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州“五十四个街坊”姑苏古城改造中,人们常听说的“54个街坊”由何而来?苏州城里地名里,这么多“坊”是指牌坊吗? ![]() 1986年6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形式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作出批复,明确指出:“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要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同年8月,苏州市旧城建设办公室成立,四年后更名为苏州市旧城保护建设办公室。保护被放到了首位。 首先是对古城区的文物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普查统计和归类,除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之外,还确定了控制保护对象252处,这当中大多为各历史时期的小巷民居。专家们根据古城街巷、河流的走向和组合,把全城大致平均划分成54个街坊,每个街坊为平均26万平方米的矩形块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缜密的规划探讨。这就是现在姑苏古城保护中,经常提到的“54个街坊”。 对于“坊”,苏州人并不陌生,苏州在唐诗里有60坊的记载,宋代郡守李寿朋也曾排定过65坊。 近代则有“三官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三宫是皇宫、学官、天后宫。皇宫,本名万寿宫,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9年)创建,内供皇帝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全城官员都要去朝拜,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学宫,即三元坊的孔庙。天后宫,在城北天后宫桥,亦称天妃宫,航海者都拜祷此宫。 24坊则有一首民歌专门唱它,编唱此歌的是苏州一位有名的民歌手张正芳。 “草草不恭全唱到,有人说我不到家, 城内廿四牌坊唱勿出,不算姑苏张正芳。 正芳听说笑堂堂,埋怨得来正相当, 只要一句提醒吾,编成句子就好唱。 海红坊来通关坊,南传坊来北传坊。 前清打春北园啷,例规先走迎春坊。 通贵坊来同巷坊,合村坊来节孝坊。 父尽忠来子尽孝,奉旨设立忠孝坊。 濂溪坊来干将坊 ,碧凤坊来滚绣坊。 读书考中三鼎甲,奉旨设立三元坊。 嘉余坊来桂和坊,富仁坊来大成坊。 出品大员来拜相,奉旨设立天官坊。 闾邱坊来黄鹂坊,清嘉坊来吴趋坊。 廿四牌坊全唱齐,再加作歌张正芳。” 歌中所唱24坊与《姑苏野史》一书所列24坊有6坊有异,范成大《吴郡志·坊市》列有60坊中的大部分坊名,其中南宫坊(南园巷)、旌义坊(蔡汇头)大约即为南官坊和井义坊。 苏州人一般都认为“坊”是“牌坊”的意思,如“三元坊”是为三元及第的钱棨而立,“闾邱坊”为表旌闾丘孝终的宅第而立,“大成坊”系宋朝时为表旌大云翁林处而立。也有人认为“坊是由“作坊”而来,后来才演变成某个区城的意思。 其实“坊”和“里”一样,是中国古代城市用地的划分单位,汉长安城有166个闾里,汉魏时洛阳城有326个里,唐长安城有108个坊。“坊”由城市干道划分而成,大小不尽相同,四周筑坊墙,开有坊门,定时启闭。坊内主要为民居,也有寺院和官僚府第,北宋汴粱城、元大都城也有里坊制,但已无坊门坊墙,仅是一种行政管理单位。里坊的划分对中国古代城市用地布局和方格道路系统形成有很大关系,至今在一些城市仍有里坊制的痕迹,苏州便是典型的例证。 1988年到1992年,苏州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对街坊改造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点,即单个院落的改造,试点是十梓街50号等五处民居,对其院落内部进行改造,外观保持不变;线,即结合道路进行综合改造,依据苏州古城“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和沿街建筑的传统风貌,对十全街和枫桥大街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古城新景观;面,即街坊成片改造,试点是桐芳巷小区,将其建成幽雅别致、高低错落的新型街坊小区。 这是一步高明的棋,既加快了古城改造的步伐,又能探索出各种民居改造的新方法、新路子。点,侧重于展现粉墙黛瓦的园林庭院风味;线,体现临河而筑、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面,则集衣食住行为一体,糅园林民居、小桥流水乃至商业网点于一身,使人更能感受和了解苏州昔日“坊闹半长安”的繁华和“坊市棋立,桥梁栉比”的特色。 探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专家们认为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的改造办法不仅对苏州保护古城风貌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全国的保护古城.做好城市规划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于是苏州的街坊改造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1995年11月,第一批街坊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1994年,现代化城市社会所必需的基本设施被引进了古城,水、电、煤气、通信、排污等各种管线从古城中心向两侧辐射,为各个街坊提供了改造居民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东起皮市街、西至人民路、南到白塔西路、北到西北街的10号街坊,东起中街路、西至汤家巷、南到景德路、北到东中市的16号街坊和东起官太尉河、西至凤凰街、南到十梓街、北到干将路的37号街坊,三个旧街坊改造一齐动手,全面铺开。 新街坊不再蓬头垢面、老态龙钟,而粉墙黛瓦、镂窗飞檐的传统风貌更焕发出新的光彩,园林式的六角、八角镂窗,“哺鸡脊”、“纹头脊”等多种形式的屋脊和屋脊上雕着的“刘海撒金钱”、“和合二仙”等民间传统雕塑,以及亭台、照壁、回廊、水石小品,无不韵味悠长,令人赏心悦目。 来源:《姑苏古城》公众号 2019-07-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