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者海明威

 浮生偷闲 2022-09-04 发布于安徽

导读: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大多数读者眼里,海明威显然是位成功的诺奖作家。但是,他真的成功吗?他真正幸福吗?

也许,隐藏在海明威极力营造的硬汉形象背后的,不过是一个平庸的胆小鬼。他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也更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平庸和失败。他拼命抗争、不停挣扎,结果却连活着都令他感到万分恐惧……

也许,只有在面对猫咪时,海明威才用不着掩饰自己的不安和焦虑;也许,只有和猫咪们在一起时,他才能感到真正的放松、愉悦和幸福。

图片

失败者海明威
 

 | 立峰

图片

1、猫奴海明威

走进海明威同志的故居——一个位于Key West小城的静谧院落,最让人印象深的,莫过于那些随处可见的慵懒可爱的猫咪了。据说,现在住在这里的60多只喵咪,都是他收养的第一只六指猫咪——雪球Snowball的后代。

图片

说起他的猫咪,海明威可谓柔情似水。他与其说是一个硬汉,不如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猫奴。他在世时,最多曾同时养过30多只猫咪。关于猫咪,海明威有许多名言,比如:

A cat has absolute emotional honesty: human beings,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may hide their feelings, but a cat does not.

猫具有真正的情感忠诚,人类往往由于某种原因隐藏自己的情感,猫却不会。

One cat just leads to another.

只要养了一只猫,便会养另外一只。

图片
猫咪们都很酷 对来来往往的人完全不想买账

如今的海明威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196172日清晨,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将一支双管猎枪塞进嘴里,用大脚趾扣动扳机,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结束了他一生的传奇。

但即便在最后时刻,海明威依然没忘记安排好他的小猫。他在遗嘱中说:

猫咪是这所庭院的主人,它们可以享有这里的一切,可以随意地嬉戏,可以在床上休息寻欢,可以在书房里沉思未来。

图片

然而,他的猫咪们却对主人的离世毫不在意,继续在那座绿树成荫的古老庭院里悠闲漫步、嬉闹打滚,高兴了便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生下一大堆五颜六色的小猫。它们若无其事地享受生活,早就把它们曾经的主人忘得一干二净了,甚至,好像他根本不曾存在过一样。

如果不是这些猫咪,以及海明威猫奴”的种种做派,恐怕在世人眼里,他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硬汉。然而,他的硬汉形象还是被他所珍爱的猫咪们给出卖了。

2、偶像海明威

有人说,文艺青年绝不可以不读海明威。还有人说,在所有伟大的美國作家里,只有马克·吐温能与海明威相提并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海明威的写作水准。有人认为,他只是在严肃作家的身份之外,多了一层偶像的气质。

职业作家的生活大多单调,他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写作,偶尔接受访谈、参与社交,除旅行外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没错,这就是作家福克纳的生活。显然,如此枯燥的生活并不令人向往。

图片

诺奖得主 美国作家福克纳 

其作品风格与海明威恰好相反 是出了名的难懂

然而,海明威则完全不同,在他生活中围绕着写作展开的,是钓鱼、打猎、拳击、斗牛甚至包括亲历战场、参与战争。套用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的名言,海明威的经历,就是令多数人所向往的别处的生活。

这让海明威在作家的身份之上又多了一层偶像气质。海明威的年代并不缺严肃作家,也不乏文化偶像,但能将两者集于一身的人,却实在稀罕。众所周知:

1、海明威亲历过一战二战,在一战中他作为救援运输兵,为了营救受伤的战友不幸遭炸弹袭击,据说那次爆炸,在他腿上留下了多达200多片的弹片;
2、他还曾加入国际纵队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并根据那段经历写下了《丧钟为谁耳鸣》;
3、他甚至作为战地记者,亲赴过中國的抗日战场,见过周恩来等中龚领导人,与古巴的愅命领袖卡斯特罗也有不错的交情。海明威显然是个如假包换的大左派,如同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所以他也尽可以被称为海明威同志

图片

据说他俩惺惺相惜 关系非常不错

当然,作家依然是海明威身上最重要的标签。而文坛上的海明威,同样充满了斗争精神,而他所表现的出斗志,甚至不亚于战场上的你死我活。

比如,当有一次海明威在被记者问道哪些是他心目中最好的作家时,他竟然没有表现出半点谦虚,没有对任何作家表示赞美,而是毫不客气地说:

