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说“盖房莫要房加房,活人不睡死人床”是何意思?有道理吗?

 fjianru 2022-09-05 发布于哥斯达黎加

从古至今,谚语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工作起到着不小的指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谚语虽然被传承了下来,但是其背后的意义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在当今的人们看来,许多谚语已经变得让人难以理解,也逐渐被人们摒弃甚至遗忘了。

文章图片1

“盖房莫要房加房,活人不睡死人床”便是这样的一句谚语,这句话在现在人们的眼中,显得有些匪夷所思。那么,古人在总结这句谚语的时候,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意思,这句话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呢?

盖房莫要房加房:安全第一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住房问题始终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了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盖起一间坚固舒适的房子,但是这在当时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

众所周知,由于古代的劳动力相对较低,各项生产劳动力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由此可见,古代的人们仍然处于一种十分简陋的居住环境当中,普通百姓在搭建房屋的时候,还只能住在异常简陋的茅屋之中。

文章图片2

古代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在木料的选取上,通常以质地结实的杉木、松木、榉木等树木为主。这些树木在我国随处可见,所以也成为了最普遍的建筑材料。

为了能够让盖起的房屋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古人很早便发明出了榫卯结构的建筑方式,这种建筑方式让房屋的各个部分都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是一项十分伟大的发明。

尽管如此,木质结构的房屋仍然有许多弊端,例如虫蛀、木质腐朽和泥土塌陷等,都使得当时的住房条件存在极大的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缺陷也会越来越明显。

采用木材作为建造房屋的材料,在防火方面自然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古代一旦房屋着火,整条街道的住户基本都会受到牵连,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文章图片3

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的房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层,只有少数的房屋会盖成双层建筑,不会像现在一样搭建高层建筑,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地面的压力,同时也为了在发生火灾时迅速逃离火灾现场。

总的来说,基于这些安全层面的考虑,古人才总结出了“盖房莫要房加房”的经验。一旦发生火灾,居住在上层的住户便很难在第一时间逃离火场,年久失修的房屋也更容易坍塌。

随着建筑工艺的发展,木质结构的建筑逐渐被替代,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让建筑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防火性能也大大加强,多层建筑便随之出现,“房加房”也就不再是房屋建造中的大忌了。

并非迷信的“活人不睡死人床”

正所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从出生到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对于亲人的去世,每个人都会感到万分悲痛,虽然是自然规律,但亲人的离世仍然让人难以接受。

文章图片4

古代没有专业的医疗场所,当家中有亲人病重时,只能将大夫请到家中前来诊治。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病人通常也会在自己的床上,走完最后的这一段路。

亲人离世之后,他睡过的床便成为了承载这段记忆最多的物品。逝者已逝但却睹物思人,对于生者来说,想要遗忘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当看到逝者病中躺卧的床铺时,往事便会一幕幕地出现在生者的眼前,这些画面也一定会让生者再次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之下,任何人的健康状况也一定会出现问题。

出于对生者的健康状况考虑,古人才总结出“活人不睡死人床”的经验教训,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生者的悲伤情绪,也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

文章图片5

科学依据

这一经验的总结,除了对生者情绪方面的考虑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其科学依据。古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匮乏,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对于许多疾病的成因也无法进行准确地观测和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了解到许多传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和微生物引起的。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后,这些细菌和病毒很可能会在家人当中传播开来。

如果病人是因为患有传染性疾病而去世,那么这些细菌和病毒便极有可能,会残留在其生前所使用的物品之上,作为病人长期睡卧的床铺,上面沾染的细菌则会更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生者继续睡在这张床上,极有可能会沾染上与逝者同样的病菌,继而患上同样的病症。如此一来,便会增添家中的苦楚,这也是逝者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文章图片6

如今科技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细菌和病毒早已被发现,在病人病重期间,依然能够得到很好的救治和护理,负责护理病人的家属同样也能够做到良好的预防和消毒,被病人传染上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现如今,当病人去世之后,逝者使用过的物品只要经过有效的消毒,依然可以再次使用,但在缺乏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古代,最稳妥的做法便是远离病人用过的东西。

科技水平远不及当今社会的古代,人们生存的环境当中处处都存在着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有的可以预见,有的则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范围,只能通过长辈的教导和传授来进行规避。

为了能够让后辈记住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古人便将其总结为谚语,方便人们记忆。只要牢记这些谚语,便能够规避大部分的风险,这便是古代俗语的由来。

文章图片7

可惜的是,俗语中的很多道理则由于疏于解释,便渐渐地被后人遗忘,甚至被认为是迷信之言。其实,俗语并非都是迷信,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即便在当今社会,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依旧是华夏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