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王甘麻剌:忽必烈宠爱的嫡长孙,镇漠北战海都,甘作大元螺丝钉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忽必烈的嫡长孙晋王甘麻剌,是大元朝皇三代中、能力比较卓越的一位皇孙,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就曾先后辗转出镇漠北、云南,简直是大元朝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01,养育在祖父母身边的嫡长孙

元显宗光圣仁孝皇帝甘麻剌(1263-1302),或曰噶玛拉,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孙,明孝太子元裕宗真金的嫡长子,生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阔阔真

甘麻剌生于中统四年(1263),他22岁的父亲真金才被封为燕王不久,他的出生可谓是锦上添花,也让年近五旬才初为祖父母的薛禅皇帝忽必烈与察必皇后欣喜若狂,因此,小甘麻剌就被养在祖父祖母身边。

古代大家族有不少嫡长孙从小就养在祖父母身边接受教导的例子,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忽必烈倾向接受汉化的态度。

当然,因为甘麻剌从小没在父母身边养育,而他爹妈在他离开身边后,又接二连三的生下次子答拉麻八剌和幼子铁穆耳,自然很难对不在身边的甘麻剌有太多的关注,长大后的甘麻剌和亲妈的感情也就相对薄弱,这就成为他亲妈偏爱幼子的原因之一。

小甘麻剌平日就和祖父忽必烈在一起,很少离开祖父身边,也因为深受祖母的影响,养成谨慎不妄言的性格。

根据《史集》记载,甘麻剌有口吃的弱点,但从他祖父忽必烈对他的看重可知,他口吃的毛病并没多大影响,可能就是一着急就结巴,不着急说话也正常。

总之,这位稍微有点结巴口吃的嫡皇孙,在祖父祖母的看护下,健康地成长起来。

02,第一次出镇漠北

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二月,太子真金去世,23岁的甘麻剌失去父亲,开始承担起嫡长房的重担,而当时他年迈的祖父忽必烈,已经对采行汉法的态度转变为消极,所以并没有再册立太子。

第二年、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派24岁的嫡长孙甘麻剌出镇漠北,去防御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最前线——称海战区,和驻守在和林的北安王那木罕形成东西分镇。

在甘麻剌开始接受战争洗礼时,他的幼弟铁穆耳,也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24岁的时候首次在大元政坛亮相,和玉昔帖木儿一起督军讨伐辽东叛王乃颜(貼木哥之子只不干之子塔察儿之子失儿不海之子)的余党诸王合丹(哈赤温之子按赤台之子)。

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海都药木忽儿(阿里不哥之子)兄弟大举进攻漠北,攻占漠北西部以及吉利吉思等地。

忽必烈闻讯后担心小儿子那木罕和大孙子甘麻剌镇不住局势,迅速任命名将八邻伯颜为知枢密院事,前赴漠北主持大局。

六月,伯颜还没有抵达漠北,海都大军已经来到称海,27岁的甘麻剌率部顽强抵御,从没经历大战的甘麻剌当时并不是沙场老将海都的对手,不慎身陷重围,最后由钦察人土土哈拼死救援,才突出重围溃走杭海岭,在海都军的追击下,甘麻剌部的辎重尽失。

海都乘胜直扑和林,当时漠北最高指挥官那木罕急忙下令弃守和林,海都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和林,一时之间是漠北震动,已经74岁的忽必烈也不顾老迈亲自北征。听说忽必烈北上,海都迅速退出和林,忽必烈命伯颜镇守和林,加强漠北的边防。

可能是忽必烈回京时,特意召爱孙甘麻剌一起南返,虽然甘麻剌对战海都失利,但元朝出镇漠北的宗王有几个对上海都没吃过败仗的?所以,那木罕、甘麻剌叔侄并没有遭到训斥。

忽必烈也没有忽略大孙子守边的辛苦,回京后还特命甘麻剌去他专用的斡耳朵之一柳林狩猎放松放松。

但即便是出去休闲娱乐享受带薪假期,严于律己谨慎本分的甘麻剌还特别告诫左右不许扰民,结束假期准备北返的甘麻剌,还为此受到祖父的嘉奖。

03,移镇云南封梁王

至元二十七年(1290)冬,28岁的甘麻剌被祖父封为梁王,授一等兽纽金印,出镇云南,在孙子辈中是独一份。

当时云南的形势也比较复杂,早在至元四年(1267)八月,忽必烈就封庶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九月出镇云南,但在至元七年(1270),忽哥赤就被大理等处宣慰都元帅宝合丁毒死。