我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写小说,费了很大的力气,超越了屠格涅夫。我再费了很大的力气,又超越了莫泊桑。于是,我继续努力,过了很久,我现在终于有自信可以写得赢司汤达了。

但是,那个该死的托尔斯泰仍然在我眼前,那是无法超越的。除非我一直这样努力、没有一丝懈怠,或许还有机会。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能超越托尔斯泰的话,那么,前面还有莎士比亚在等着我……

事实上,海明威是一个没法好好活着的人,他无法接受平铺直叙的生活,只有活在巨大的挑战中,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下,才能让他兴奋起来。

图片

正如海明威终其一生所热爱的几项运动,打猎拳击斗牛和钓鱼都是非常具有斗争内涵的。比如,

1、他钓鱼并非去河边垂钓,而是乘风破浪出海去钓大鱼,海明威曾亲自钓到过一条800多斤的马林鱼,因而他在《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出海捕鱼的细节时,才显得如此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2、而他的打猎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猎,他是去非洲猎杀狮子和犀牛。所以,在《老人与海》里,他才一再写到了老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狮子的形象。

然而,所有这些世人眼里的休闲和娱乐,对海明威来说都不亚于一场场的生死对决正如海明威写小说,他不仅仅是在写小说,而是在与古往今来所有的作家较劲儿。他似乎把写作看成了拳击比赛,他得先挑战低段位,获得胜利以后,才能去挑战高段位。

图片

而且,他除了要挑战那些早已青史留名的伟大作家,更要挑战同时代的圈内名流,比如作家福克纳甚至还包括那些曾极力提携和帮助他的“圈内人”,如作家菲茨杰拉德、斯泰因夫人、舍伍德·安德森等等。

比如,在他与菲茨杰拉德的交往中,

虽然,20出头就名满天下的菲茨杰拉德,对待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海明威,从头到尾都释放了充分的善意。他不但大加赞赏了海明威当时尚未出版的《太阳照常升起》,还主动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建议。后来,也正是在菲茨杰拉德极力撮合下,这部小说才得以顺利出版,并令海明威因此书一炮而红。

尽管如此,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仍颇有微词,他曾公开评论菲茨杰拉德为了钱而迎合读者、对文学的态度不够严肃,等等,还将这归咎于他的妻子泽尔达,认为是爱慕虚荣、追求排场的泽尔达毁了菲茨杰拉德。

图片

青年才俊菲茨杰拉德和妻子泽尔达

再如,海明威与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作家福克纳也从没停止过较劲,比如:

早在1949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福克纳,曾在一次演讲中给美國作家排了个序,他不但把海明威放在自己后面,还说他没勇气,因为他没有用过一个读者需要查字典才能知道意思的词。这令海明威大为光火,他一个硬汉怎么会缺乏勇气呢?

海明威向来自视很高,很少赞赏同时代作家,他甚至说过,只要他还活着,福克纳就只能靠酗酒才能保持得诺奖以后的良好感觉。等等等等。

不知是否在有意跟福克纳一较高低,福克纳得诺奖一年以后,连续10年没有新作的海明威推出了小说《过河入林》。

但是,如果没有《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文坛地位一定晚节不保。因为《过河入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恶评贫乏、空洞、顾影自怜……就连海明威标志性的简练文体,也变得无聊和乏味起来。

这一时期,海明威的健康状况也持续下滑,血压超高,体重飙升。他周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向他两起了红灯。

图片

左图:《老人与海》第一次出版时的封面

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海明威写出了《老人与海》,1952年这部小说一经发表便大获成功。正是凭着《老人与海》,海明威在1953年才获得了普利策奖;接着又在1954年,他被“瑞典的那个机构”(海明威语)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不仅帮海明威挽回了声誉,也将他推上了新的高峰。

3、拳击手海明威

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能被打败。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小说《老人与海》被认为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如果将整部小说无限浓缩,那么,就是上面的这句话。它虽短小精练,但却直指人心自从小说在1952年发表,就不知有过多少人因读到这句话而血脉喷张、斗志昂扬,从新燃气了拼搏的勇气。

