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暑未消,秋燥已起,要如何安度“多事之秋”?

 传承中医养身 2022-09-03 发布于河南
盼望着,盼望着,秋高气爽的季节终于到来了。最近几天,早晚吹来的风都是凉爽的,没了夏季那种潮湿闷热的感觉。
本是凉风习习的季节,很多人却出现了一派“燥象”:舌干少津、鼻涩咽痛、皮肤干燥、声音沙哑、大便燥结、烦躁不安等。

这是因为立秋(8月7日)到秋分(9月23日)这段时间,暑热尚未完全消退,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人体的毛孔就会逐渐闭合,导致体内郁热发散不利。而肺脏喜润恶燥,体内燥气过盛极易耗伤肺脏阴津,使人体出现“燥象”。要想安度“多事之秋”,防秋燥很重要。
防秋燥·润肺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秋季养生的重点应是养阴润肺。三伏天引入体内的阳气是以浮阳形式存在的,如果不被阴收敛住,第二天或通过大小便排泄掉,或变为多余的浊气给身体增加负担。
此时养阴,一方面能帮我们把三伏补充的阳气纳入体内,敛藏归肾,不泄露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清理人体内夏天残留的郁热、火毒,防止出现“灼血致稠”,进而诱发各类梗症。
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莲子鸭肉、秋梨、杏仁、百合、银耳等。另外,小瑶给大家推荐几款适合秋季喝的粥:
枇杷叶粥
食材】枇杷叶,粳米,冰糖。
功效】有清肺化痰、止咳降逆的作用,适合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的人。
做法】枇杷叶冲洗后,包纱布煎汁去渣,取浓汁加粳米煮成粥,粥成时加冰糖调味,待冰糖融化即可熄火盛出食用。

核桃粥
食材】粳米、核桃仁、冰糖。
功效】有润肺止咳、补肾固精、通便的作用,适合大便干结的人。
做法】粳米、核桃仁洗净,加水煮开后改小火煮到米粒熟软。加入冰糖调味,待冰糖融化即可熄火盛出食用。
百合银耳汤
食材】白木耳、鲜百合、枸杞,红枣,冰糖。
功效】有养阴润肺、止咳安神的作用,适合潮热盗汗、心神不安的人食用,但不适合风寒咳嗽患者。
】所有食材洗净备用,锅中加水煮开放入白木耳略煮,再依次放入红枣、鲜百合、枸杞,煮10~15分钟,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防秋燥·补脾

湿是长夏的主气,整个夏天体内堆积了很多的湿气和热毒,导致脾胃虚弱
此外,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天气凉爽,加之秋收季节瓜果增多,人的食欲增加,容易致使脾胃负担加重,导致脾胃功能的异常。

入秋之后,很多有养生意识的朋友都开始进行滋补了。中医讲究“预补先清”,只有先把身体里留滞的废水以及淤堵物清理了,打通中焦,才能让脾胃更好地吸收消化食物,滋补才能真正补进身体里去。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秋季补脾胃,切忌少吃生、冷食物,以免寒气入体伤及脾胃。另外,脾胃最怕撑,暴饮暴食对它伤害最大。再者,肝与脾胃相互影响,肝郁气滞容易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等诸多病症。肝不郁,则脾不虚,少发脾气,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的中医食疗方来更有效的健脾祛湿,体内湿气没了,脾胃运化能力自然就正常了。
孟余堂”传承千年的食疗方九香平,甄选人参、陈皮、阿胶、怀山药等9味道地药材,可扶正纳气,健脾祛湿。独立包装的固体饮料设计,避免了传统茶包反复冲泡的麻烦。

此方有据可查,原方出自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世尊称为食疗鼻祖孟诜(shen)所著的医药专著《必效方》中,原文如下:

治湿邪驱下,重浊黏滞,或四肢酸凉,面色不华,精力不济,食欲不振,口腻不渴,便溏胸闷,好怒烦躁。取蒲公英、甘草、茯苓、人参各四两,山药、阿胶各三两,玉竹、莲子、陈皮各一两。上九味药研为细末,过罗,每次取五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孟诜《必效方》清方·九香平
9味药材配伍精当,从健脾和胃、利水渗湿、补肾填精、润肺益气四方面入手,本末兼顾,温而不燥。寒湿、湿热、痰湿体质都可以用,排出废水的同时补脾气而又不伤阳气,打通中焦,调节脾胃运化能力,恢复身体气机。
点击下图,直接进入孟余堂官方商城,选购健脾祛湿好物。

防秋燥·护眼
秋季气候干燥,会加速泪液的蒸发,容易使人眼睛干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环境因素,如烟雾、紫外线、空气污染等,都可能增加泪液的蒸发,导致干眼症
热毛巾敷眼10分钟,可有效缓解眼睛干痒。热敷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对眼部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可防止干眼症。
防秋燥·养情志
秋季气候干燥、万物凋零,人受影响也会出现低落、悲伤等情绪波动。可到郊外走一走,登高望远,游郊赏景,亲近自然,不仅可以舒展情绪维持心性平稳,还能消耗体内余热,排出多余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