗称漏肩风,多发于中年以后的病者,一般多为筋肉的弊病。陆老治疗,按治痹原则,多取局部穴结合循经远取穴。手法多用捻转补泻法,以病在筋肉,故常用合谷刺、分刺。因病痹而经隧不通,故多加用温针。压痛处常用齐刺或扬刺,加用火罐。有抬举不利之肩凝症状时,肩部穴轮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个。本例患者,属冲任脉衰,经络空疏,为外邪所袭,陆老治法,可以反映他在临床上治疗肩痹的一般规律。其中取肾俞,乃是病者兼有腰痛之故。肩俞,乃陆老治疗肩痹病的经验穴,位于肩髃穴与云门穴中间。另有一肩内俞,也是陆老治疗肩痹的常用经验穴,位于肩俞下约一寸。在肩连前臂内侧疼痛,抬举不利,或有肩凝的症状时常采用。但以上仅是治疗痹邪在于筋肉的治法。《灵枢·终始》篇中指出“(病)在骨守骨,病)在筋守筋”,若病邪入骨当用“致针骨所”的刺法。 中医学习平台

图片

注:本文摘自《陆瘦燕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汇编》,作者:陆瘦燕,由培医教育(TCMEDU)整理发表,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