不得不说,这句话同样最好地映射了海明威本人的人生态度——他不想输、不愿输,也更输不起。可以说,海明威语言行为、性格特质,无不体现了他潜意识里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所以,海明威所谓的硬汉形象和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很可能并不是他真实人格的体现,而是他自我赋予的一种人设,多多少少是精心营造的结果。因为,对于海明威来说,似乎成了一种执念。

诚然,海明威的确在很多方面十分优秀,但他远非天才。不得不说,才是每个人现实生活当中的常态,比如:

他参加一战,在意大利战场上差点丢掉小命;

战场受伤后,他曾在医院与他的护士热恋,却最终遭到拒绝;(后来海明威将这段经历写进了小说《永别了武器》)

他在巴黎文人圈里厮混,艰苦写作,却屡遭退稿,他在很长时间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而他的作品第一次出版时,恨不得有一半的纽约知名作家都为他向出版社求了情。

总之,他的失败经历越多,就越缺乏自信,也就越是急于证明自己,越想努力打造出了一种重压下的硬汉风格。

图片

左:海明威在米兰热烈追求的护士

右:海明威与其第一任妻子哈德莉

事实上,海明威将生活中所有的事情,拳击、捕鱼、打猎、甚至写作都看成了一场场的较量或角逐。而他终其一生所遵循的,就是这种斗争的哲学这种哲学,在他晚年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因此,许多与海明威有过接触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喜欢夸大自己的成绩,渲染、吹嘘自己的经历,从而取得一种戏剧化的效果。比如:

海明威常半开玩笑地说自己解放了巴黎
但实际上,诺曼底登陆时,他只是在船上远远观望。

在写给别人的信里,海明威宣称自己杀伤了许多纳粹士兵,还活灵活现地描述自己如何中弹、如何还击、如何受伤的过程。
但事实上,他只是在进军巴黎的路上,朝着一个地窖扔了三颗手榴弹,据说里面藏着德國士兵。但海明威扔完便继续随部队前进,甚至都懒得停下查看一下后续的情况。

有个更著名的故事是,海明威在一战意大利战场的后勤救护中,被炮弹伤到了双腿。据说他两条腿上一共中了237块弹片,一个膝盖被完全打碎,但医生只能取出其中28块,其余都留在了他身体里。但即便伤成这样,据海明威说他还是背着一个伤员走了150码。

海明威名气越大,他的传奇故事的可信度似乎越高。后来,就连他本人认可的传记作家都忍不住哂笑,说海明威有时的确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图片

参加一战时 18岁的海明威

这种事情并非孤例。1934年,海明威凭借《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已经在文坛赢得了很高声望。当他被一个文学青年问到什么是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时,他随口就答:不幸的童年。

然而事实上,海明威的童年跟不幸二字完全沾不上边。

海明威1899年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橡树园,一个妥妥的美國中产阶级家庭,他父亲是医生,母亲在上流社会长大,从经济基础到情感投入,他的父母都堪称典范。

童年的海明威生活无忧无虑。父亲喜欢打猎钓鱼,所以他能跟着父亲到处探险;他有时甚至还能跟着父亲出诊,从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历,这些经历后来都被海明威写进了小说。而海明威的母亲则希望他提升艺术修养,鼓励他学习大提琴。

童年和少年时代,海明威的课余活动由打猎、钓鱼、拳击、阅读和练琴组成,除了练琴,其它都是他所热爱的。如果非要在他的童年里找点阴影得的话,那就只能是近视了,海明威从小近视但始终不愿戴眼镜,想必是戴了眼镜不够硬汉。

图片

海明威从小就不顾母亲的反对,去参加了拳击训练,一开始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而那时,正是美國拳击的黄金年代,每一场明星间的对决都会吸引几乎所有䈣商名流。酷爱拳击的海明威,经常想方设法去接近那些拳击手,甚至亲自下场参与比赛。

也许,从骨子里就热爱拳击的海明威,从一开始就把人生看成了一场场的拳击比赛。很多时候他会被击倒,但他却总能一次次站地起来,如同一个不服输的拳击手。

他要不断地出拳、出拳。他打猎是这样、捕鱼是这样,他的写作更是如此。他要像拳击比赛那样,把当时文坛上的作家一个个打倒,而且全部打个稀巴烂。

4、记者海明威

海明威真正的文学训练,来自于他当记者的经历。1917年一战如火如荼,中学毕业的海明威面临着三个人生选择:上大学、工作、参军。

父亲希望他上大学,他想去欧洲打仗,可他因为近视没过体检。最后他通过叔叔的关系当上了一家报社的实习记者。这家报社要求记者写稿时文风简练比如要用短句、要用动词、要删去形容词,这让海明威形成了日后简练而不失张力的白描体的写作文风。

