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汳水注》考略(四)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09-03 发布于山西

A5

△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馀波南入睢阳城中。

获水,()《说文》作,《水经》作猚、《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作“获”。孙星衍、杨守敬均以“猚”为本字。《汉书·地理志》梁国杼秋县:“獲水,首受甾獲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故道自今河南商丘市北,东流经虞城县,安徽砀山县、萧县北,至江苏徐州市北注入泗水。自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获水一名遂废弃不用

睢阳城睢阳故城位于商丘县城南关外,系汉代遗存,现存南墙残长4500米,西墙残长660米,东墙和北墙不明。据南墙观察,夯层厚10-15厘米,夯窝圆形圜底,径2.5-3厘米。因黄河多次泛滥淤积,城墙全埋藏于地下。城内发现大量绳纹砖、瓦片,另采集有豆、碗等残陶器。按文献记载,此城为汉梁孝王之都。孝王本封大梁,以地卑湿徙睢阳。睢阳城下可能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因淤积过深而无法探明

汳水又东迳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骃《十三州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年》,齐侯、宋公、江、黄盟于贯,杜预以为贳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齐,谓贯泽也,是矣。非此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考文准地,贳邑明矣,非亳可知。

贳城 在商丘城西北,《左传·僖公二年》载,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贳。杜预日“蒙县西北有贳城”是也。具体不详。

汳水又东迳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西征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为蒙之漆园吏,郭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没杜门于此邑矣。

蒙县故城小蒙城熊会贞按《元和志》推测蒙县故城在宋城县北二十二里。但具体位置不详。(会贞按:《元和志》小蒙故城在宋城县北二十二里。)

庄周为蒙之漆园吏,杨宽在《战国史》中指出:这个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的漆园当是宋国政府所经营的,所谓'漆园吏当即管理漆园的官吏。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类中的一条律例:漆园殿,赀啬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漆园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废),令、丞各一甲。大意是,若漆园被评为下等,罚漆园长官交纳一领铠甲或等价于一领铠甲的钱,下属职官(令、丞、佐)各交纳一张盾牌或等价的钱,其余工徒各交纳二十根穿甲带或等价的钱。若漆园连续三年考核为差,罚漆园负责长官交纳两领铠甲或等价的钱,并撤职不用,下属职官(令、丞)各交纳一领铠甲或等价的钱。从中可以看出,漆园中有多级工官(啬夫、令、丞、佐),还有众工徒,人数不少且分工明确。因此张腾宇推测漆园吏不仅是管理者,可能也是从漆树种植到生漆采割,以至漆器制作一整套流程的从业者。通读《庄子》可以发现,除了“雕”“琢”“朴”“材”“大木”等字眼外,全书中还多处提

及“斤”“锯”“椎”“凿”“规”“矩”“准”“绳”“钩”“墨”“胶”“漆”等大量与漆器制作有关的用具,如“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人间世》);“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人间世》);“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在宥》);“匠石运斤成风”(《徐无鬼》);“凿木为机”(《天地》);“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天道》)......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相互参证,张腾宇认为,身为漆园吏的庄子深谙漆器制作,很可能是专门为王公贵族制作漆器的能工巧匠,而非只负责管理漆林的小吏(摘自张腾宇:庄子任漆园吏时做什么?光明日报,20220318)。当然作为管理漆园的官吏,以庄子的聪慧睿智深谙漆器制作,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庄周梦蝶 范曾/绘

汳水自县南出,今无复有水,惟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入于睢。城南二里,有《汉太传掾桥载墓碑》。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也。睢阳公子,熹平五年立。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

《汉太传掾桥载墓碑》按郦注所述城南二里”推析,《汉太传掾桥载墓碑》位于睢阳城南二里处。

A6

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

古文《仲虺之诰》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骃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征之回渠亭,有汤池征陌,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本纪》云: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桓王时自有亳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于征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

大蒙城北亳),按《括地志》大蒙城在宋州北五十里。《寰宇记》在宋城县北四十一里。学界多认为大蒙城治今商丘县城关镇北18公里老蒙墙寺。蒙墙寺遗址位于商丘李庄乡蒙墙寺村东,系商代遗存,今存面积约45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出土有绳纹陶片。《商丘县志》载:“蒙有北毫,即景毫,汤所盟处。”其地望与今蒙墙寺颇合,或即毫之所在地

薄县《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归德府:薄县故城在商丘县西北与山东曹县接界孙福集乡,本商景亳,三亳之一也,亦作薄。

成汤冢山东省曹县汤陵遗址位于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邻系新石器时代、商、汉遗存;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6米。采集遗物有龙山文化夹砂灰陶器腹残片、绳纹甗腰、甗腹、瓶足、泥质灰陶篮纹罐口沿,商代夹砂红陶素面鬲口沿、泥质灰陶罐口沿、瓮口沿,汉代泥质灰陶豆盘、豆把等。遗址上有一座墓葬,传说为商王汤的墓葬

箕子冢,(徐继孺)《曹南文献录》:“箕子冢,在曹县西南二十里盘庚里,汤陵之西。”

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杜元凯之所谓汤冢者也。而世谓之王子乔冢。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不知兴何代也。博问道家,或言颍川,或言产蒙,初建此城,则有斯邱,传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冬十二月,当腊之夜,墓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怪之,明则祭而察焉。时天鸿雪,下无人径,有大鸟迹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大冠,绛单衣,杖竹,立冢前,呼扌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子乔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忽然不见。时令泰山万熹稽故老人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厥神。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纟玄琴以歌太一,或谭思以历丹田,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犠牲致礼,祠濯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义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观其碑文,意似非远,既在迳见,不能不书存耳。

