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的打造灯塔工厂的6个底层支柱是什么?

 mrjiangkai 2022-09-04 发布于上海

美的打造灯塔工厂的6个底层支柱是什么?

原创2022-06-28 20:00·卓越运营

精亦诚刘欣

(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卓越运营实战”公号,订阅公号,一起实现卓越运营。)

我们的客户中,超过一半是制造型企业。

为了说明制造业仍大有可为,我们会给客户展示,美的灯塔工厂的工作场景。


每当自动化和数字化场景出现,都极有震撼效果。

一些土豪客户,就会不断提问:“工厂的设计是谁做的?自动化系统的供应商是哪家?现场实施供应商是哪家?……”,条件反射般的准备开启“买买买”模式,似乎只要把这些供应商找到,自己也能实现一家灯塔工厂。

看得到的是数字化的大屏幕、自动化的机器人、智能化的流水线,但这些只是最后的结果。

(美的家用空调广州工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

有钱能马上买得到的东西,都不是最难的部分。

我们要深入思考的是,卖IT系统、卖自动化设备的公司成千上万,但为什么世界灯塔工厂截止2022年4月在中国只有37家?

再以美的为例, 一年半之内,连续有四家工厂入选世界灯塔工厂(南沙空调工厂、顺德微波炉工厂、冰箱荆州工厂、洗衣机合肥工厂),这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什么能在美的工厂实现?

既然自动化不是“机器换人”这么简单,那么前提条件和底层支柱到底是什么?

万丈高楼平地起。

只关心楼顶的停机坪,并不会让我们盖出高楼大厦。

所以,我们今天不讨论高大上的智能化或自动化,而来讨论一下美的灯塔工厂智能化或自动化之下的6个底层支柱。


1

勇气支柱:敢做“小白鼠”的一把手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0年中国智能工厂的普及率约20%。

为什么还有80%尚未实现?是IT技术或自动化设备跟不上吗?

不是。而是每一家工厂,都有自动化以外的各种实际难题要解决。

而且越是有历史的企业,就越不容易成功。

毕竟“旧区改造”的难度远大于“新城建设”。

即使像阿里新建“犀牛工厂”,也足足用了3年时间才推出。

美的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企业,传统家电的生产方式早已深入骨髓,想做智能工厂无异于脱胎换骨,甚至推倒重来。

2014年,方洪波明确提出“智能制造 智慧家居”的“双智”战略,其中的“智能制造”就是要用智能化来改造美的传统的生产方式。

2016年,更是豪掷292亿收购德国库卡,在智能制造的路上,一往无前的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谁敢说6、7年前投入智能化或数字化,不会风险大过机遇?

谁又敢保证跨国收购,就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效?

方洪波自己也曾坦言:“数字化每年投几十亿,看不见结果我也焦虑。”

即便如此,方洪波依然大手笔投入到智能工厂的建设中,2020年底再投30亿,在顺德杏坛打造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方洪波如此,美的灯塔工厂的事业部总裁也是如此,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也抢着要在自己工厂先试一

原美的空调事业部总裁,在集团无成功经验前提下,率先在自己事业部推行自动化。

原微波电器事业部总裁,多次主动争取成为变革试点单位,并且选派核心骨干深度参与。

冰箱事业部和洗衣机事业部总裁,包括现任的空调事业部总裁、微清事业部总裁,始终大胆在智能工厂的建设上深入探索。

美的一把手,从来敢做“小白鼠”,敢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这是美的灯塔工厂的勇气支柱。


2

行动支柱:想得好不如动得早

美的灯塔工厂,不仅源于早期规划,更是因为提前行动。

早在10年前,即2011年,美的微波电器事业部搬迁至马龙基地时,就进行了长远规划,其中就有全自动化工厂的设计。

只是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不能一步到位,但这份早期规划却激发了一系列行动,如“一件流”生产布局、机器人投入、智能仓储等等。

美的南沙空调工厂,从2014年开始筹划,前期做了很多调研,并招聘了上百人的自动化团队。针对空调多型号转换的趋势,自动线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不同系列的兼容性。

为了避免头脑发热考虑不周,先做了3D模拟视频,之后又花7万元做了模型,在反复论证后才真正动手改造。


冰箱荆州工厂、洗衣机合肥工厂,同样是在早期就坚定投入智能化改造。

正如由于一系列提前的行动,才让长远规划得以真正逐步落地。

这是美的灯塔工厂的行动支柱。


3

产品支柱:产品标准化优先于生产标准化

2016年,美的南沙空调工厂,计划先将两条生产线做智能化改造,当时寻找了外部合作公司。

对外合作公司的总工程师,根据以往改造经验,原本认为会非常困难。

但令他大感意外的是,由于美的空调已提前对产品尺寸、工艺管控等方面,进行了标准化、模块化处理,所以这两条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很快就完成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美的微波电器事业部身上。

很长一段时间内,微波炉公司坚持每周一的产品爆款会议,事业部总裁亲自参加,主要工作就是带领骨干,把产品拆散至零件,研究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

通过产品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可以做到在保持产品系列、型号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零部件SKU平均缩减50%。

产品标准化的影响巨大,因为产品成本和产品复杂度,75%在产品研发环节就已经定型。

这一工作的开展,对后端的采购降本与供应商管理、生产效率提升与制费下降,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现在为一家制造型客户,所做的精益管理改善项目,排在首位的就是产品标准化工作。

美的集团从2013年全面推行产品标准化工作,并升格为重大战略工作进行考核。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物料整合化、接口标准化、功能模块化、产品系列化的“四化”工作法。

标准化工作,产线未动、产品先行。

这是美的灯塔工厂的产品支柱。


4

计划支柱:指挥若定的计划体系

我这里所说的计划,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工作计划,而是特指制造业的生产计划,也有制造企业称之为PMC或计调。

