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dawn的图书馆 2022-09-04 发布于贵州

欧阳修3次上奏,把狄青赶出汴京,害他49岁惊惧而死,却名声无损,依旧是北宋文忠公,后世也很少提及此事。

相比之下,秦桧陷害岳飞的代价可就大了。

作为南宋初年宰相,秦桧被后人骂得狗血喷头,雕像还在岳飞祠前跪了800多年。

同样是陷害功勋卓著的名将,为何欧阳修陷害狄青毫发无损,秦桧陷害岳飞就人尽皆知呢?

狄青功勋卓著,为何被陷害时,不仅无人为他喊冤,连后世都不曾为他沉冤昭雪呢?

文章图片1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狄青的战神之路。

狄青出身寒门,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少年时,他因为和人打架,被抓进监狱,判处发配充军的惩罚。

但人生可能就是这样,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奋发向上,就算再低的起点,也有成为人上人的可能。

在军队中,狄青崭露头角,他学会了骑射,而且技艺精湛,很快就得到了赏识。

李元昊叛乱时,30岁狄青前往边疆作战,改变屡战屡败的局面,亲自做先锋,屡立奇功,让西夏人闻风丧胆。

文章图片2

后来,北宋在和西夏对战时,只要挂上狄青的画像,宋军就能士气大振,西夏军就蔫了一半。

因为这场战役实在赢得漂亮,在军队奋斗十多年的狄青,也终于受到宋仁宗的重视。

此后,他不断被重用,被加封,最终在44岁这年,进入执政之列,出任枢密副使。

纯武将靠着战功,居然能出任枢密副使,这在整个北宋都是奇迹。

后来,在平定邕州叛乱的过程中,狄青坚决拒绝向周边小国借兵,出其不意、麻痹敌人,解决了广南叛乱。

这是北宋统一以来,赢得的最大的边疆战争。

文章图片3

宋仁宗非常高兴,立马任命他当了枢密使。

可以说,狄青寒门出身,绝地反击,一路扶摇直上,简直拿了爽文男主的剧本。

然而,就在他当上枢密使之后,他就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贬官、被赶出了京城。

而将狄青贬黜的理由,也滑稽得可笑:

  • 理由1:狄青家的狗长了角;
  • 理由2:狄青家里多此发光;
  • 理由3:狄青因为避水住到了佛殿上……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文章图片4

被贬黜后的第二年,狄青就去世了,享年49岁。

正史上是这么写的:

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取自《宋史》)

“疽发髭”,就是嘴角长了毒疮。

乍一看,狄青的死,似乎和欧阳修没有半点关系,就是他自己运气不好,被皇帝厌弃,又在被贬之后生了毒疮,抵抗力不好而亡。

但如果你细看史书,就会知道,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我可以很肯定,北宋名将狄青,就是死在了文官集团的运作之下,其中,欧阳修的3次上奏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在欧阳修上书之前,狄青一路扶摇直上,已经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

但欧阳修的3次上奏结束,狄青已经彻底从被宋仁宗信任,到了被宋仁宗厌弃的地步。而整个过程中,狄青什么都没有做,也什么都没做错。

文章图片5

欧阳修的第一次上书:1056年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

公元1056年,47岁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向宋仁宗提交了一份上书。

在这篇上书中,欧阳修全篇都围绕着狄青展开。

  • 他担心武将权势过高,黄袍加身的事件再度重演;
  • 他认可狄青之前立下的战功,可言语之中尽显轻蔑,“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
  • 甚至,他也直接表明,作为武将的狄青应该知进退,避免自己过多参政,可狄青却当了枢密使,实实在在地和文官一起参政,真是“青本武人,不知进退”。

“但武臣掌机密面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节选)

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欧阳修还主观判断,认为狄青对北宋政权具有现实威胁。

文章图片6

2年前,欧阳修被陷害遭贬,辞行时,宋仁宗心生不忍,便下令让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研究史书。

如今,欧阳修以研究史书的名义,向宋仁宗上书,分析狄青的行为,也算名正言顺,且似乎不带个人恩仇。

但综合来看,欧阳修上书的基调是,极力建议宋仁宗,将狄青贬谪,把他赶出京城。

文章图片7

欧阳修的第二次上书:《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疏

欧阳修的第二次上书,倒也没有过多提及狄青,而是比较夸张地描述了各地水灾情况。

他的用词非常浓墨重彩,比如“号呼昼夜”“人畜死者不知其数”等,意在强调着不是一次普通的灾难,而是一场具有警告意味的天神示警,即“天地之大变”。

紧接着,欧阳修就指出,这样的大变之下,君王必然要思考社稷的安危,当务之急,有两件事情要赶紧做:

