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瘦燕丨治疗肩痹医案一则

 369蓝田书院 2017-07-30

本文摘自《陆瘦燕针灸医案·营卫不和肩痹篇》



陆燕瘦简介

陆瘦燕(1909~1969年),江苏昆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市嘉定西门外严庙乡一个针灸医师家庭。其父李培卿,育有6子2女,陆氏排行最小,因出嗣陆门,故改姓为陆,迁居昆山(有书记载陆氏出嗣舅家,纯属误传)。陆氏幼年精读《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类经》、《针灸大成》等书。并勤练书法,字体苍劲有力,自成一格。陆瘦燕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和教育家。他少年时随父习医,得其真传,18岁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针刺沉疴,屡见奇效,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他开创了针灸实验之先河,还开办了“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在国内外针灸界颇具影响。“陆氏针灸疗法”已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与会人士充分展现了陆瘦燕先生在针灸学临床、科研、教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当下针灸学发展的启迪。




疑难杂症用“温通”——治疗头面五官疾患(二)


肩痹,即西医学所谓肩周炎,又称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常使病人肩部疼痛不适、活动严重受限,影响其生活质量。


案例


鲍某某 女 55岁 龙华医院门诊号 77292
初诊:1963年8月21日,年过七七,冲任脉衰,血海不充,脉络空疏,营失涵濡之养,卫疏捍外之司,营卫失其谐和,遂至藩篱不固,为外来之风寒所袭,致左肩酸痛,抬举殊艰,十指麻木,不时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余,脉细软,苔薄滑,病属内虚招邪,治拟和营宣络。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巨骨(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髃穴下用合谷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二诊:9月20日,针治八次,抬举渐利,唯后旋时仍不利,肩俞穴处有压痛,腰痛亦减,以上法加减。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俞穴用齐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三诊:9月27日,针治迄今,日趋好转,经气得畅,营卫亦和,抬动亦舒利无碍,病已告痊,可停针观察。


后语:肩痹之症,俗称漏肩风,多发于中年以后的病者,一般多为筋肉的痺病。陆老治疗,按治痹原则,多取局部穴结合循经远取穴。手法多用捻转补泻法,以病在筋肉,故常用合谷刺、分刺。因病痹而经隧不通,故多加用温针。压痛处常用齐刺或扬刺,加用火罐。有抬举不利之肩凝症状时,肩部穴轮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个。本例患者,属冲任脉衰,经络空疏,为外邪所袭,陆老治法,可以反映他在临床上治疗肩痹的一般规律。其中取肾俞,乃是病者兼有腰痛之故。肩俞,乃陆老治疗肩痹病的经验穴,位于肩髃穴与云门穴中间。另有一肩内俞,也是陆老治疗肩痹的常用经验穴,位于肩俞下约一寸。在肩连前臂内侧疼痛,抬举不利,或有肩凝的症状时常采用。但以上仅是治疗痹邪在于筋肉的治法。《灵枢·终始》篇中指出“(病)在骨守骨,(病)在筋守筋”,若病邪入骨当用“致针骨所”的刺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