按照国际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说法,应该叫做S&OP(销售运营计划)。

我之所以把计划从供应链管理中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计划是供应链的核心、是顺利交付的起点、是工厂运作的龙头。

很多制造企业对待计划,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视。计划人员只是做做排产表格的普通岗位,而所谓的计划经常被采购、销售、生产等部门搞的混乱无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的对计划的无比重视,以及计划体系的无比强大。

美的的计划,完全跳出排产的局限,长期根据年度经营规划与PSI(产销存)配置资源,短期确保每日每时产出;前端拉通销售做产销协同,后端指挥采购、研发、生产等做价值链一体化改善。

张口闭口所说的“客户导向”,美的体现在工厂层面,就是计划首先要保证,在产即为客户所需,客户所需一定在产。

这种订单管理模式就是计划以客户为导向,后端以计划为导向。

这种计划管理模式,逐步变革为更加成熟的T 3模式:从一个月1次计划,到一个月3-4次计划,再到一个月做10次计划,去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在内部做到,3天下单、3天采购、3天制造、3天交付。

美的以灯塔工厂为代表的所有工厂,都是在计划体系的指挥棒下,以T 3模式为牵引,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这是美的灯塔工厂的计划支柱。


5

精益支柱:从高管到一线的精益运营改善

以往很多年,美的各个事业部,都陆续开展过精益生产的项目,包括5S、TPM、SMED、三定法、两箱法等等,各种精益工具方法的使用,但效果都不太明显。

2017年,美的借鉴丹纳赫的精益理念与自身实际结合,从上至下建立并推动了精益运营体系,美的称之为MBS。

这一次的MBS不是常规的精益生产改善,而是从顶层设计上搭建了精益运营体系,从管理、研发、供应链、生产到员工协作等多方面都做了精益改善,力图让每一个小环节都达到精益制造的标准,并从产品的全价值流着手改善工作流程

高管团队在完成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之后,每个月至少脱产一周,直接下到生产一线,打螺钉、修模具、装产品……,做很多生产员工的日常工作,直接在现场发现问题,直接快速改善。

为了更快改善,过程中经常出现,高管自掏腰包做工装、修模具等情况。

高管的深度参与,既保证了改善的高度和优化的程度,又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改善热情。

MBS打通了战略到日常、高层到一线的改善落地,从而实现高品质、短交期、低成本,并形成精益改善文化。

可以说,没有MBS的精益运营改善,绝不会有美的灯塔工厂的出现。

这是美的灯塔工厂的精益支柱。


6

供应链支柱:从“小采购”到“大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升级

没有供应商的同步改变与进步,美的灯塔工厂不可能独自脱颖而出。

单纯依靠对供应商追货期、压价格这种“小采购”方式,也根本无法实现灯塔工厂的打造。

美的供应链管理,在2012年前后,开始从“小采购”升级为“大采购”,即从单维度管理到全流程管理,从追求快速低价到追求全价值共赢。

从寻源开始,严把供应商入门关,组织技术、质量、商务和财务开展专业评估。

合作过程中,与供应商建立平等、透明关系,强化供应商定期绩效考核,并与付款条件、供货比例等挂钩,奖罚分明。

打通SRM系统与供应商的信息通道,实现信息共享,与供应商建立直接交货平台,降低供应商的交易成本。供应商在自己的办公地点,能第一时间看到美的的订单内容,包括品种型号数量和交货时间,从而实现及时传递S&OP产销计划,减少牛鞭效应。

改变与供应商的博弈做法,以帮助供应商就是帮助自己为根本,真正培养出战略供应商。

不再简单地强制供应商缩短交期,而是派出专业顾问团队帮助供应商做内部改善,帮助供应商建立质量体系和精益生产体系。再利用自身的规模效应,合理地缩短采购交期,降低流通费用和相关成本。

正是从“小采购”逐步升级为“大采购”,美的供应链管理为灯塔工厂的实现,提供了从外到内的保障体系。

这是美的灯塔工厂的供应链支柱。

最后的话:

美的灯塔工厂的出现,绝不是横空出世,更不是摇身一变。

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之下,是勇气支柱、行动支柱、产品支柱、计划支柱、精益支柱、供应链支柱,这6大底层支柱的打造。

这个过程算起来,短则7、8年,长需10年以上。

真是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硬功夫。

然而,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工业4.0的大潮下,我接触很多制造企业,管理基础还很薄弱,但也摩拳擦掌,试图实现跳跃式发展。

但这些企业还处于工业2.0,甚至工业1.5阶段。这个1.5不是指硬件设备方面,而是指生产运营管理思想、流程体系、产品标准、精益水平等。

6个底层支柱,或残缺不全、或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冒然进行智能化改造,只会让自己五劳七伤。

不是青龙偃月刀不好,而是没达到关云长的水平。

必修的课程,是不能免修的。


我们在一些制造型企业内部,所做的精益改善项目,就是要帮客户把2.0、3.0的必修课补上。

你的企业也走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吗?是否也具备了6个底层支柱呢?

希望未来,能在灯塔工厂的名单上,看到你的公司。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与我们交流。

— END —


作者简介:

刘欣,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精亦诚咨询创始人,中国家居五金专委会管理专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特邀专家、原美的资深高管,现为多家知名企业的管理顾问。

1999年毕业后加入美的,在美的工作17年,历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事业部管委会成员、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海外营销总监、国际战略项目总监,主导和推动战略转型、运营管理、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海外营销、流程诊断、产销计划管理、精益改善等多项工作内容,曾为美的、OPPO、SHEIN、波司登、金发科技、纳思达、喜临门、大自然、骆驼、帅康等多家企业进行咨询和授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