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内家拳大师、古代猛将都是小腹鼓胀而非八块腹肌?玄机深啊

 衆妙之門 2022-09-03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引言:我们通过一些存世猛将、元帅及内家拳的宗师画像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小腹一般都是鼓胀,身形浑圆,特别是一些猛将几乎都是虎背熊腰、燕颔虎头,而非现今流行的八块精瘦腹肌。

很多猛将的战绩暂且不论,单凭一些留下的功力素质记录,就足以惊掉后人下巴,如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李存孝①能抗五牛分尸之力;岳飞②可拉300斤的硬弓,且可左右开弓;再如明末大将卢象升能使130多斤的大刀上战场拼杀冲锋。

为何武将小腹都鼓胀?

我们再通过南宋《中兴四将图》,我们同样发现这些将军、元帅居然都为宽脸圆肚的壮汉。若远溯汉代的淮阴侯韩信开始,三国时的武圣关羽、唐凌烟阁24功臣、再到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李如松他们的长相基本都符合上述的标准。

文章图片2

ΔΔ《南宋中兴四将图》:左二为岳飞

我们若再细心观察历代的一些有关武将、力士画像、雕塑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猛将有两个标配:第一就是小腹膨胀如鼓,第二是板肋虬筋。当然,小腹如鼓和“啤酒肚”完全是两码事,因隆起的是小腹而不非饮食不节造成的饱胀之胃。

在古人看来,“力气”是两个概念,单纯的肌肉收缩只能产生拙(僵)力。要想灵活运用拳脚、兵器,快速有效地杀伤敌人,首先就要做到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也是为何很多传统武术流派,特别内家拳门人会将逆腹式呼吸作为入门的必修。

文章图片3

ΔΔ 八卦掌一代宗师董海川先生画像

一旦逆腹式呼吸成为习惯后,人之小腹稍一运气,就会坚实如鼓,这其实就是“身如气囊,力灌周身”的外在表现。关于“气灌周身”,王宗岳先生曾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屡屡提及对气的要求,我们从中摘录如下: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行气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利……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ao)。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腰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另外,在《十三势歌诀中》:王宗岳提及“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的要求。

从以上论述来看,足见学人掌握呼吸之法对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意义。

文章图片4

什么是板肋虬筋?

除了小腹如鼓外,“板肋虬筋”也是大力士和一些传武天花板级人物的专属,“板肋”是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筋膜训练后产生的现象;“虬筋”则是筋骨力训练的产物。以前的传武大家要想在力量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就必须具备卓越的以气催力,坚韧无比的强健筋骨条件。

而在传武界影响力人物李小龙、万籁声先生等人就有着令人生畏的小臂、腹肌和背部肌肉——如李小龙的背部肌肉群发达到可在后背看到“圣诞树”的清晰轮廓,其可谓是将身体潜能开发到“天花板”的人物。

文章图片5

ΔΔ 李小龙练功照,见小臂细节

文章图片6

ΔΔ 李小龙后背“圣诞树”

文章图片7

ΔΔ 传武宗师级人物万籁声先生练功照

不过,话又说回来,很多传武界的大家不一定同时拥有板肋虬筋和如鼓或如囊袋般的小腹。毕竟每个人用功的方向,门派功法差异、个人身体条件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文章图片8

撰文:道海浮游 、摄影:大象无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