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边的回忆(5)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2-09-03 发布于上海

2006年9月22日旅行记录

终于到碛口,我快被颠散。天色已晚,来不及认真地看古镇,安排好住处,才缓一口气观察我的旅馆——碛口客栈——当地最好的旅馆。很不错,是所古迹,原来叫做新华商行。属于窑洞式的古民居,我推开房门就看得见黄河水,坐在凉亭中可以听得见黄河浪,如果月色好,砌杯茶看看对岸的山与河,感觉非常好。我对碛口充满期待,期待看到真正的黄河古镇,看到真正的黄河人生。

住窑洞蛮舒服的,醒来已经天大亮。阳光从木板门和木格窗中透过来,形成漂亮的花样。我赖在床上看窑洞顶的光影,懒得脚指头都不愿意动一下。直到房主大叫吃早饭啦,这才洗洗涮涮下楼。昨夜住下已经天黑,没来得及看清客栈,今天前前后后走一圈,感觉更棒。这是所有两百年历史的宅院,曾经是油坊四合堂,1940年碛口解放还做过新华商号,是边区的商业组织,后成为碛口粮站,现在又是宾馆饭店,一套宅院,兴衰转换,如同碛口古镇的历史,沧桑人间,荣辱更迭,惟有滚滚黄河水流淌不息。 

客栈位于碛口西街,整个古镇主要有三条街:西街、中街和东街,功能和商铺各有侧重。主街之旁还辐射出十二条小巷,或住人家,或做作坊,也是特色各异。如今这些老商铺只剩下一种功能就是住人,被分给每家每户。自从开发旅游,老商铺的沿街门面开始做生意,总体上商业气氛还很淡,不让人觉得厌烦。在碛口旅游不用买一分钱门票,却得到很多温和的笑脸和善意的问候。我轻轻敲打每一座院落的房门,询问是否可以进去参观,没有被拒绝一次,都很善意地任我参观。其实我知道没有人愿意陌生人在自己的家中随意参观,之所以能如此善意,是基于一种朴实的意愿,开发旅游也许是这个沉寂多年的古镇重新焕发生机的最佳途径。否则单单靠种植红枣,生活又能有什么盼头呢?我珍惜他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认真地参观每一处院落,礼貌地问候每一家的主人,不管他们是老人还是孩子。我真心地祝福碛口能成为优秀的旅游区,同时能保留自身纯朴的特色。小镇旅游的人不多,常能看见画家和摄影师,他们都在用画笔和镜头为小镇的未来做着义务的宣传。

古镇的最高处是黑龙庙,这里可以看到碛口全貌,也望得见黄河拐弯处以及下游的大同碛和麒麟滩。碛口是黄河上著名的渡口,毛主席从陕北渡过黄河进北京就从此处登岸。古渡口曾经彻夜灯火不熄,渡船往来不绝,各色货物集散于此。古时候渡口的兴衰全赖地理位置的好坏,碛口地理位置绝佳,优势有三:碛口之碛,就是大同碛,黄河至此水道突然变窄,碛下暗礁林立,水急浪高;碛上河水平稳,天然港湾,于是碛口自然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货物到此必须转运,这是碛口发展最重要的优势。第二碛口也是湫水河汇流入黄河的地方,湫水河曾水势盛大,作为很好的水道,方便物资进入千沟万壑的吕梁山区。第三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的中段,北面有包头和张家口,南面是风陵渡和潼关,碛口成为沟通南北,连接秦晋的要冲。碛口成为黄河中游最重要的渡口,确实有其必然。

碛口古镇因其商贸繁荣,向四周的辐射能力很强,因此周围颇多古村可观。我今天去了两个较近的——西湾村和李家山。西湾距离碛口1公里,李家山距离碛口3.5公里,我没有雇车,全凭一双脚。经过两个月的锻炼,我也比较能走了。今天总共走的路程估计有14-15公里,还不断上山下山,很辛苦,幸好风景不错,每个村子都别具一格,于是脚累心不累,是难得的享受。

西湾村其实称为陈家大院更合适,原本是巨商陈家的“家属宿舍”。因西湾村是陈家发家之后规划建设的住宅,所以规划严密,全村的街道共五条,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定名,排水系统也很完备,一层院落的屋顶则是上一层院落的院子,层层叠置,而且有巷道相连,走进任何一处院落,都可以通往其他院落。整个村子有堡墙维护,仅有南面开有三门,合天地人三才之意。可惜西湾村在抗日时被日军破坏严重。目前相对完整的只有四层院落,分别是长工家丁院、主人院、望河楼(贵宾院)、小姐秀楼院。其中主人院砖雕、石雕、木雕不错。整个村庄宅院的建筑还有很多风水的讲究,其实这些都是富裕人家炫耀财富的说辞罢了。真正的财源和福运还是要靠人来挣取,陈家的发展也是几代人的努力才得到的。如今每一进的院落都被分给不同的人家,有些还出售给外姓,所以现在西湾也只能称为西湾,而不能再被叫做陈家大院了。这里同样不收门票,不过很多院子主人不在,不方便参观。我算运气好的,一家一户去等待,耐心敲门,重要的院落都看遍了。不过就算没有能全看也无所谓,旅行不要求全,而要求精,有机会看的要仔细看,没机会看的也不遗憾。心态最重要。

