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2年,琼瑶爷爷给黄克诚写信:饿了两三天,希望老同学提供救济

 lixj1028 2022-09-03 发布于天津

1989年5月7日,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偕同丈夫平鑫涛来到大陆,返回家乡湖南衡阳扫墓祭祖,在修整一新的祖父陈墨西墓前行三跪九叩之礼,此事轰动远近。

文章图片1

琼瑶回乡祭祖

当时,陈墨西辞世已有39年了,他既是爱国人士,又是一位重操守的教育家。他生前交游不为广,但他与小他33岁的开国大将黄克诚,却保持过真诚的交谊。

1952年春节,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收到一封求助信。写信人在信中回忆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大革命时代与黄克诚等人的交往,政局的演变。最后写道:

“……不料退休后,因没有预备,就不免缺乏伙食。八十一二岁两年还在家教教补习班,勉强可以糊口,八十三岁这一年没有一个学生读书,实际饿了二三天饭。所以作诗写信给朋友,请求救济。现在诗也做得有,信也写得多,接济还没有实现,所以照刘先生的意思,写信寄诗给你,请你念念这个唯一的老同学吧。”

一向刚正不阿的黄克诚,还专程就这封信做了批示,为“老同学”解决了困难。而黄克诚的这位“老同学”,正是前面提到的琼瑶的祖父陈墨西。可是,当年的黄克诚刚刚50岁,又怎么会有一个83岁的老同学呢?

陈墨西是湖南衡阳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曾中进士,做过江西九江知府,后不幸病故,以致家道中落。父亲病故,陈墨西又还没有进入仕途,无奈只能在家乡当个私塾先生,但他胸怀大志,不甘困守家园。于是在1903年,陈墨西34岁那年,告别妻小,前往南京报考两江师范。

凭借着家学渊源,旧学功底深厚,陈墨西得到著名教育家兼书画家李瑞清的赏识,顺利考入两江师范。那个时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清廷腐败,列强入侵,天怒人怨,许多进步人士纷纷站出来,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加上戊戌变法的失败,陈墨西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很深的刺激,他同情和支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反清排满活动,私下里经常阅读《苏报》、《警世钟》《申报》和蒋百里在日本主编、秘密发行至国内的《浙江潮》等进步报刊,思想上逐渐倾向于革命。

文章图片2

陈墨西

1903年,革命党人赵声在黄兴的介绍下,进入南京两江师范执教。他在校内秘密宣传反清,发展同志,并创建了“革命同志会”。陈墨西虽然是学生,但比赵声年长整整12岁,也加入了“革命同志会”。赵声对这位“大哥”非常信任,常常委以重任,让他保管内部文件,传递信息。

好景不长,赵声等人在校内的活动不慎泄露,两江总督端方派兵抓人。赵声翻墙逃走,陈墨西等二十余名师生被拘押。好在陈墨西早就将相关机密文件转移,清兵找不到证据,加上恩师李瑞清力保,端方也无暇顾及,陈墨西得以“取保候审”。

有意思的是,李瑞清对清政府忠心耿耿,对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不满,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更是反感,进而也对陈墨西有所疏远。有同学曾劝陈墨西,“老师已很痛苦,你不必再和他闹矛盾了。”陈墨西坦然答对:“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尽管如此,李瑞清仍爱惜陈墨西的才学,这才出面找端方交涉,救出弟子。而这个两江总督端方,于1911年被任命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

1907年,陈墨西从两江师范毕业,一度教书为业,后来筹款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反清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对陈墨西寄予厚望,派他回国,到西北地区活动。临分手时,孙中山对他说:“西北地区是薄弱之地,我们效仿左宗棠,向西北发展。你先到甘肃兰州,那里是西北的政治经济中心。你阅历不浅,文化又高,此去要担当重任,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啊。”

陈墨西到达甘肃秦州(今天水市)后,传达了黄兴致促甘肃早日举义的意见,与先前到甘肃的革命党人黄钺再次修订了起义计划,于1912年3月11日宣布起义。起义军击毙了开枪顽抗的游击将军民国元老陈墨西陈华荣玉润,生擒知州张廷武,起义取得了胜利,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亦称秦州军政府),史称“陇右光复”。黄钺任军政府都督,陈墨西被任命为军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司司长。秦州军政府的大部分文牍都出自陈墨西之手,其中《甘肃临时军政府、甘肃军政府和平解决条约》《呈复大总统文》、《陈贞瑞上国务院请愿书》均载入《陇右光复记》。

1912年3月19日,也就是秦州起义后的第八天,清政府甘肃省藩司赵惟熙以袁世凯为靠山,投机革命,诡称起义,成立了一个所谓“甘肃军政府”(人称兰州军政府),诬蔑秦州起义是“争权夺利,破坏共和”,扬言对秦州军政府要“大兵压境,炮弹相见”。陈墨西等人为顾全大局,考虑战端一起,则玉石俱焚,陇中生灵,难免涂炭,因此采取和解政策,拟订和平解决条约十四款,派陈墨西、周昆为首席代表,与赵惟熙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协议。

