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高中的记忆

 新用户7019teQl 2022-09-03 发布于湖北

       转眼50年了,上高中的情景浮在眼前。

       1972年正月十二,我拿着入学通知书,跟着父亲去15里外的区级高中报名。我个子矮,力气小,父亲怕我拿不动行李和大米,挤出一天时间送我上学。

        步行土路,走到新龙集只走了三分之一,姚家祠堂上公路,就是孝感通往武汉的一条公路,再走半小时就是学校大门。

        学校位于毛陈公社以西,区政府也设在公社附近。龙店区管辖8个公社,一个农场,居住农业人口有近十万人。那年学校招生没有搞什么招生考试,新生是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表现好,成绩好,出身好。

        食堂后勤处张贴着4张新生名单,我们找到自己的名字,再去报名处缴费登记。住读生学费每人11.5元。走读生少交2万住宿费。

        我在一年级三班,班主任是吴老师,他是教英语的,也只有高中学历,刚结婚不久。数学老师是黄老师,矮个子,很会说话。语文老师是任老师,城关人,住地区大院内。

        第一学期班级干部由班主任任命。我被任命为学习委员,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班长是雨坛人,比我大两岁。团支部书记是涂店人,是个女生。第二学期班级干部由学生投票产生,我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兼任副班长。我估计是学习成绩突出,同学们才大胆投我一票的。

       那一届学生住高下两层通铺。当年我家里没有木板,到供销社买了一块竹片床,把它铺在钢筋焊接的铁床上,再铺上棉絮、床单。大寝室人多噪音大,晚上我很难入睡。第二学期请示老师给予照顾,我和刘先平、张致平三人从高低铺调到与四班男生一起住的一个寝室,一人一个单人床,一直住到毕业。

      学校没有楼房,教室还是小窗户矮屋。上高二我们三班、四班同学搬进了新建的红砖教室。高年级有三个班级,他们读完两年就毕业回家务农了,低年级有5个班,我们读高二两学期,他们读一年级,上课很正常,学校文体活动很多。到了1974年春,学校停止教学,推行开门办学,好多学生走出校门,学农、学工、学医去了。我报的土记者班,还是留在学校上读写课,收获不小。学校没有实验室,图书室,只有一个仪器室。

       学生与老师一个食堂吃饭。学生每人一个烙有号码的缸瓷碗,自己洗米蒸饭、熬稀饭。出现生饭烂饭,硬着头皮吃下去。吃的菜多数是家里带去的咸菜——腌菜、臭豆腐、酱豆等,家境好的学生在食堂买廉价蔬菜,低价为5分一份,高价荤菜也只有两毛钱。老师吃的两毛一份的菜,他们有工资收入。老师的月工资最高的不过50多元,最低的有30多元。

       读高中每学期去学校农场劳动一周,学校轮流安排。农场离学校有20多里地,次次步行去,步行回。劳动期间吃住在农场,不收一分钱,比上课时的笑声要多一些。

     《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读高中,吃黑色的窝窝头,我们这里人吃大米,同学们是从家里带去的,没有吃过窝窝头。

       读书阶段,班班有一块黑板报,重视表扬好人好事。学校有一块黑板报,我是学校板报的书写员。班班还有宣传队,节假日学校组织一场文艺汇演,出一期文学特刊。高二那年,学校创办了《龙高文艺》,徐焕云老师当主编,我是刻写杂志的一名义务学生。

       学校是一个重用人才的地方。我喜欢写作,受到了学校重用。我爱写字,也受到了学校重用。那几年我很忙,没有玩耍时间,写作和写字的能力有了很大长进。

      毕业48年,往事如云烟。眼下的高中生不住学校宿舍,在外租一套学区房,有家人陪护,读书多高贵啊!

      50年我国发生了巨变,尤其是物质生活发生了飞跃。我是很羡慕现在的高中生的,他们是天之骄子,希望之星。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劳动,自己养活自己,过着艰苦的日子,才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旧社会读私塾的孩子,没有我们这段经历吧?新社会读高中的孩子,相不相信我们的那段日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