去李家山有两条路,一为山路,二为滩路,就是沿着麒麟滩的路。我选择从山路去,从滩路回,不走回头路。路上遇到两名大连学习摄影的学生一起走。一路说说笑笑,倒也不寂寞。这一路的风光极好,黄土高坡,梯田层层,群山逶迤,黄河隐隐,简直是拍不够。我今天破天荒地拍摄了近八百张照片。

李家山和西湾村风格截然相反,它没有严整的规划,完全依着山势而建。窑洞重重,千门万户,村是一座山,山是一座村,人居和自然极为协调,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山顶上是李家祖先三代的坟茔,富户和学校也在高处,天官庙和李氏祠堂在最低处。村中的道路回环曲折,异常陡峭,也是一种风景,有些部分是土路,有些部分则是石板铺就,刚开始我非常迷惑,仔细观察才看出究竟,原来石板路还是全村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全村的积水通过这些石板路汇聚在一处,从自然的溪谷中流到村外,流向黄河。李家山是立体的山村,画家吴冠中曾来此居住写生,称赞其为他一生的三个发现之一。其实山村的美是自然的,并不因为名人的发现而改变,美就是美,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能感受到。

离开李家山顺溪谷一路往下就是麒麟滩,这里一半是肥沃的河滩良田,种植着各色蔬菜瓜果,品种很多,种植极细,这可是峡谷中难得的好田地,又怎能不珍惜。另一半靠河是石头滩,黄河石五色斑斓,花纹丰富,我不是玩石的人,否则一定要花功夫寻找些宝贝带回去。坐在石头上,用黄河水泡泡脚,估计能解乏,不过今天天色已晚,我和两名同伴赶路要紧。这下子美丽的石头滩却成为一种痛苦,走也走不快,还很硌脚,深一脚浅一脚,回到碛口已经是晚上七点钟。

碛口周围大量种植枣树,正是枣子成熟季节,红果满枝,灿若宝石。很多游客都忍不住摘下几颗尝尝鲜,我很不赞赏。农民种这些红枣不容易,我看见很多枣农都蹲在地上认真捡起每一粒掉下的红枣,可以感受到他们珍惜劳动的果实,和通过这些果实换取财富的希望。我也爱吃枣,但都是向主人们索取的,问明白枣子的品种,吃一个尝尝味道,即解了馋,还成为我和村民们沟通的敲门砖。 

碛口是值得挖掘的宝藏,是我继额尔古纳之后,第二处希望停下脚步多待几天的地方。

2006年9月22日旅行记录

从日暮开始,我就坐在黄河岸边,静下心来看河水。江雾弥漫,夹河的群山不再是碧绿和土黄,而微微呈现出淡紫的颜色。远方杳然不清,想起一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夜黑之后,河水深得瞧不见,唯有对岸的几点或动或静的灯火,映出几许波涛。远处大同碛水声依旧,临河听涛,夜静无人,偶尔有瓦缝中的蛐蛐鸣唱,更增闲情。客栈院子中的灯火亮起来,璀璨而炫目。透过迷离的楼台,我回顾起这一天的旅程——黄河土林、孙家沟和义居寺。

黄河土林在距碛口不远的冯家会村,是黄土高原水蚀的独特景观,在一片枣林之后,山谷的两边陡然耸立出根根土柱,我的视线顿时从红绿热闹转为昏黄苍凉,一时真不好适应。爬上足有60度的土坡,我近距离地观看土林,直立挺拔,土柱表面千沟万壑,都是水蚀的痕迹。每根土柱姿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顶着一块岩石做“帽子”。岩石是土林得以存在的保证,土林原本也是连续的黄土层,流水剥蚀逐渐分离,岩石如同雨伞,挡住其下的土墩不被雨水侵蚀,但周围没有保护的土块逐步随水而去,经年累月成就土林独特的景观。土林异常脆弱,如遇大水立时崩溃,所以仅存的土林面积很小,只有两小块三十来根而已,这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直接的表现,反复品味,美韵无穷。爬上山巅看周围山谷,比较背风,土林位于侧面,避免被流水正面冲击,这些都是土林成因的外部条件。此外山谷遍布岩石,也许将来还会生成新的土林,却不知是哪年哪月。自然造化,因缘巧合,土林风景,耐人寻味。

