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民国“先生”的背影往事(一)

 吴越尽说 2022-09-03 发布于浙江
民国,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
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
渐行渐远。
先生,
在当下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
但一句拖长音的“先生”,
却又是个能让人心怀敬意,
不由想要深深鞠上一躬的称呼。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
教育盛,
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国体向上;
教育衰,
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
也社会浮躁、振兴乏力。
一个世纪前的中国,
正值清朝末年,
国运衰败,新学渐兴。
清光绪28年(1902年),
一度实行“新政”,
颁布《壬寅学制》。
从此,
由北京及各省,
相继创办新式学堂。
苏州兴办新学,
在全国中等城市中,
是处在领先地位的。
在这座千年古城,
翻开百年老校校史,
回溯民国先生,
共鸣隔代不相逢的后生们。
他们在民国的影响远远大于今天一个阅读界的影响,
是那个年代引领教育思潮的典范,
他们追求教育理想、
完善教育体制的心魂,
让我们为之感动,
几乎改变了整个中国当时的文化。

  苏州中学内的“尊经阁”


今天,我们就要说四位教育家,也是办学名家,他们分别是王同愈、谢长达、王季玉和罗振玉。他们创办和管理的学校,如今也成为了古城内最为深厚的百年风景。


  王同愈(1856—1941)

先生往事:创办草桥等新学堂,倡导苏州新学第一人

在寂静的草桥巷弄,伫立着一座古朴的青石砖拱门,不时吸引着路人驻足仰望。这座校门始建于1906年,大门正中上方仍清晰镌刻着“1906长元吴高等小学堂”的字样。就是这座校门,留下了数位名人先辈的成长足迹,凝聚了一代代草桥人的追寻与坚守……

1906年,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书画家王同愈创办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正是草桥实小的前身。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奥运冠军陈艳青、著名作家范小青……曾经从这里开始他们的求学生涯。

王同愈是二十世纪初在苏州推进近代商业发展、公益事业和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人物。少年时的他靠借书抄书刻苦自学成才,后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饱读诗书的他自然是一副儒生像,但是,这个儒生不简单,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绘画书法,无所不能。他对西方的教育方法教育体制推崇倍至。

可以说,苏州近代40多所新学堂都是王同愈和苏州很多地方士绅建立起来的。1906年,王同愈会同蒋炳章、章钰、吴本善等地方士坤创办公立长元吴初等、高等、半日小学堂共40所。1907年,以紫阳书院、正谊书院等公益场所的田租典息公款,创办公立苏州第一中学堂,成为苏州第一所公办的中学。实施全新的吸收西方先进教育方法的教育体制。

如果不是清末国家巨变,王同愈断不会辞官归隐,1913年,他放弃仕途,退隐苏沪间。研究图籍,闲为著述,并以书画自怡。

  谢长达


王季玉

谢长达(1848—1934)&王季玉(1885—1967)

先生往事:振兴苏州女学,与振华的不解之缘

谢长达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发起成立苏州放足会、女子公益团等,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创办了振华女校。

1905年,她与友人陈星昭、蒋振懦等人捐募1000余元开办费,租屋于严衙前东小桥畔,创办女子小学,取名“振华女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评价说:“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1917年,谢长达因年事已高,将校长一职交由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三女儿王季玉担任。为继承母志,王季玉婉辞各大学之聘,致力于办女子学校。当时的振华女校,仅有小学与少数几位老师,她各方奔走,筹集经费,聘请教师。后因学生增多,学校规模渐大,由王季玉迁至带城桥下塘之旧织造府(今十中校址)。

杨绛先生曾回忆,季玉先生上课时,很严肃,自己执教生物、英语,有病也不离开讲台,对待差生则利用课外时间耐心补课。不过每当到了吃饭、课间休息时,她就笑眯眯了。学生可以跟她开玩笑,“打成一片”。

“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既要让学生具备升学的学力,让更多的女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还要让无财力或学力进大学的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技能。”季玉先生就在这样的思想下前行着。

作为后人,我们对先生当年的胸怀和志趣唯有揣度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初先生留洋归国时,若是只一心做她的学问,江南女子的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


 罗振玉(1866—1940)

先生往事:治校“高手”

名闻遐迩的苏州中学为江苏巡抚端忠敏于1904年始建,当时叫江苏师范学堂。学校的第一任监督则是著名学者罗振玉。罗振玉和端忠敏是老朋友,端忠敏一调任江苏,就聘刚从日本考察教务回来的罗振玉为江苏教育顾问,并委以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之职。

罗振玉任职时,江苏师范学堂已颇具规模,设有讲习科、速成科、体操专修科等,还有附属小学。如何办好这所学校,罗振玉强调要抓好管理。他办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治校严格,为学校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

他每天到堂督课,到寝室观察学生行检;课余时分班接见学生,戒以品行,使学生培养师表情操。由于他督责严格,身体力行,学校教师勤职,学生攻苦励学,蔚为良好风尚。当时省里来苏州视察学校,对罗振玉治校褒奖有加。

他还十分重视校舍环境的建设。为了美化环境,他在荷花池旁构筑一小榭,并捐赠经史书籍于其中,令学生阅览。在院内种植各种花木,宿舍前种桃柳,池中种莲花,为学校创造了一个水清、树碧、花香的优美环境。

罗振玉离校后,就再没到过苏州。但他对师范学堂一直怀有深深的情怀。晚年,他在《集蓼编》里曾回忆学校的一草一木,“念之喟然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