图片

20年代 作为记者的海明威

刚当上实习记者没多久的海明威并不打算消停,还是一心想要上战场。于是,他另辟蹊径,去红十字会救援队当了一名司机,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欧洲战场。

当时的海明威年仅18岁,是軍中最年轻的士兵。他急不可待地来到了意大利,准备意气风发在战场上大展拳脚。他显然把战争也看了像拳击比赛一样的游戏。

事实上,参加一战是青年海明威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他亲历了战场,并生命思考了战争的意义

海明威说,在战场上死亡无所不在但他当时却有个奇怪的幻觉,觉得别人都是随时有可能死掉的,但就是自己不会。

结果,当他被炮弹碎片击中的那一瞬间,海明威感到的不是疼痛,而是自己不会死的那个幻觉消失了。他说:原来我也是会死的,我真的会死,或许下一刻我就死了。他当时的感觉是,灵魂一下就飞出了身体,但在半空中转了一圈以后又回来了。

好在海明威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剥去他满是血污的军装,发现他只是双腿被炸坏了,而身上完整无缺。这下,他才终于放心,他不会死了。

海明威在经历了如此荒谬的战争经验后,结束了一战生涯。等他回到美國时,他的英雄事迹已经早就传了回来,芝加哥当地报纸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大肆报道,海明威的虚荣心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满足。

图片

电影《永别了武器》海报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依旧继续他的记者生涯。在此期间,海明威遇到了当时一个颇有名气的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正是从安德森那里,海明威了解了文学前辈康拉德,并开始关注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人的作品;除此他还把眼光投向了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重量级作家,发现了文学的新天地。

后来,终于成名后的海明威总认为自己能青出于蓝,他曾和福克纳“煮酒论英雄,认为他俩能胜过大多数19世纪的经典作家,可以跟福楼拜一较高下。自信也好,自负也罢,幸亏仍有两位作家令海明威自愧不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

事实上,安德森不但为海明威打开了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后来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来到巴黎,同样经安德森的引荐,他才成功地结识了混迹于巴黎社交圈的大量名流,比如:

小说家斯泰因夫人菲茨杰拉德、诗人T.S.艾略特,等等。他们和达利、毕加索等欧洲名流共同打造了一个优雅、疯狂而且精致的文艺社交圈。

海明威晚年所写《流动的盛宴》,即是对这个巴黎文人圈的细致描写。

图片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的插图

这本书反映的正是20年代的巴黎社交圈

不过,在这段巴黎岁月里,海明威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在很长一段时间,他既没名气也没作品。他当记者的收入很少、日子过得很苦,还常常得指着妻子哈德莉继承的那点可怜的信托金过活。

那时,他经常在咖啡店里写作,用铅笔写在信笺上,一写就是一天,遭遇退稿更是家常便饭。

5、The Sun also rises

海明威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1926年他的《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后便大获成功,有几百家媒体赞赏、报道了这本小说。

当然其中也不乏批评的声音。比如说,书里的人物无不放纵无度、脏话太多等等。但那些都无关紧要,甚至反而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兴趣。海明威的弟弟说起他父母读这本小说时的体验,就好比修女参观妓院

但这部小说确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它的成功,既得益于海明威的文体技巧,也缘于他对一战以后青年一代的心态和精神图景的准确捕捉。

图片

1957年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然而,海明威的这部成名作所取材的,全都是他身边真实的人和事。而他为了把书写得更好看,不但毫无顾忌地把朋友的糗事儿一股脑儿都写进了书里,还时不时地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任意地编排朋友。这让被他写进书里的朋友们都感到非常惊讶。

一位朋友惊叹到:他怎么把什么破事都往里写?还说,他真TMD是个记者。另一位朋友的态度则由起初的惊愕,转变成后来的愤怒。要知道,他们全都是多年以来曾无私帮助过海明威的圈内人。

