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一提到最早的乐器,很多人就会想到,在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时期,东北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遗址中人们也发现到了一根远古时期的骨笛。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距今约7500~9000年。1986年,在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3支七孔骨笛。之后,又陆续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是当时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已具备七声、八声音阶,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骨笛的选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专家们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测音,他们选定了其中最完整的一支七孔骨笛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支骨笛的音阶结构有六声音阶,音乐家们还利用这支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令所有在场的人激动不已,在当时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 而在这一年,远在东北地区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遗址中,考古人员在发掘中,也发现了一支骨笛,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这支骨笛有些腐蚀和破损,但这一发现,也让在场的人们激动不已。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次对兴隆洼遗址的发掘也是第三次。
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这支骨笛,出土后一直保存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库,在经历了12年的封存之后,终于在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复原修补。复原之后,经过经过专家们研究鉴定、测音、演奏后,这支骨笛不但具有一个八度的音域,还能吹奏自然七声音阶,而且能吹奏七声雅乐音阶。《淮南子·卷三·天文训》中关于音律的起源记载: “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这一记载与骨笛能吹出自然七声音阶的情况相吻合, 说明当时已有自然七声音阶, 有“宫” 音即调式中心的概念, 与“宫者, 音之君也” 的观念相符,证明了这支骨笛是中国远古时期最早的乐器之一。 2012年4月,在赤峰举办了一场骨笛研究成果发布会,这支沉寂了近万年的骨笛终于吹响了,赤峰市竹笛研究会会长杨国庆在会议现场演奏了《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及《草原牧歌》和《欢乐颂》等悠扬的乐曲,天籁之音环绕在会场之中。在演奏完之后,在场专家学者们用“太神奇”、“太震撼”、“太不可思议”、“太兴奋了”等来表达自己的当时激动的心情。 兴隆洼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有近万年的历史,在兴隆洼遗址中还出土大量的各种玉器,以及规划有序的环壕聚落,是之后更加璀璨的红山文化重要源头。兴 兴隆洼遗址中出土的这支骨笛,是我国东北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音律最准、音孔最多的骨质笛乐器,在时间上与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在同一时期,甚至是更早一些,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万年前就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乐器的制作技术,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