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ASPICE中质量人员的自我修养

 Kuai2012 2022-09-04 发布于北京

ASPICE的支持过程域(SUP)中,把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放在了第一位(SUP.1),稍微整理了一下质量活动所面临挑战以及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尤其敏捷项目中实施ASPICE的一些场景,写了些东西。按着之前十多年CMMI的思维惯性,就从People(人员)、Process(流程)和Technology(技术)的三个场景来谈谈质量人员的自我修养吧——

1.People(人员)——价值观冲突。

“没有xx文档,说明xxx过程域的第n条没有满足。”——质量人员如是说。

“功能按计划实现了,老板和客户都很满意,只有你们的流程不满足。”——开发团队如是说。

“这是组织流程要求的,没有就是不能通过。”

“补这种文档有意义么?根本不能给项目带来任何价值。”

……

一场辩论在所难免——当然,有益的辩论会促成有效的改进,然而因为价值观不同的争论则可能演变成纯粹的内耗。作为敏捷四大价值观之一,Working software over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而这,也常常成了开发团队和质量人员价值观冲突的导火索。开发团队关注代码是否实现功能,而质量人员根据checklist(检查表)要求详尽的文档作为evidence(证据),这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矛盾。而在敏捷为主流的项目中,质量人员一般讨不了好,毕竟,“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

2.Process(流程)——不再奏效的escalation(升级)

“系统数据显示需求完成度只有30%,按计划应该全部完成了,高风险。”——质量人员如是说。

“我们早就完成了,都是在JIRA里跟的,Polarion这个跟踪需求的工具大家都不熟,这个礼拜就改好。”——项目经理如是说。

一周后……

“怎么报表进度还是显示30%?”

“大家交付压力都很大,实在没空更新系统。何况是敏捷开发,各个scrum team都不听我指挥的。”

“那这个问题要作为重大风险escalate(升级)了。”

“你escalate(升级)好了,就是大老板也不一定能推动大家更新系统数据,况且老板也不在乎这个……”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年轻人啊”之类的语调常常用来吐槽不谙世事的愣头青——领导或者前辈让干什么偏偏不照着干,就算有了明确的指令和数据指标也无动于衷。然而,这偏偏在在敏捷项目里大行其道,至上而下的等级观念(hierarchy)不再奏效,即使Scrum Master也不同于项目经理成了服务型的角色——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开发人员受到打扰,比如来自质量人员的质询。至于进度,只要JIRA更新就可以了,或者直接Excel更方便。(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场合下这是最合理的选择,金字塔型到扁平化的管理本来就是一种趋势。)

3.Technology(技术)——语言不通的尴尬

“跟客户确认的怎么样了?”——质量人员问。

“都到伪代码级别了。”——开发人员答。

“伪代码是什么?”

“……”

当质量人员缺少一定的技术背景的时候,就容易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如同电脑高手不愿意花力气跟小白搭腔一样,开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是鄙视审计自己的质量人员的。这在传统的开发模型中并不凸显,毕竟很多时候质量人员只是例行公事的查查文档问问问题,实在搪塞不过去就补补文档交差了事。但在敏捷开发中,质量人员的地位就非常尴尬了——因为在敏捷必须的三大角色里(PO / SM / Team),压根就没有质量人员!那质量人员的活到哪里去了?——工具链啊,Jira / Polarion /Jenkins/PlasticSCM等等。说的直接一点,如果按照敏捷的理论,技术小白成天找茬影响效率的质量人员可以失业了!(好吧,又危言耸听引发恐慌了)

未来之路

时代在变化,终身学习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已经是作为前设的存在了:

对系统工程师而言,一份(Apache Velocity + Lucene + SQL)的脚本做成的Polarion Live Report,可以实时看到各个component的需求进度和追溯性,根据优先级别与客户进行协商;

在程序员面前,拿着Coverity的CCM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的时候,更容易赢得技术人员的尊重(虽然他们不一定会改,CCM - cyclomatic complexity metric 圈复杂度度量);

在RTC / Change Synergy等各类缺陷管理工具中,导出的bug收敛趋势分析、算出的COPQ指标等等,都是测试人员和项目经理的关注;

无论是管理层,抑或指导大型Agile项目的Scrum Coach,对于定制化JIRA报表的期待,是刚需一样的存在,虽然实施的是“去中心化”途径,但QCD(质量、成本、交付)“中心化”目标是不会变的……

——而每一个角色,都是作为质量人员的客户而存在的“衣食父母”(仅列举部分),不能了解他们的需要,质量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在质量工作中,机械地拿着checklist逐条问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对各类人员的需求把控、流程实施中的专业知识、工具链的熟悉使用,都成了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


版权声明:本文为知乎东晓一家」的原创文章,已获作者发表许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