但海明威可不管那一套,他只要书卖得好,只要能有机会成名,总之,他只要能,就不惜让任何人成为他的代价,哪怕是那些曾真心诚意、大力帮助过他的朋友。海明威的所作所为,让他的很多旧友在几十年后依然难以释怀。

不仅如此,在发表《太阳照常升起》以前,海明威为博眼球,仅花了6天时间,便一挥而就写了一篇名为《春潮》的小说,专门嘲笑了他的好友、前辈作家安德森

图片

海明威与舍伍德·安德森

要知道,当时大名鼎鼎的安德森是海明威走上写作之路的最大恩师;而且,海明威来到巴黎能混进文化名流的圈子、打开文学道路上的成功之门,安德森可以说居功至伟。

甚至,海明威在《春潮》里还顺带着指名道姓,狠狠讽刺了对他亦有巨大提携之功的斯坦因夫人斯坦因夫人曾在她的沙龙里慷慨地接纳了海明威,还仔细阅读了他的小说,并评价他们那些参加过一战的年轻人都是“迷惘一代”

尽管海明威内心并不同意迷惘一代的说法,但他依然觉得这么说很吸引人,便立刻将它印在了书的扉页上,顺便借斯坦因夫人的名气又替自己炒作了一把。而迷惘的一代”,也成了海明威日后的一个重要标签。

毫无疑问,斯坦因夫人也立刻断绝了与海明威的来往,再没给过他任何好评。

图片

沙龙女主人斯坦因夫人 

后面她的肖像则毕加索的作品

显然,在自视甚高的海明威眼里,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赢,什么友情啊、道德啊、底线啊,统统都可以被抛弃。

自然,在成为当红作家后,家庭和爱人对于海明威来说,同样不值一提。在小说走红后,海明威立刻就接受了一位富家小姐的追求,果断抛弃了与他在困苦中相守多年的结发妻子哈德莉。要知道,哈德莉不但为海明威了儿子,而且多年来对连家都养不起的海明威始终不离不弃,甚至没有过一句怨言。

相反,海明威对哈德莉却毫无愧疚可言,还对她把事情挑明的做法大为光火。在海明威看来,似乎所有的矛盾只要不被提起,就可以当它们永远不存在一样。

图片

1927年 海明威与哈德莉离婚 与时尚记者宝琳结婚

毫无疑问,海明威唯一能接受的结果就是”。他不想输、不能输,而且他也输不起。特别是在他的小说成功以后,他更是对谁都不买帐了。

1929年,海明威根据自己的一战经历所写的《永别了,武器》问世。他把在米兰医院里与他有过短暂爱情的护士写进了书里。而这段经历对于海明威来说曾相当痛苦,因为其中既有战争本身的创伤,还有失恋带来的创伤。因为 A Farewell to Arms,其中Arms既有武器的意思,也代表着爱人的怀抱。

而海明威在小说里,将这些个人化的战争伤痛,上升成为一种无法弥补的伤害,放到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显然,这就是迷茫一代之所以迷茫的根源小说再次大获成功,进一步巩固了海明威的文学声望。

30年代,海明威的名气越来越大,头顶的光环也越来越亮。在这个时期,海明威有几篇重要的短篇小说问世,比如《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等。他在这些作品中将他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简练如电报的行文、背景的省略和大量的留白,以及冷静疏离的结尾。

后来,海明威用冰山理论来概括这种写作风格即:

作家在一部小说里用文字表达的,好比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它只占全部体积的1/8,而故事背后的深意,却如同冰山的主体,几乎全都藏在海面之下,等待读者自己去发掘。

图片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资源诅咒。海明威先前的成功,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诅咒?除了几篇短篇小说,那一时期他的其它作品都乏善可陈。比如:

海明威为营造他热爱冒险、擅长打猎的形象,写了两部以斗牛和打猎为题材的非虚构作品《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被普遍认为是虚张声势、夸大其词、自我重复。

有位颇具影响力的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就曾公开评论海明威的作品浮夸,说他“对自己公众形象的关注超过了文学本身”。

但无论外界反应如何,海明威的传奇仍在继续。1937年,他前往西班牙战场再次操起记者的老本行,从前方发回大量报道,还参与了记录片的拍摄。同年,他出版了一篇转型之作《有钱人和没钱人》,从关心个体转变为关注社会。

