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伪善赵匡胤,三百年洗出来的白莲花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赵匡胤的名声历来都是被称颂的,夸他篡位还善待前朝,夸他千里送京娘什么什么的,京娘什么的是小说演绎的不说,历史上,赵匡胤真的善待前朝了吗?为什么大家都在说赵匡胤好仁义啊,宋朝好仁慈啊,款待后周皇帝郭荣的子孙后代,更有什么传言说有赐于柴家丹书铁券,那更是胡扯八道。

首先纠正一下,虽然后世都称呼柴荣,但准确的还是应该称呼郭荣,如果郭荣地下有知,也会骂那故意给他改回姓氏置他于不忠不孝之地的赵宋皇帝的。

郭荣儿子或死或失踪于史书之后,并没有后代活着,更谈不上待遇如何,宋朝所款待的所谓柴氏子孙没有一个是周世宗的子孙,难不成侄孙或者堂侄孙,会是自己的子孙?真是扯淡。

人后周郭氏的江山用得着你姓柴的来祭祀么,所以说,赵宋这一招极其阴毒,把死了的世宗皇帝黑了一把,还故意恶心郭威他们父子。

还有那什么太祖庙誓碑,说赵匡胤受禅三年时在太庙立了一块碑,书写三条,大致意思就是说,柴氏子孙有罪不加刑,就算是谋逆大罪,也只能狱中赐自尽;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第三条就是子孙中如果有人违背这两条规定的老天会收拾他的。

这就是所谓太祖誓碑,这么禁不起推敲的一个东西也有人信,不说其他,就说说善待柴氏的问题。

周世宗郭荣死时,活着的儿子有四位,分别是恭帝宗训、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诲。正史上的结局是恭帝死房州,熙谨死在八岁,熙让熙诲不知所踪。

各种网络传言分别是一善终三被人收养,野史传言说的啊,一个改姓宁,一个改姓卢,一个改姓潘,还繁衍子孙后代云云,要史料出处吧,就是某某族谱,要不就把水浒传都拉出来,还有那什么柴明皇的武侠小说,不知道这些玩意都怎么搞出来的。

失踪的不说,就说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恭帝郭宗训,他在禅位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那时候赵匡胤还说什么要以母事符太后,要把少主当儿子一样养。即位没多久就把宗训母子迁居西京洛阳,经过五代战乱,洛阳的居住条件怎么能和东京城相比较呢?不过是迁走免得人心思周。

然后,过了三年,也就是所谓立誓碑的那一年,郭宗训母子被迁往流放之地的房州,按宋史地理志,房州是下等州,人口稀少,环境恶劣,看看郭宗训母子的境地是每况愈下,这就是善待么?这就是当妈对待、当儿子对待么?不足十岁的一个孩子都防范如此,可见对宗训母子是何等忌惮了。然后到了后来,二十岁的宗训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会有人说,人家赵匡胤没有即位就杀了郭宗训,何以在他二十岁后影响力更低的时候去杀他呢,何必多此一举呢?

是的呀,赵匡胤为什么即位时不杀后周皇室呢?他真杀了也敬佩他是一条敢作敢当的好汉,做了又立牌坊不要说别人骂他又婊又立。

他为什么在即位后不立即杀呢,因为后周并没有失德,更没有对不起他赵某人,反而对他有知遇提拔之恩,朱全忠那样的憨货杀唐昭宗还要遮遮掩掩的,赵匡胤敢光明正大去杀恩人之子?何况人家还是禅位给你的?

以亲,则非李嗣源之为养子,石敬瑭之为爱婿也;以位,则非如石、刘、郭氏之秉钺专征,据岩邑而统重兵也;以权,则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内无赞成之谋,外无捍御之劳,如嗣源、敬瑭、知远、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夺也。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俦侣也;统而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与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辅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敌国也。一旦岌岌然立于其上,而有不能终日之势。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王夫之 宋论

没功劳没地位没资格,根本不能和李嗣源、石敬瑭、郭威、刘知远相比,所以他即位初期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杀恩主呢?

综上,后周世宗郭荣的子孙都死绝了,被宋仁宗授职的是柴守礼的孙子,也就是周世宗的侄子侄孙们,宋史直接说了从孙。一清二楚,嫡系都被弄死完了,拉一个毫无影响力的旁支做门面,历代都是如此,不值得推崇。

其实,赵匡胤稳定局势后真的下毒手了,倒也无可厚非,最恶心的是明明下黑手了,还要装白莲花,自吹自擂,也怪不得自己的儿子或自杀或郁郁而卒了,还不如赵三胖广义,无耻到明面上呢,好歹还可以说一句敢作敢当。

而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是说赵匡胤好呢?其实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如果杨坚的大隋朝也延续了三百年,那他杀宇文北周皇室的事也洗成白莲花了,道理是相同的。杨坚比赵匡胤更能让人同情,毕竟北周皇帝都要杀杨坚的,还不允许人反抗么?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