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军枪法到底怎样呢?抗战老兵说出背后的真相:三枪日军

 svdk 2022-09-04 发布于辽宁

1937年,抗战进入白热化,一位名叫贾善明的中国机枪射手因中弹负伤,被抬下战场。80年后,这名老兵不顾自己98岁的高龄,毅然重返阵地遗迹,他太想再看一眼那片战场了。笔者还记得贾善明老人的一段对话:“日本兵枪法厉害吗?”“枪很准,不怕死,一个劲往上冲。”贾老回忆,打到最后,他们就用日军尸体当“沙袋”,架上机枪扫射。

文章图片1

日军狙击手

“不怕死、凶悍”,这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对日本兵的印象。实际上,与日军交过一次手的苏联红军也对其作出评价——“就像在与一群疯子作战”。在长期军国主义教育的毒害和灌输下,日军步兵被训练成作战机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疯狂和狡诈。到抗战爆发时,日军新兵普遍接受过2年左右的军事训练,拥有较为出色的拼刺、投弹和射击能力。

文章图片2

日军机枪手

然而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也有不少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老兵,他们的战场经验、作战技术水平和日军普通士兵不相上下。另外,当时一大批青年参军,走上抗日战场,他们中大多数人经过训练也成长为优秀的士兵。因此,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的单兵作战能力相差并不大。但由于装备上的差距,日军步兵的作战能力仍要优于中国步兵。

文章图片3

攻城中的日军

我们就拿三八步枪为例,这款步枪在研制之初,就专门考虑到了日本步兵比较矮小的身体条件,因此采用小口径子弹降低后坐力以提高射击精度;除此之外,三八式步枪装配长度较长的刺刀,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迎合日本陆军重视拼刺和精确射击的传统。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军队却借鉴了二战德军的经验,采用了7.92毫米步枪弹,虽然保证了枪械威力,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士兵精确射击的难度。

文章图片4

抗日剧中的举枪不考虑后座力

在抗战爆发后,曾经流传所谓“三枪日军”的提法,即日军若是在被伏击的第一枪后就会判断开枪者的所在方位、第二枪就会开始瞄准伏击者、连开三枪可能就会被日军打死。由此可见当时日军的反应之快和枪法是相当准的,而不是像现在的抗日剧中的日军开多少枪都不中主角。亲爱的头条网友,你觉得二战中的日军枪法如何呢?欢迎大家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