  • 一件是尽快选择宗室的贤能之人立储君;
  • 一件便是立刻罢免枢密使狄青。

“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臣前有封奏,其说甚详,具述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将卒中稍可称耳。虽其心不为恶,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节选)

文章图片8

发水灾,和狄青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大家可以理解为怪力乱神,即狄青是武将,那么他就不应该出现在朝堂。

而这封上书的阴险用心还在于,年近50岁的宋仁宗,还没有儿子,自然无法立太子。

而国无储君,国本动摇。

因为没有皇储,拥有赫赫战功、又被将士们喜爱的狄青,就是朝堂上最大的威胁。

若是狄青玩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岂不是让历史重演?

这就是欧阳修的险恶用心,将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展现自己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同时暗戳戳表明,想要破局,就只能做1件事:罢免狄青。

只有罢免了狄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铲除潜在风险。

而且,他还大言不惭表示,只有罢免狄青,把他外派出去,才能既保全了狄青,也保全了朝堂,属于两全其美。

文章图片9

欧阳修第三次上书:《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疏

“今欲救大弊,弭大患,如臣前所陈一二大计,既未果为,而又不思众贤以济庶务,则天变何以塞, 人事何以修?”(节选)

欧阳修的第3次上书,没有直接提及狄青,而是花了大篇幅描述水灾情况,同时举荐了包拯、王安石等人,提出了部分赈灾事宜。

但在后半部分,欧阳修再次花了很大的篇幅,劝谏宋仁宗将狄青贬谪。

为了达成贬黜狄青的目的,欧阳修还搬出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表示天谴已经来到,希望陛下一定要好好深思。

文章图片10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欧阳修的3次上书,阴险之处在于,直接把狄青划入江山社稷的对立面

  • 重用狄青,就会国本动荡。
  • 想要江山社稷安稳,就必须贬黜狄青

而对于欧阳修的言论,狄青可能完全不知情,也就不可能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就算他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武将的嘴皮子,也没有文臣的利索。

而在欧阳修的坚持下,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官集团也加大了对狄青的打击力度,合力将他排挤出中枢机构。

这是明晃晃的阳谋,利用宋人畏惧武将的心理,将狄青逼得无处容身。

文章图片11

这是一场针对狄青的阴谋,而狄青的所有依仗,就是宋仁宗的信任。可人心易变,宋仁宗最初并不愿意罢黜狄青,他知道狄青的能力,也知道他有着无可挑剔的忠心。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最后连宋仁宗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

在文官集团接二连三的集体轰炸中,宋仁宗不可避免想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

当年,赵匡胤也的确对后周、对周世宗非常忠心,但最后,他还是在将士拥护、黄袍加身之下,发动了陈桥兵变。

先例在前,宋仁宗就算再信任狄青,也不得不防备他。

文章图片12

若无欧阳修的上书,若无文官集团的运作,宋仁宗就算怀疑狄青,也不可能真正贬斥他。

但欧阳修为宋仁宗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一切都是为了保住狄青能够善终。

《宋史》:“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就这样,在欧阳修的3次上奏之下,宋仁宗将狄青免了官,赶出了京城。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太天真了。

文官集团并没有因此放过狄青,狄青喊冤离开后,心情郁结,还受到了多方监视。

朝廷每个月都会派太监去看望狄青,一个月两次,顶着探望和关心的名义,干的是监视的事情。

狄青在朝廷立待多年,怎么可能不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

《野客丛书》: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文章图片13

狄青很憋屈。

他为北宋呕心沥血、战斗十多年,什么都没有做,仅仅因为有战功、军士们臣服就遭到莫须有的怀疑。

莫名其妙被贬谪不说,到了晚年,他每个月还要受太监2次气?