孙家沟是我今天主要的目标,距离碛口镇35公里,只有包车才能去,山路崎岖,异常难走,不知转了多久,猛抬头看到一面山坡的窑洞,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孙家沟村自然环境很封闭,小溪穿村而过,绿柳婆娑,房舍精巧,所以有世外桃源之称,也正因其闭塞,破坏较少,风貌完整。这里有从顺治至民国初年的五处大院落,构造模式丰富完整。很巧我在进村的路上遇到村支书夫妇,他们带路,获得很多方便。山阳面高处有并排一连三院,曾由兄弟四人合住,门户相连,甚至有两个院落合用一座秀楼。这些大院在土改时分给不同人家居住,一般二到三家合住一院,年久失修,有些破败。由三联院一路向下,过小溪和观音庙,就到达阴面的四层大宅院,这是孙家沟最精彩的建筑群。

我不懂古建筑,看这些深宅大院有些一头雾水,村支书引我到他家,拿出张纸来一边画一边讲给我听,这才明白一些。

自最低处溪边开始第一层院落为河畔院,有三座连续的四合院式窑洞构成,其首院为王生长院,咸丰年间建造;第二层为大门院和庭院,大门院为曲尺形三联院,中间的一院还有一座后院,构造极复杂,路经门户众多。庭院又称王生民院,是孙家沟最好的一处院落,庭院开阔,原本还有一座亭子,可惜被拆毁了。再向上为三层,十联窑院,是孙家沟最大的宅院,又称王生辉院。十孔窑洞一字排开,门前有双柱式廊房,中部五六孔之间有木门相隔,左手五孔之前有庭院,方便生活;右手五孔面临悬崖,视野开阔。最上层的院落为花园院,也是村中最古老的院落,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小院很幽静,侧面开门其后有一块山间平地,曾经是花园,如今是菜地,但也菜蔬繁茂,枣树茁壮,远处山光建筑尽收眼底,很漂亮。

四层院落都为王氏子孙陆续所建。孙家沟百分之八十的人丁姓王,百分之十为孙姓,其余是杂姓。王家自老祖王云飞定居于此开始,下传十一代。孙家沟建筑群是按照八卦方位设计的,所有院落的正门都开在东北角,是八卦的“艮”字方位,有避风面水之意。整个孙家沟山谷好比一朵莲花,村落为莲花蕊,溪流是莲花茎,周围总共十座山峰,就是莲花瓣了。全村所有老宅院均门户相连,一通全通,相反如果门门封闭,则整个村庄都被封死,便于防卫。原本村口有院墙和大门,现在仅剩下遗迹。在老宅院之外的山坡上建有很多新窑洞,老窑洞为石窑,新窑洞为砖窑;老窑洞有廊可防晒可防雨还有四合庭院,适合起居;新窑洞只有微小出檐,只有场院可以工作,不是很方便。总体上新窑院不如老窑院,但现在的孙家沟人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建筑那些豪华严整的窑洞大院了。

老支书和孙家沟人都非常热情,每进一个院落都很客气地招待,问我是否喝水是否吃饭,还带我仔细看这些窑洞,甚至打开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看一些偏僻的角落,这些地方往往别有洞天。孙家沟除了搞摄影和搞建筑的人常来外,一般旅游者几乎不来,村民也更为纯朴自然。我无意打搅他们平静的生活,只是浅浅地浏览,也已经很满意了。临走我给老支书留下我的联络方式,他说要整理一下村子的历史,到时候可以寄给我一份。

返程的路上顺道去看了义居寺。按照寺内碑刻记载该寺明朝重修了山门和前殿,大殿为宋代遗存。如今该寺异常破败,曾被学校占用,院墙已经不在,山门还被隔断,前殿正在维修,大殿几乎坍塌,最后一进的藏经楼正住着人家。我围着大殿转了好几圈,台基和石柱础都已经埋于土下,于是大殿显得很低矮,伸手就可以摸到殿顶的斗拱。斗拱巨大,出檐深远,似乎真有唐宋遗风。八柱七开间歇山顶大殿,窗格零落,屋瓦颓败,里面早已经没有佛像,墙上油漆出一块黑板作为教室用,现在学校已经搬出,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正在进行抢救性修复。藏经楼是下窑洞上楼阁式建筑,估计是清代的,保存还很好。藏经楼侧的岩石山壁上开有一洞窟,门楣上刻着万佛洞三字,恰好一个管理员路过给我开了洞门,洞门为石雕殿阁样式,上层凿空采光,下层安有木门进出,有龙纹、花卉和走兽,很精致。走进洞内,中有两根石柱将洞分为前后两室,四壁的万佛都已无存,只剩下一个个小洞,上部的小洞还残留木楔,原是支撑小佛的地方。后洞已经部分坍塌。全洞最精彩的部分是洞顶的石雕彩绘,有佛教故事,有十二生肖,有花卉走兽,色彩鲜艳,造型清晰,很有意思。

今天的旅行比较轻松,我很早就回到客栈休息。明天是值得期待的一程,我已经联系好车辆,将沿着黄河边尚未完全修好的临河公路从碛口到佳县,大约七十余公里。这段路上可以看到最美的黄河水蚀风景,有五彩画廊的美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