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麻雀屋”指的是什么?

 关山听风 2022-09-04 发布于湖南

“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是一句在过去农村流传的俗语。从字面上看,这句俗语并不难理解。



然而,如果不结合旧时社会背景中的民俗风俗,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容易出现误解。

有一句常用的成语:“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然比较小,但是,其所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麻雀屋”指的就是体积非常小的房屋,屋内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在过去农村,人们喜欢把房屋的形状和大小,用各种非常形象的名称来比喻。比如,泪滴屋、停尸屋、割脚屋、披头屋、簸箕屋、推车屋等等。“麻雀屋”的说法也是如此,比喻小巧玲珑的普通民居。



1、“麻雀屋”一定是贫穷人家的房屋吗?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麻雀屋”,就认为是旧时贫困农家之屋。其理由是家里很贫穷,建不起大房屋,只能建非常小的房屋。

住在“麻雀屋”的子弟通过励志苦读后,“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终于成为栋梁之才。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也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这种说法表面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种解读并不是“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的本意。旧时农村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更不符合俗语之中的农村传统习俗。

有一些家里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愁下顿,鼎罐吊起来当钟敲的贫穷人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家住在青瓦房,有的还住三合院或四合院。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有一些人家的祖上曾经风光无限,在经济富裕的情况下,建起了相对宽敞的青砖瓦房,或者相对宽敞的三合院、三合院。

然后,由于家道败落,后代落到了贫穷的境地,田地和山林卖光了,只留下祖屋用来藏身。

人们把这种人家说成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指的是这些人家居住的房屋,比其他贫穷人家的要好多了,家虽败落,祖屋的架子还在,可以印证祖上曾经的辉煌。

我们再来看看“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这句俗语的内在逻辑关系,就可看出这种解读的破绽。

如果旧时贫寒家的孩子,住的是又破又小的房屋内,经过自己努力,终于考取功名,成为“贵子”,改变命运。在旧时农村,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能考取功名做官就是国家的栋梁。



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他的家境也随之改变,古人称之为“光耀门楣”。他的成功,至少不用家里人再住又破又小的房屋和挨饿了,更不用“辈辈”居“麻雀屋”了。

俗语中的“辈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意思。

如果功成名就了,虽然每个人都做不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家境肯定有所变化,如果家里人还一代又一代住破烂小屋,还受冻挨饿,这又是哪门子的励志故事呢?

宋代赵恒的《劝学诗》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这就是典型的读书考取功名后,彻底改变命运的说法。

如果读书不能改变命运和家境,人们十年寒窗苦读的动力又在哪里呢?



事实上,俗语中所说的,是家人住在“麻雀屋”之内,孙子后代辈辈出栋梁,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住在“麻雀屋”,家里子孙才能代代出人才。

封建社会文人传统,“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秀的人通过科举考试搏取功名后,就能够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

考取功名后,居住的是“黄金屋”,娶得妻“颜如玉”,所得到的俸禄是“千钟粟”。因此,古人认为读书是人生最佳的出路(“稻梁谋”)。

由此可见,旧时所谓的“麻雀屋”,不一定是穷苦人家又破又小的房屋,富贵之家也有“麻雀屋”。

如果将“麻雀屋”仅仅理解为穷苦人家的小房子,显然不符合这句俗语的内在逻辑,也不是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本意。



2、“麻雀屋”是旧时农村建房的一种普遍习俗

在农村,旧时流传一句俗语说:“富不住大屋,穷不行远路”。

“富不住大屋”的意思是说,家里富裕了,也不能盖太大的房屋,也不能住空间太大的房屋,要量体裁衣,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在一些现在保存完好的传统古村落,我们可以看到,旧时的一些大户人家,其房屋虽然清一色的青砖瓦房,但是修建的房屋并不高大,反而比较窄小,甚至比一些普通人家的房屋还要小一些。

我所在的村就入选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村里现在还有一座保持完整的“三善堂”,清代曾连续三代出过两名知县一位举人。