这事,放在谁身上恐怕都难以接受。

更何况,狄青可是那个在战场上威风凌凌的将军。

他心情郁结,到后来,更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被贬黜后的次年,狄青就因病去世了。

文章图片14

狄青或许是因病而亡,但这种被监视、被怀疑的郁结和惊惧,也算得上死亡的加速器,因此,我认为,将狄青之死,认定为北宋文官的阴谋也不为过。

如果一定要为狄青的死,找一个罪魁祸首,那么欧阳修当之无愧。

他的3次上书,足以达到“陷害致死”的程度。

但奇怪的事就在这里。

秦桧陷害岳飞,人尽皆知,被骂了800多年,跪到如今都没能站起来。

但陷害狄青的欧阳修,名声无损,被封文忠公,依然是人人称赞的北宋名臣。

少有人知道他陷害狄青,而狄青的冤屈,更是少有人知。

文章图片15

都是陷害名将,为何而欧阳修能独善其身?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其一,同样是被陷害,岳飞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岳飞被秦桧陷害谋反,被宋高宗下令赐死。

据说,岳飞被赐予了“拉胁”之刑,即用重物猛烈锤击胸胁,活活把人打死。

而在谋反的供词上,岳飞悲愤地写下八个字“天理昭昭,天理昭昭”。

一代名将,落得如此结局,闻着伤心、听着流泪。

而岳飞的遗骸,也没有被好好对待,还是狱卒偷偷背出去埋葬的。

岳飞的长子被杀,次子在狱中悲愤而死,三个小儿子业被流放。

这样一笔家破人亡的仇恨,怎么能不让后人铭记?

相比之下,狄青的结局要平和很多。

在明面上,他只是被免官,从中枢调去了地方,然后再地方上病故,并没有遭遇如岳飞一样的残忍对待。

文章图片16

其二,狄青被陷害,是整个文官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顺应了北宋官员制度;而岳飞被陷害,秦桧干的是叛国之事。

岳飞在对金作战即将胜利时,被秦桧陷害谋反,付出的代价,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代价,更是北宋之辱。

而罪魁祸首秦桧,和金国联合陷害岳飞,不仅是在报个人私怨,更是在叛国。

叛国贼,不管放在那个时代,都人人得而诛之。

毕竟,一个人能够背叛自己的国家,就能背叛任何人。

但欧阳修等文臣,对待狄青的仇恨,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私怨。

他们反对的是武将入仕,顺应的是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害怕的是黄袍加身再次上演,威胁江山社稷的稳定。

换言之,就算我非常不认可欧阳修的关键,但也必须承认,他的上书,做的是他骨子里相信的,真正能够保护江山社稷的事情。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狄青之死,是北宋官场风气造成的,是集体运作的结果。

文章图片17

其三,狄青没有被平反,因而知道的人少;而岳飞被重点平反,被后世皇帝特别宣传,以鼓励后来的武官为国效力。

狄青的结局,让人愤慨,可在明面上,他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冤屈。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狄青虽然被罢官,但没有被定罪,没有入刑,只是从中央官员,变成了地方官员。

狄青去世时,宋仁宗也给足了他体面,亲自在禁苑为他举哀,还追赠他为中书令,为他赐谥号“武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五》帝发哀苑中,赠中书令,谥武襄。

后世的皇帝宋神宗,对狄青也非常好,在给将帅排名时,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亲自为他做祭文。

由此可知,狄青虽然死得憋屈,但在身后事上,没有任何反差和波折,相当体面。

文章图片18

而岳飞就不一样了。

宋高宗赵构以谋反罪杀了岳飞,自然不可能给他体面的葬礼。

后来的宋孝宗,却直接下令为岳飞平反,并且声势浩大,恨不能人人都知道。

岳飞不仅官复原职,还被追封,他的后人也被找出来录用……

此后,宋朝的皇帝,只要想振奋士气、鼓舞军心,就会把岳飞搬出来,大加赞赏和追封。

从这个层面来看,岳飞被皇室打造成了一个用来鼓舞军心的符号。

而宋朝之后的皇室,对岳飞的宣传也从未停止。

渐渐的,我们都知道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知道了秦桧陷害岳飞的事情,我们恨得咬牙切齿,却忘了,可能这些事,不是我们自己想知道,而是有人故意想让我们知道。

至于狄青,他没有被打造成符号,而欧阳修顺应规则而为,自然也无需为逼走狄青付出代价。

文章图片19

以上3点,是我认为欧阳修陷害狄青,很少有人提及的理由。

写在最后

最近研究宋史,看着狄青的故事,我还是很感慨。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处在高位者,若是认知出现了偏差,就会出现极其可怕的代价。

而狄青被贬之后,宋朝武将彻底衰退,到了后期,几乎没有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

是宋朝的士兵不行吗?其实不是,当年狄青率军平定邕州叛乱之前,宋军也是屡战屡败,文臣都建议花钱向周围小国借兵。

但狄青都拒绝了,他坚信士兵能行,一意孤行,在所有人都觉得他必死无疑的情况下,打赢了这场宋朝最大的边境胜利。

北宋,从来不缺能征善战的士兵,缺的是统筹三军的将帅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