袁世凯死后不久,革命形势好转,孙中山召陈墨西南下广州,效力于广东革命政府。1923年,陈墨西升任广州大元帅府咨议,继而兼任政治参议官,在孙中山身边工作。

1924年,在苏联帮助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办起黄埔军校。一年后,又另办中央政治讲习班,共有学员800余人。其中本班600多人,外班约200人,大多为国民党方面的党、政、军骨干,也有一部分共产党员。汪精卫、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邹鲁和中共方面的毛泽东、谭平山、周恩来、肖楚女等领导同志都常来政治讲习班讲课。那时,陈墨西已有57岁了,是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思想开明,追求进步,虽说已是高级官员,且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部政治顾问,但他仍以普通革命者自居,前往听课,持之以恒。

当时规定:高级干部都编入外班旁听组,可不受限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享受特殊待遇的学员中只有陈墨西听课最认真,只要手头没有公务,都会赶到设在孔庙的政讲班听课、做笔记,凡弄不懂的地方他都要提问。

在政讲班,陈墨西结识了本班生黄克诚。那时黄克诚24岁,身体瘦弱,文雅中透出坚毅。他是湘南永兴人,毕业于衡阳省立第三师范。文化功底不错。已加入共产党。在闲谈中,双方有了了解,很谈得来,遂结为忘年交。陈墨西一向以毛笔写字,平日上课,记笔记,用不惯自来水笔,往往记不全。下课后,他便向黄克诚借笔记来校对和补抄。两人还结伴同游过白云山、越秀山。

文章图片3

黄克诚

在交往中,黄克诚感到陈墨西学识渊博,为人正派,是可以信赖的。而且,陈墨西从不摆老资格。黄克诚遂经常向陈墨西介绍马列主义知识、苏联的动态,以争取他同情共产党人的事业,同时,希望陈墨西多对驻粤湘军司令谭延闿及其部将鲁涤平、张辉瓒、陈嘉佑等人施加些影响,坚定他们的革命立场。陈墨西表示他是竭诚拥护孙中山先生生前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而且,他对中共领导人是挺佩服的。

1924年,陈墨西曾陪同孙中山先生一行从广州北上,与段祺瑞举行会谈,商议共同对付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那时,他就接触过北方的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印象深刻。在广州,他与肖楚女时有交往。他乐于给湘军将领们做些工作,请他们在发生“中山舰事件”后继续与中共合作。黄克诚自是很高兴。

在政讲班结业后,黄克诚又进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训练班学习。1926年夏,北伐军兴,陈墨西以国民党革命军总部顾问的身份随同湘军鲁涤平部北上,途中因事而请假返回衡阳家乡,与部队脱离了联系。而这时黄克诚已被派往唐生智的第8军任营教导员兼团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春,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黄克诚死里逃生,与陈墨西中断了联系,但心中仍惦念着这位忘年交。

陈墨西在家乡无日不关心时局。先是得知北伐之役节节胜利,三路北伐军分别占领长沙、岳阳、武汉、南昌、上海、南京……席卷东南,自是很高兴,吟诗作赋,以示庆祝。接下来,又闻知发生了“马日事变”和“四一二”事变,宁汉分裂,蒋介石清共反共,令陈墨西很反感,认为这是公然背叛国父孙中山倡导的三大政策。尤令他悲伤的是他在广州过从甚密的共产党领导人肖楚女已惨遭杀害。他忍不住流泪了。

文章图片4

萧楚女

陈墨西对湘籍至交谭延闿、程潜、鲁涤平等人说:“人家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革命快成功了,他蒋介石却背信弃义,反过来屠杀并肩作战的朋友,是十足的小人!”大家听了大惊失色,纷纷劝他:“蒋介石手握兵权,谁敢不听他的?祸从口出,你可不能引火烧身呀!”陈墨西愤然说:“我绝不当蒋介石的帮凶。”一气之下借口“家母过世,回家守孝”,辞职脱离了军界,返回老家衡阳乡下。

家人都知道他心直口快,易惹祸端,故不让他外出。陈墨西在家乡待了2年,内心之郁闷可想而知,除了教教书,便是钻研学问,致力于研究王船山的学术思想,写下大量研究心得。蛰居家乡时期,陈墨西常牵念好友黄克诚,曾两次托友人在长沙、汉口打听黄的下落,但没能打听到。

在乡下的陈墨西,别无专长,有无钱财,只能仍以教书为生。然而战乱纷飞,物价飞涨,陈墨西教书收入微薄,实在难以维持。被逼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在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闿求助。谭延闿准备安排他到教育部任职,但他不愿做官,最后到了中央政治学校教国文,月薪足够一家人开支。

