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15)——辨外感内伤要点详解

 经方人生 2022-09-03 发布于四川

2022.9.2

百日筑基第三十四天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细分之特异耳。

  ——《内外伤辨惑论.辨外感八风之邪》

前面说的是和外感寒邪的鉴别,这儿说的是外感风邪的鉴别,外感风邪它属于实证,因此伴随的症状或者表现的症状都是实证、有余之证。内伤病症多见的是虚证,因此它的伴随症状和表现的症状,也往往是不足之证,是虚证。

外感风邪,其恶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直至传入里作下证乃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

《内外伤辨惑论.辨外感八风之邪》

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却不恶也,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必大恶也,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谷之味。

--《内外伤辨惑论辨外感八风之邪》

由于外感风邪他属于邪气入侵于表,因此它的的症状是持续的,并且只要邪气在表,郁滞时间越长,有可能症状越重,除非邪气从表去了里,它这些表证才有可能会缓解,只要它没有入里,那么这个症状是持续的。而内伤不足的时候,它主要表现的是阳气不能外达于表,因此根据身体的状况它有时候可能就达于表了,有时候可能就表不足了。于是它的症状可以呈一种间断性的,并不一定是持续的,并且在内伤不足的这种病症里面,经常我们可以见到伴有在里脾胃的相关症状。

当然,临床上我们也能见到内伤基础上又出现外感风邪,这时候我们就得具体去区分究竟是几分内伤,几分外感,那么根据它的临床表现去辨别就可以了。

[小结]辨外感八风之邪

●外感病邪气入侵于表,属有余之证,因此其恶风呈持续性,并且邪气在表郁滞时间越长,症状越重。邪气从表入里,表证可能会缓解。

●内伤病的恶风主要是因为阳气不能外达,因此会因身体的状况不同而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内外伤辨感论 辨手心手背》

这一个辨别点是辨手心手背,首先属手背属于阳手心属于阴。


如果外感病症,它是邪气郁闭于表,于是它多见到的是手背心热或者单纯的手背热,而内伤脾胃不足,它的热主要是由阴火内郁外达这样引起来的,因此他的热首先表现在手心热。当然,有时候手心手背都可以热,但是他的侧重点和先后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外感在表手背热,内伤在里手心热。

当然,你比如外感邪气入了里。或者你比如类似于温病学里面说的伏气温病,这类病症,这时候也表现为是手心热。也就是说内伤在里多见手心热,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手心热肯定是内伤在里,这倒不一定。当然临床上我们也能见到内伤的实证,内伤的实证,也可以是手心热的,并不仅仅是说只有内伤虚证才可以是手心热的。我们主要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说这个热从里发出来,它多见的是手心热或者手心先热。邪从外郁闭,它多见的是手背热或者先见的是手背热。

[小结]辨手心手背

手心属阴,手背属阳。外感病证,邪气郁闭于表,多见手背先热,或者单纯的手背热。邪气入里,或伏气温病等病证,也会表现为手心热。

内伤脾胃,阴火外达,通常首先表现为手心热。但需注意,手心热也可能是内伤实证。

热从里发出,多见手心热或手心先热;

邪从外郁闭,多见的是手背热或手背先热。

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外伤风寒,则其外证必显在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而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

- - -《内外伤辨惑论.辨口鼻》

外感风寒经常能见到鼻涕不利,说话的时候,声音重浊,而内伤不足,多见的是口失谷味。也就是不想吃饭了,吃饭没胃口,说话声音有点怯弱,不是那种声音洪亮的那种表现,为啥会出现这种表现呢?外感风寒,它主要是先伤的肺气,鼻属于肺窍。而内伤病症主要伤的脾胃,伤了脾胃以后主要影响的是饮食。

对于这个外感,如果表证已罢,邪气入里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口失谷味。也可以出现脾胃受邪的这种表现。前面我们主要说的是内伤不足,内伤有余的病症也可以见到肺气的壅滞、鼻气的不利,这些情况都是可以见到的。

[小结]辨口鼻

外感风寒先伤肺系,而鼻为肺窍,因此外感风寒常见到鼻气不利,声音重浊。内伤病证主要是脾胃受损,故有口失谷味,纳差等饮食方面的症状。

外感表邪已罢入里时,也可出现口失谷味、脾胃受邪的症状;内伤有余的病证,也可见肺气壅盛等症。

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壅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盖外伤风寒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壅塞不利....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上喘懒语。

--《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

[小结]辨气少气盛

外感风寒为邪气实,是邪气郁闭引起来的,多见气壅盛有余。内伤病证脾胃受损,脾胃之气不足,心肺之气无以充养,主要表现为气息短促。

在外感病症里面的外感暑热证,暑热耗气,也可以表现为气息短促无力;内伤有余病证,壅滞中焦气机,壅滞上焦气机导致肺气不利的时候也可以见到气息粗壮有余。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