顺着这个转变,海明威写出了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为海明威挽回了受损声望。

图片

在海明威故居里 墙上挂的电影海报

左:1942年电影《丧钟为谁耳鸣》

 右:2012年《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然而,在整个40年代,海明威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社会公共事件,他的硬汉形象在公众心目中愈稳固,但他作为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却愈苍白了。

直到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福克纳在1949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声誉和健康全面走向低谷的重重压力下,终于用尽全力,写出了《老人与海》。

6、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总共只有区区4万字,它的叙事几乎没有高潮,故事也很简单:

它讲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民,他已经连续87天没捕到鱼了。大家都嘲笑他,也没有人愿意理他,因为人们觉得他很倒霉。

只有一个名叫马诺林的小孩愿意与他为伍。因为老人曾经教会了他捕鱼,他很崇拜老人,始终认为老人是最好的渔夫。但是,由于老人太久没捕到鱼,马诺林的父亲让他上了别人的船。

这天晚上,马诺林又来给空手而归的老人帮忙,不但给他带来了晚餐和啤酒,而且还帮他准备了第二天捕鱼用的鱼饵。

图片

显然,小说里的老人就海明威本人,当全世界都以为老人雄风不再的时候,只有马诺林还相信他。这正是海明威当时的心境,只是我们不知道,当全世界都觉得他再也写不出好小说时,又有谁还在相信他呢?

但是,小说里的老人并不沮丧、也不失落,他决定去远海捕一条大鱼。

第二天,老人不等天亮就早早出海了,在风平浪静的海上,他熟练地准备好鱼线,在一定间隔距离上准确地放下了鱼饵,以增加大鱼上钩的机率。显然,老人的捕鱼技术是一流的,他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没捕到鱼,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果然,很快就有大鱼上钩了。可问题又来了,这条鱼实在太大了,那是一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大马林鱼,老人根本没办法把鱼拉上小船,而只能任由鱼拖着小船跑了两天两夜。老人抓着鱼线的手渐渐变得血肉模糊,但他完全不敢睡觉,只能一手抓线,另一只手拿一点恶心的生鱼肉来充饥。

图片

然而,在和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逐渐敬佩起了大鱼。其实,在老人与大鱼势均力敌、并无胜算的情况下,只要切断钓索,把大鱼放走,他也能立刻得到解脱。但是,那也将意味着失败。而老人在脑子里从没有放弃过斗争的念头。

他只是不停地想,我要吃生鱼肉保持体力,我要坚持住不能睡着。他一边奋力挣扎着,一边祈求上帝让大鱼快点死掉。

后来,大鱼的体力终于被耗尽,老人也如愿以偿,用鱼叉杀死了大鱼。当老人终于可以拖着大鱼的尸体往回走时,鱼的血腥味却吸引来了鲨鱼。

图片

鲨鱼一拨又一拨地来咬大鱼的尸体,而老人只能用尽全力与鲨鱼搏斗。结果他的鱼叉弄丢了、刀也折段了、连船都被鲨鱼撞得歪歪扭扭。可鲨鱼却还是源源不断……

最后,精疲力竭的老人终于回到了岸边,只带回了一条巨大的鱼的白骨。

整部小说虽然几乎是老人一个人在演独角戏,但读者读起来却并不觉得枯燥。因为,故事里的老人随时随地都处在一种对决的状态

首先,与老人正面交锋的对手,是那条巨大的马林鱼;

然而,凶险的海洋、贪婪的鲨鱼,同样是老人的对手;

还有老人日渐老去的身体、渐渐不支的体力,以及他鲜血淋漓、抽筋发麻的双手;

当然,还有这么长时间以来,周围人对老人的冷漠、疏离与嘲笑……

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他的对手和障碍。

图片

其实,在鱼刚一上钩时老人就知道,他这次是遇上对手了。因为他有过太多的经验,也抓到过太多的鱼,他知道,这条鱼将是他生平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可是他别无选择,只能和大鱼长时间地相互僵持着,痛苦而勉强地抓紧鱼线。

而且,越是这样,他就觉得自己越不能输。他不想投降,他不想继续被世人嘲笑,他已经87天没捕到鱼了。而这一次,正是他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老人站在小船上抓住鱼线,一开始,这是他和鱼之间的对决;可到了后来,对决似乎已经和鱼没有多少关系了,而是逐渐演变成了老人与自己意志力的拉锯。因为:

