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绘画史》:有学者说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就是对日本《支那绘画史》的翻译,你信吗?

 读书的天蝎小木 2022-09-03 发布于江苏

1918年,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的李叔同,年仅39岁的他,竟然选择了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

又一日,他的学生潘天寿跑来恳求,为了与老师常伴左右,也想要皈依佛门,自然,他遭到了老师的无情拒绝。如果哪一天,老师受了感动一时心软答允。世间便多了一位尊师爱师的和尚,少了一位他日国画大师潘天寿和一本《中国绘画史》里程碑式的著作。

潘天寿,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县冠庄村,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与黄宾宏、齐白石、吴昌硕并称为中国传统绘画四大家,被视为“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画系,奠定了现代国画教育的基础。

8岁时,潘天寿入读著名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27岁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聘为教师,讲授中国画技法与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了教学之需,潘天寿编撰了《中国绘画史》作为教材。晚年的潘天寿曾给自己定位:“我这一辈子,就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身为老师,他首先提出了“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在技法和形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中国绘画史》完成于1926年初版,全书共八万余字,是潘天寿为学生撰写的通识教材。原稿不慎因淞沪战火而被焚毁,后经潘天寿重新撰写,对初版的内容进一步做了大幅度修改补充,于1936年再版,被列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

《中国绘画史》采用叙述体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国24个朝代1600余位画家,通过朝代的更迭与艺术文化的传承关系,将绵长的中国绘画史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代史四大部分。

《中国绘画史》从原始先民的绘画传说开始,一直论述到清末民初为止。不仅介绍历朝历代画家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个画派的起源、传承、演变,还将绘画分为实用化、礼教化、宗教化、文学化四大时期。

他认为:艺术和文化是紧密贴合的,因文化、社会的不同,才会映出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社会大背景巨变下,画家绘画风格和特点各异,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呈现面貌,是因为有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大环境与文化精神的滋养。

书中不仅仅有宋代之后,历代宫廷画院的情况和名作。还讲述了画家与金主之间的有趣互动,各个画派之间的学术纷争。知晓画家画作产生的深远背景,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于艺术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关联的全面了解。

潘天寿撰写此书时,是确定参考过日本学者中村不折、小鹿青云所写的《支那绘画史》,但说到是整本的照搬翻译,不敢苟同,显然是他人的牵强附会。中日两个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艺术底蕴总会有着千差万别,对于同样一副古画,日本所站立的立场和切入视角,同潘天寿《中国绘画史》重新解读显然有着民族本质的区别。

《中国绘画史》将从古至今的代表性画作分为:汉代画像石、晋代人物画、唐代动物画、宋代宫廷画、元代文人画、明代肖像画、清代西方画……娓娓道来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绘画史》文言文和白话文相间,是一本不明觉厉的绘画工具书,是经典的美术教材,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开山之作。

作者从绘画的起源说起,里边含有160余幅历代名画及细节图,涉及1000余位画家,作者身为绘画大师,对于绘画的内涵、底蕴,技法、布局,系统详尽的进行了分类,绘画典故、各个朝代画家和代表作,信手拈来,细细道来,即使是绘画的门外,走马观花看,也能一窥究竟。

巧合的是绘画兴趣组周四的书画课上,因为要画《夏日荷图》,绘画老师刚刚重点介绍了潘天寿和他的绘画笔法,还着重提到了他的这篇鸿篇巨著《中国绘画史》。说实话,对于一个绘画爱好者,看这本专业的绘画教程书籍,多少是有点吃力的,但仍然无法阻挡对这本书由衷的喜爱。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绪论中写道:“吾国自有绘画以来,经先民专心一志之研求,四五千年长期间之演进,作手名家,彬彬辈出,或甲先而乙后,或星罗而棋布,各发挥一代之光彩。”对于中国绘画的傲娇之情,溢于言表

书中弁言最后一句潘天寿说道:爰循旧旨,都损益之;粗心之处,无减从前,仍希贤明,有以教我,则幸甚矣!谦逊低调的情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天几页,细致的、带着钻研的心绪阅读着……心情愉悦。《中国绘画史》语言精简细致,尽可能地把绘画的专业术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旁白描述。

通过绘画了解历史是一条捷径。最值得赞赏的是,这本书中收录的大量的名画真迹,即使光看这些历朝历代的名画,便赏心悦目不亦悦乎的让人移不开眼,更别说还有对这些名画高瞻远瞩、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讲解,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值得珍藏,值得细细摹画的珍品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