-- 《内外伤辨惑论辨头痛》

上一讲已经讲过了。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

-- -《内外伤辨惑论辨筋骨四肢》

[小结]辨筋骨四肢

外感风寒“不能动摇”,是筋骨四肢的疼痛,动则加重导致的。内伤病表现的怠惰嗜卧,四肢无力,则是因为气虚无力引起的,老想躺着没精神,老觉得四肢又沉又困,又没力气的这么一种情况。

如果外感持续不解,耗伤正气,也会出现怠惰嗜卧、四肢沉困;内伤有余,经络血脉不畅,也可有筋骨疼痛。

[小结]辨外伤不恶食

外感风寒没有里证,多表现为口知谷味不恶食,即纳可,脾胃运化正常。

内伤不足由于内伤的脾胃,多表现为口不知五味而恶食,即纳差,食欲不振。

如果外感病证,邪气入里,导致脾胃受损,也可以表现为恶食;内伤有余的病证,如果脾胃健旺,也可以表现不恶食。

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 克于肺金,故渴也。

——《内外伤辨惑论辨渴与不渴》

[小结]辨渴与不渴

外感风寒初期寒邪郁闭于表,无热证时,口不渴,随着病程的发展邪气入里可表现为口渴。

内伤病症,往往一开始就会出现阴火内生,所以初期就会引起口渴;随着病情发展,热中变为寒中,没有阴火了,这时候表现为口不渴。当然这都是从理上来说我们应该这样明白,外感初期和内伤初期,口渴和口不渴是不一样的。刚才说了,这儿仅仅是把外感限定在外感风寒,内伤限定在内伤不足。

如果是外感温病,感受的是温热之邪那么初起就可有口渴;如果内伤不足之证初起没有产生阴火,则口不渴。

且表虚之人,为风寒所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

-一《内外伤辨惑论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小结]

​同样是外感病症,有无内伤,在临床上表现是不同的。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往往也会有短气懒言、气息短促、言语无力等症状。而单纯的外感的时候,它是个实证,这时候他就会表现为气盛有余的症状,说话声音足等。

如果在内伤不足基础上感受风寒,我们治疗时需要考虑几分治虚,几分治实。

补中益气汤加紫苏叶,是后世临床上治疗老人虚人外感的一个常用方剂。这个方大约就是治疗这儿说的内伤不足表虚被风寒所伤的这类病证。它尽管可以表现为外感病症里面,你比如恶寒发热周身疼痛,但是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很重,而同时我们能看到病人又表现短气懒语。

临床上,当内伤和外感病症同时出现而又有轻重之分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来具体分析。

..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谵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

《内外伤辨惑论.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小结]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比如暑热引起来的白虎汤证为实证,随着体外阳气的逐渐的转盛,气息粗壮、发热等症状午后会加重;且脉洪大有力。

如果暑热耗伤脾胃之气,出现内伤脾胃之证,表现的也很像白虎汤证,但是这类病人往往表现的是气息短促的,并且随着体外阳气的逐步转盛,午后病症减轻;脉洪大无力或沉取无力。

[复习]

相同点:白虎汤证和内伤热中证都可以表现为大热、大渴、汗出、脉大等症状。

不同点:白虎汤证是实证,气息粗重,脉洪大有力,午后症状加重;内伤热中证是虚证,气息短促,脉洪大而沉取无力,午后症状相对减轻。

[内伤、外感病辨别点]

辨脉                   辨头痛               辨寒热

辨筋骨四肢     辨外感八风之邪 辨外伤不恶食

辨手心手背       辨渴与不渴           辨口鼻

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辨气少气盛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即便从这十二个方面说的很详细,但是像咱们前面提到过的,如果我们单纯从症状的这种一一对应来去用于临床的话,它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甚至有时候照搬到临床上,还并不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我们通过这些辨别点我们去区分为啥内伤病症会出现手心热,为啥内伤病症会出现气息短促,为啥外感病症会出现手背热等等。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然后我们用这种道理去面对临床的具体表现,开通过这个道理去分析他这种表现背后提示的这种机理。这时候我们就真正可以用到临床上,而可以比较有效的去分辨外感内伤了。主要是让大家明白从症状辨别外感内伤仍然是需要明白道理的。

总结

这一节我们讨论了如何从明理的角度去理解和辨别外感内伤的症状。此外,我们还应该从理入手去学习李东垣、易水学派乃至金元医学。临床上知常达变,明辨外感内伤。

金元医学之前重术金元医学之后重理。

➻➻➻➻➻➻➻➻➻➻➻➻➻➻➻➻➻

本文为灵兰视频课程文字整理。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高建忠,副主任医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经典方剂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著有《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读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

整理:邓慧龙,执业医师,师承当地中医世家、名中医龙惠强主治医师,2022年跟师广西钦州市名中医、副主任医师林佳明学习经方,喜欢中医、经方、中华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