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爱上自己的工作

 与管理者同行 2022-09-04 发布于湖南

上个月,我的一位朋友获得了晋升,这在她所在的行业及企业都算是职场中的一次大跳跃。我趁出差间隙,和她约了次烧烤,对她表示祝贺。很奇怪的是,我没有看到她因晋升而产生的兴奋,反而感知到她较以往更多的焦虑——她说,晋升固然好,但是她更在乎的是要有更多的锻炼和成长机会,她觉得她目前的工作量并不饱和,工作强度也不算大,而且她很担心因为受大环境影响,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尽管已经工作近3年,但是她还不确信自己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

本周上半周,我和我们一位很年轻但很成熟的项目经理交流,他先是和我吐槽他近期遇到的很多甲方的“不是”,说是有些项目做得特别憋屈,比如有个小项目,已经做了两年了,仍未结项。更进一步他和我讲到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工作的思考,他觉得工作似乎并没有什么派头,他说他最近几年的状态无非就是每年多做几个项目或少做几个项目,总之都是在做项目,到目前为止,他依然还保持着基于客户问题钻研项目中各种新技术的激情,但是他渐渐感到迷惘的是,自己未来要怎么发展,一条路可能是在公司不断晋升,做到总监、副总……但是,那又怎么样,看看公司现在的总监、副总,这些似乎也并非他想要的?

实际上,这也是我近半年来走访不同企业观察到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初入职场的人,迷惘于没有更多的机会,焦虑于自己成长不够,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真喜欢当前的工作;另一方面,那些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的员工往往又对职场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未来的职业选择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和迷惘。事实上不仅骨干员工,甚至很多企业的高层,也深深地陷入了这种焦灼和不安,最近两年,我帮助很多国有企业做高管激励,观察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面上勇敢、坚毅、奋斗,但内心却也充满焦虑和不安。

8月24日,我很喜欢的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去世,享年90岁。稻盛和夫被列为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和盛田昭夫。他们和稻盛和夫一起,成为创造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企业家代表。稻盛和夫27岁时创办了京瓷,这是一家做精密陶瓷的企业,10年后京瓷上市,后来跻身世界500强。52岁那年,稻盛和夫创办了日本第二电信公司KDDI,也是世界500强。78岁,已经功成身退的稻盛和夫被重新请出山,接管因为严重亏损而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第二年日航扭亏为盈,两年后日航重新上市。

与其他三位“经营之圣”所不同的是,稻盛和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更是了解不起的管理学家。稻盛和夫一生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包括我们熟知的《活法》、《干法》《阿米巴经营》等。他的管理哲学思想是日本对外输出的最重要的管理理念之一。稻盛和夫的个人影响力早就超出了他创办的企业,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一代企业家。最近两周,我的朋友圈里有好些企业家发文纪念稻盛和夫,并直言稻盛和夫的管理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管理哲学,包括我的前老板也特别欣赏并践行着稻盛和夫的管理思。潜移默化地,我也读了很多稻盛先生的书。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提到一件对他影响至深的事。年轻时,有一次他去听松下幸之助的讲座,当时松下演讲主题是“水库式经营哲学”。即在经济景气时,企业要尽量做好储备,“高筑墙、广积粮”,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这样遇到经济萧条,就可开闸放水,渡过难关。实际上,当前我们的大环境受到一定挑战,那些践行“水库式经营哲学”的企业,往往更容易渡过难关,也就更少焦虑,着眼于远期,也更能够获得持续经营和发展的机会。

当时在场听讲座的企业家很多,有人提问:松下先生,您讲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问题是要怎样才能让经营有余裕,来修建“水库”呢?光是这么想,而没有具体方法,不是等于白说吗?听到这个问题,松下幸之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似乎是答非所问、自言自语地说:“不,你不想可不行啊!”

这个回答让全场大多数听众大失所望,稻盛和夫却说,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冲击,就像被电流击中了一样。那一刻,他领悟到了松下先生“水库工经营哲学”思想的真谛:要修建企业的“水库”,方法千差万别、因人而异,无法具体传授,但只要敢于去想,抱有非做到不可的决心,拥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找出实现的方法。

类似地,我想起同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活动现场,有人问《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如果我不爱我的老婆了,该怎么办?”柯维回答说,那你就爱她吧!这人愣了一下,说:老师,你没听明白,我问的是我不爱我的老婆了,我该怎么办?柯维说,不是我没听明白,而是你没听明白。我是说,如果你不爱她了,那你就去爱她吧!

听起来,柯维这个回答很无厘头,他其实是在说,这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信念问题。同样地,如果你去问稻盛和夫,如果我不热爱我的工作,怎么办?稻盛和夫一定会这么回答:那你就去爱上你的工作。

在稻盛和夫看来,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首先,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次,就算你应聘上了心心念念的公司和岗位,你很可能发现,实际工作内容和自己原来想象的出入很大;第三,任何工作都包含重复的部分,感兴趣的工作在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也可能变得枯燥乏味。

也就是说,“因为热爱而沉迷工作”这件事,几乎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发生。怎么办?稻盛和夫说,这事儿得倒过来想:“因为热爱而沉迷”,可遇不可求;“因为沉迷而热爱”,一定会发生。事实上,稻盛和夫讲过他刚毕业时在松风工业公司工作经历,这是一家面临破产的公司,和他同时进入公司的4位年轻人,半年不到,有3位就离开了,他也想离开的,但是在家人的“呵斥”下才“硬着头皮”干,最后想通了——与其混日子,不如全身心投入,最后才不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道理很简单,就是正反馈原理。不管喜不喜欢,先投入进去再说。一心一意埋头苦干,自然就会做出成果;有了成果,自然就会受到肯定和好评;有了肯定和好评,自然就会更有动力和信心投入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久而久之,你就会爱上这份工作,即使这是一份平平无奇的工作。换句话说,能不能通过努力获得持续的正反馈,比工作内容是否有趣,要重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稻盛和夫说:“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事实上,我在很多国企里也观察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带资入企”的,所以往往有很多的“特权”在企业内部挑选工作,刚入职时做技术,一段时间后,发现技术很枯燥,但常常受甲方的气,于是动用资源换到管理部门,一段时间后,发现管理部门常常“吃力不讨好”,于是又运用资源换到科研部门……几年下来,公司内部能试的岗位都试一遍,却是一事无成,反而是那些和他同时入公司在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人,渐露头角……我曾经在一家央企业,给他们设置了一个“转岗”机制,应届毕业生入司前3年不得转岗,我们当时想,这既是对企业构建公平环境的要求,更是对员工发展负责的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