《仙人王子乔碑》王子乔碑是汉代蔡邕为王子乔写的碑文,收录于《蔡太郎集》。王子乔,又叫王乔,是古代有名的仙人。《楚辞・远游》说:“轩镶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就是这个王乔,是见于先秦典籍的有据者。《列仙传》卷上对他学道登仙的全过程有很好的记叙: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日:“七月七日,待我于猴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猴氏山下及高首焉。《四库提要》称《列仙传》的这类记叙为“事详语约,词旨明润”,可谓恰当。一幅仙人登仙辞世的图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乘驾着白鹤的仙人,已经要飘然高举远引了,还仁立在山头,频频向山下的亲人挥手,表示他对世间还有所依恋。因而《水经注・洛水》又记叙了一条属于地方风物的仙话(神话)说:“猴氏山。……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其遗履。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刘向《列仙传》云,世有萧管之声焉。”“其家得其遗履”,就是王子乔仙话(神话)流传为地方风物传说的新的增添,也是仙人依恋世间亲情的纽带。履是什么呢?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履谓小履之无跟者也。”那么光景就像是如今的拖鞋,所以才轻易地从云端随下而为“其家”所“得”。不过说也奇怪,有关王乔或王子乔的神话(仙话)总是和履之类的东西有些联系。《易林·谦之谦》说:“王乔无病,狗头不痛;亡皱失履,乏我送从。”这几句话很有些费解,不知所谓,只是知道他曾“失履”而已。《风俗通义·正失篇》记叙了另一个仙人王乔的故事,有点近于《易林》所说“失履”的情景:俗说孝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迁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尝指台朝。帝怪其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尝有双亮从南飞来。因伏伺,见亮举罗,但得一双鸟(xi)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易林》的作者焦延寿(赣)是西汉宣帝时人,而这个“迁为叶令”的河东王乔则是东汉明帝人,看来似乎和他有些联系不上,但事情也很难说。《风俗通义》在记叙了上述奇异事及叶令没后其他一些怪异事后,又在末尾了这么一句:“言此令即仙人王乔者也”。于是东汉时代的王乔又和古仙人王乔的事迹混淆起来了。以知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并非历史,本来容易因为流传演变的关系而相涵的。古仙人王乔也有一段关于鸟和履的神话被记录在《天问》王逸注引古本《列仙传》里,文云:崔文子学仙于王子侨,子侨化为白魄,而婴弟持药与崔文子。崔文子惊怪,引戈击蛇,中之,因随其药。附而视之,王子侨之尸也。崔文子取王子侨之尸,置之室中,覆之以(fei)。须臾,则化为大鸟而鸣,开而视之,翻飞而去。闻一多《楚辞校补》说:文中两处“王子侨之尸”的“尸”字,均当是“履”字的缺损。先不说考证,但观其所写情景,确也当是“王子侨之履”,所以他的处置措施:“置之室中,覆之以”,才那么从容不迫。否则见了“王子侨之户”的崔文子,岂但会如初见子侨化白蛇的“惊怪”而已,简直应该是惊慌失措了。然而他并没有,以知不过只是“王子侨之履”。这里是履化大鸟,河东王乔那里则是双亮化为双,审视之乃是“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化来化去,都不过是履鸟之变,以知后来传说的那个王乔确实很可能便是古仙人王乔传说的流传演变。至于古仙人王乔,他实在的身影只不过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太子晋少年聪颖,英明有为,当他年纪十三四岁的时候,谷水和洛水合流,泛滥到王宫下面,将要冲毁王宫。灵王忙命人筑土壅水,太子晋居然去速谏他的父王,说出一番不可水的大道理(见《国语・周语下》)。灵王虽然没有采纳孩子的速言,但孩子有胆识的声誉却传扬到了四外,使远近诸侯都很佩服。晋国国境和周国接,周国声就和复与两处田地早被强大的晋国侵占过去,晋平公听说周王太子英明,怕将来太子继位,惹起麻烦,便先派遗叔向到周国去探听一下虚实。叔向回来说:“太子真是了不起,我和他谈话,五个话题竞被他问难住了三个,请把声就和复与两处田地归还给周国算了。”晋平公正打算还田,乐官师旷听了不服气,请求再派他去周国试试。师旷衔了晋平公的使命,又去周国探听回来,向晋平公报告说:“太子确实聪明有才干,可惜,当我和他谈话的时候,我听他说话的声音清亮中带着点啊嘎、痰喘,可以想象得到,他的脸色一定红得像火烤,这种人无疑是捞病腔子,用不着主上操心,要不了三年,他就会上天去见天帝爷了。”果然,不到三年,太子晋去世的让闻就来到了晋国,因此,声就和复与两处田地仍安安稳稳掌握在晋国手里(见《周书·太子晋篇》)。原来历史上的太子晋是因病早天而死,神话上却说他是跨鹤登仙,还有那些履和鸟的变异之类,现实和幻想间的差距,真是教人惊异。虽说像《周书》所记的那些,也含有传说的因素,不一定纯属历史。(摘自袁珂著,中国神话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2,365-36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