些人家的院子虽然称为四合院,但是一个假四合院,整个院子只有两栋房屋,即正屋和倒座房(当地称对面仓楼),正屋和倒座房两边山墙砌筑了围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青砖瓦小院子。

正屋和倒座房之间的距离只有2.5米,不足一丈宽,在我们村里一百多栋明清古民居院子中,是最小的一个天井。

房屋的高度与相邻的民居一样高,这是古建筑遵循的规矩。但是,房屋明显比相邻的普通民居要小一些。

在其他一些传统村落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被称为大户人家的住宅,房屋院落并不很大,只是建筑所用的材料比较讲究,院落房屋的格局比较紧凑,院内的陈设比较讲究。

农村通常把这种比较小的房屋称为“麻雀屋”,也称为“燕子屋”。其比喻意思是,像麻雀和燕子窝一样玲珑小巧。麻雀和燕子繁殖能力强,寓意家里人丁兴旺。家里有了人,才会出人才。



那么为什么旧时之人,家里富贵了后,不去盖高楼大厦,反而盖窄小的房屋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

旧时,农村民众普遍笃信风水,主要体现在建房和葬坟两个方面。

在风水典籍《黄帝宅经》中,住宅有“五虚五实”的说法,原文如下:

“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墙院不完,三虚;井灶不出,四虚;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宅小人多,一实;宅大门小,二实;墙院完全,三实;宅小六畜多,四实;宅水沟东南流,五实。”

这段话中,建房不宜房屋太大,如果房屋大,没有几个人住,就是“一虚”的表现。古人认为,住宅“虚”就会导致“风水不聚”,影响人的身体和运势。



相反,如果房屋小,住的人多,就显得非常热闹,住宅的人气也很旺,就会得到有利的“风水”。家里也就会兴旺发达,变得富贵。

古代以考取功名之身为“贵”,也就是说,“宅小人多”有利于家里出“贵人”。

也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旧时农村,人们在建房时,即使家里有钱,多数人认为房屋还是建小一点好。

如此,在农村也就普遍形成了建“麻雀屋”的习俗。

二是古代民居等级制度影响

我国民居建筑等级制度,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出现,到夏、商、周时开始形成制度,但到周代末期“礼崩乐坏”,曾一度有人不遵守。



春秋时期鲁国孔子任大司寇兼摄相事,派子路“堕三都”,此事件就是因为鲁国三家贵族不遵守周礼,城墙不得超十八尺,孔子要推掉三家多出十八尺的“违建”部分。

秦汉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主流信识形态后,这种制度得以恢复。

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更加具体和严苛。

比如,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朝廷对各级官员宅第有详细规定:

一二品官员厅堂为五间九架,三到五品官员厅堂为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员为三间五架。

对于“庶民庐舍”,也就是布衣百姓的住宅,规定就更加苛刻了。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出台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



熟悉传统民居结构的人都知道,三间五架的房屋(正房)不可能建得很宽大,都比较窄小。这种房屋在一些级别比较高的人眼里,显得非常窄小,就像麻雀的窝一样,所以庶民庐舍房屋就叫“麻雀屋”。

对于朝廷的这些规定,总有一些人脑子一热,讲场面,要显摆,会作出违制和僭越的事来。违制和僭越之人,大多为商人、仕人,他们要么位高权重,要么有经济实力,也有资格和兴趣。

但是,朝廷对违制和僭越的人处罚非常严厉,轻则勒令拆除,重则抄家坐牢,最后落得家道败落,甚至家败人亡。

因此,从官员到普通百姓,在修建房屋的时候,谨小慎微,都不敢违制,宁可把房屋建成“麻雀屋”,也不能太张扬,低调行事不会出错,也不会给家里带来灾祸。



旧时农村,“麻雀屋”住得让人稳心,即使家里有人在朝廷做官,对于“耕读之家”来说,也不怕被人举报家里住宅“违制”,受到牵连被免职丢官。后代也没有受到祖上“污点”影响,可通过科举考试,谋得前程,成为国家栋梁。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在农村也就形成了民居建筑普遍建“麻雀屋”的风俗。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对“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这句俗语的理解,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要充分结合古代社会背景和农村风俗,才能正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