船被大鱼拉得越来越远,老人既没有水也没有食物,而区区一条小船,在凶险的大海上随时有可能无法返航,老人也可能随时丧命……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他并不害怕去死。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但绝对不能放弃这份对决关系他不想就这样认输。他宁愿失去生命,却万万不能接受自己放弃或是投降的结果。

因为,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图片

可以说,好斗是海明威的天性,他笔下的老人无疑正是他自己。小说自始至终一共有三次高潮:

1、小说的第一次高潮:是老人与大鱼正面对决,捕到大鱼意味着海明威创作上的成功,他已经很久没有写出过成功的小说了,所以这次他一定要证明自己。

2、小说的第二次高潮:是老人被鲨鱼的不停骚扰,最终被抢夺了胜利成果。而源源不断的鲨鱼,就是海明威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外界对他如潮的恶评,他个人情感的各种不如意,以及他无力抵挡的身体的衰老和健康的丧失…

事实上,人在一生当中,即便曾经辉煌,也只是几个短暂的瞬间;而剩下的全都是琐碎的烦恼和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老人的遭遇,正是海明威本人当时的人生处境的写照。

图片

3、而小说的第三次高潮就在于结尾:上岸后,老人颤颤巍巍回到小屋疲惫地睡了。一群人围绕着老人的小船,他们测量鱼骨的长度,发现从头到尾共有18英尺长(即足足6米)。

第二天,孩子来看老人,他给老人带来了咖啡,听老人讲述捕鱼的故事。下午,老人再次沉沉睡去,他梦到了海滩上的狮子

狮子是这部小说不断提及的意象,它象征了希望、勇气和力量。老人在出海前、捕鱼中、上岸后,脑海中三次出现狮子。因为,只要老人仍能梦到狮子,即便没人能理解他,他的力量、勇气就不会消退。

图片

海明威从小迷恋拳击,还在一战的战场上经历了生死,在医院疗伤时又经受了失恋的打击。所有这些,都在海明威内心深处,埋下了挥之不去的、深深的不安和焦虑。

而且,他的不安与焦虑无处不在,不仅在有人针对他、敌视他,或是真的灾难临头时;甚至还发生在一切都正常美好、幸福不断降临的时候。因为他太过恐惧、脆弱、也太害怕失去了。正如日本作家太宰治所言: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也许,真正的海明威与他的人设正好相反,他不但不是什么硬汉也毫无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胆小鬼。

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表面上非常平静、非常镇定,但其中却隐藏着深层的不安。而海明威并不打算将这一切说破,因为他的不安是非理性的,是无法用叙述去表达的,他宁愿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而这,也正好造就了海明威所谓冰山的写作风格。

图片

海明威与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

7、并不辉煌的失败者

海明威在诺奖获奖的演说稿中说,优秀的作家必须不断探索新的领域;然而,他自己却始终固守于同一种风格。他也一直都在竭力表现硬汉精神和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但是最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事实上,在《老人与海》以后,海明威便再无建树。用他小儿子的话说,获奖以后他就成了国际名流、俗物,直到他去世,再也没写出任何有价值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他的高峰,更是他的绝唱。

福克纳曾有一个说法叫做“辉煌失败论,认为写作一有种完美状态,虽至今无人能及,但是谁努力得越多,尝试得越彻底,谁的失败就越辉煌。在他看来,海明威是失败的,而且他失败得并不辉煌。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海明威在大多数读者眼里,显然是一位成功的诺奖作家。但是,他真的成功吗?他真正幸福吗?

图片

所谓大马林鱼 很可能指大西洋蓝枪鱼

它的体长可达6米 体重超800公斤 它凭优雅的身姿形态

能给人极强的征服快感 现已是稀有珍贵的鱼种

也许,隐藏在海明威所极力营造的硬汉”形象背后的,不过是一个平庸的胆小鬼。他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也更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平庸和失败。他拼命抗争、不停挣扎,结果却连活着都令他感到万分恐惧……

也许,只有在面对猫咪时,海明威才用不着掩饰自己的不安和焦虑;也许,只有和猫咪们在一起时,他才能感到真正的放松、愉悦和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