在南京教书期间,1929年6月的一天晚上,陈墨西的住所忽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30岁上下,一副教书先生打扮,黑瘦而憔悴。他自称叫李一匡,是受黄克诚先生之托而来的,还带来一封信。牛皮纸信封上果然是黄克诚的笔迹,落款却是黄仰岳。信中表达思念之情,并致问候,却没具体提有什么事相托。

这令陈墨西有些纳闷。来人说自己是中共长江局特二科的联络员。在这之前,李一匡在湘赣边区的红四军当过35团党代表兼团长黄克诚的警卫。黄克诚两年多前在“马日事变”中脱险,后参加过湘南暴动,成为红军一名指挥员。现在,黄克诚正担任湖南农军第二路军游击支队司令。

两个月前,长江局的一位名叫袁守璋的地下党员奉命打入南京中央军校搞策反时不幸被捕。袁很机智、勇敢,坚不吐实,一口咬定出卖了他的一位柏姓校官是挟嫌栽赃报复。现在袁守璋还被关押着,等待进一步审讯,处境危险。组织上辗转打听到黄克诚与现在南京的陈墨西有朋友同学关系,遂急请黄克诚写信交给李一匡来南京,将求助一事由李面告陈墨西,请他务必出面找关系,将袁守璋保释出来。陈墨西感到为难,但他想到朋友黄克诚的殷殷托付,又不忍拒绝,考虑再三,答应试试看。

次日,陈墨西找了在中央军校担任政训处长的同乡酆悌,说明来意,说被拘押的袁守璋是他的远亲,又曾是他在广州政讲班学习时的同学,此人仅是思想上激进点而已,并无中共背景,请能给自己一个面子,将袁守璋开释,自己愿作担保。酆悌一向很佩服前辈陈墨西的才学和人品,当下表示一定向办这案子的警务处长温健刚打个招呼。一个星期后,袁守璋果然已获释,离开南京。陈墨西这才放下心来。

1932年,谭延闿病逝,在国民党的派系文化中,没有了靠山的陈墨西很快就被排挤出了中央政治学校。为了养家糊口,陈墨西又投奔了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鲁涤平,谋得一份参议的虚职。三年后,鲁涤平也去世了,陈墨西又丢了饭碗,又一次返回衡阳家乡,重操旧业,做起了穷教师。

文章图片5

谭延闿

乡亲见他们一家入不敷出,便建议他“写封信给老蒋,说几句抱歉话,也许能出去做官。”也有人在背后议论,“如果他不与蒋介石唱反调,凭他国民党元老身份,辛亥革命中领到过甘肃起义,又是孙中山先生身边的红人,在北伐战争中立过大功,今日当个省主席不成问题。”对于这些,陈墨西都不屑一顾,连连摆手说:“即使再苦,我也不会去求蒋介石!”

在此后的日子里,陈墨西一直留在家乡,过着清贫日子,但爱国之情有增无减。抗战期间,陈墨西曾用日语怒斥下乡扫荡的日军。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陈墨西的儿子、琼瑶的父亲陈致平去台湾。行前,陈致平劝父亲一起去,陈墨西摇摇头说:“我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去了。”

陈致平担心父亲曾做过国民党的高官,共产党不会放过他,坚持要将他带去台湾,但陈墨西却非常坦然:“我没杀过共产党,早年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我怕什么?”

家人大都去了台湾,已是八十老翁的陈墨西,日子更难过了。1950年,陈墨西还在老家办补习班,勉强可以糊口。1951年,没有一个学生读书,他就没了收入。困窘之际,1952年春节,经友人刘劲先再三劝说,陈墨西终于提起笔给老同学黄克诚写了一封求助信。

陈墨西在心中讲述了旧情,表达了困境,却只字未提自己曾营救过中共地下党干部一事。黄克诚认为陈墨西是一位倾向进步的辛亥老人,今日生活困难,理应得到照顾。一个月后,当地县政府负责人下乡,前往看望陈墨西和家人,并给予接济,很是热情。

文章图片6

黄克诚在湖南

不久,黄克诚调往北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接替他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小舟受他之托给陈墨西来了信,勉励有加。陈墨西被聘为衡阳县志编委会主任委员,1953年初,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馆馆员。还先后当选为湖南省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为新中国的建设倾情出力。

陈墨西耳闻目睹中共兴利除弊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得民心,非常兴奋地说:“孙中山先生所想做的,共产党都已付诸实施。老夫躬逢盛世,死无憾矣。”

1960年,陈墨西辞世于家乡,享年91岁。多年后,琼瑶曾感叹说:“祖父晚年生活困难,子女远在台湾无法接济,是共产党伸出援手,让他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后人都很感激。”

文章图片7

参考资料

《琼瑶祖父陈墨西与黄克诚的交往》,王炳毅,档案记忆

《琼瑶祖父陈墨西风雨人生》,金宝山,档案春秋

《民国元老陈墨西》,陈华荣,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湘府高参陈墨西》,刘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