云南远离中原,虽然并入大元版图,但当地土著并不服管,对亲王出镇极为反感,所以才有忽哥赤遇害之事,也说明元朝对云南的掌控力并不牢固。

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管理,忽必烈先后任命诸王阿鲁忒儿和南平王秃鲁(贵由汗之子禾忽之子)代镇云南,又在十年(1273)闰六月设立云南行省,以平章政事赛典赤出任行省。

至元十七年(1280),忽哥赤之子也先帖木儿袭封云南王出镇云南,因为也先帖木儿在征缅战争中失利,所以,忽必烈又派嫡长孙甘麻剌出镇云南,取代庶孙也先帖木儿。

甘麻剌奉旨后整装出发,经过中山南下,次年(1291)春天途经怀、孟,尽管出行的随从人马众多,但甘麻剌不管经过哪里都从“未尝横取于民”,从这些细节就可知甘麻剌的品质有多难能可贵,简直是蒙元骄横诸王中的一股清流。

由于担心水土不服,细心的甘麻拉还聘请真定名医窦行冲同行,他能够在云南不受水土不服之苦,多亏了窦行冲的调护之力,后来窦行冲以亲人老迈请求返乡侍亲,甘麻剌特意奉上重礼让他归乡。

因为甘麻剌的到来,云南才首开一地两王镇守之例,甘麻剌驻中庆府镇守滇东,也先帖木儿驻大理镇守滇西,把云南也分为两个戍区。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六月,忽必烈任命云南诸路行省参知政事兀难为梁王王傅。自从甘麻剌出镇云南,云南东部及整个行省的监管权就都转移到他手中,云南王家族的权力则大大缩水。

04,封晋王二镇漠北

至元二十九年(1292),戍守漠北的宗王之首、忽必烈的嫡幼子北安王那木罕薨,30岁的甘麻剌又被祖父封为晋王,去漠北接替叔父的职位,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

当时的甘麻剌不但是忽必烈的嫡长孙身份,还是太子真金嫡长子的双重尊贵身份,掌管着拖雷继承成吉思汗的庞大产业。

因此,当年十二月,中书省臣请求给甘麻剌铸造晋王金印,同时把北安王府并到晋王府,并为晋王府设置内史府,以北安王王傅秃归、梁王王傅木八剌沙、云南行省平章赛阳为晋王府内史。

可以说,在至元末年,晋王甘麻剌是忽必烈嫡系子孙中身份最贵重、权势最大的亲王。

当时在漠北主持大局的八邻伯颜,因为被朝廷中的小人中伤,引起忽必烈的猜忌,就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加知枢密院事职衔,前往漠北代替伯颜。

至元三十年(1293),海都再次率军来犯,老伯颜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准备一战败之,但由于漠北诸王、诸将都知道他要走,就没人听从调令,都是各自为战,最终让海都逃出生天。

猴格猜测,甘麻剌很可能在此战中也存了私心,所以没有利用自身的优势震慑诸王,去配合伯颜打诱敌战,毕竟伯颜是皇帝指派的漠北统帅,如果他离开了,漠北自然要以晋王甘麻剌马首是瞻,即便玉昔帖木儿来了,也要站稳脚才能发号施令不是?

伯颜很可能也看破了甘麻剌的小心思,因此在后来甘麻剌兄弟相争时,被伤心的伯颜才抛弃甘麻剌选择了铁穆耳。

当然,这一点只是猴格个人猜测,并不能证明甘麻剌当时真的心存私心,猴格只是想不明白老成持重的伯颜,为何弃甘麻剌选择铁穆耳,明明甘麻剌的能力要甩铁穆耳几条街。总不能怀疑伯颜是因为忽必烈猜忌他,伤心了才故意选择能力弱的铁穆耳祸祸大元江山吧?

玉昔帖木儿还没有北上时,忽必烈又任命嫡孙铁穆耳前往漠北接替伯颜,改让玉昔帖木儿辅佐铁穆耳。

05,父子双亲王分镇南北疆

玉昔帖木儿是开国四杰之一的广平武忠王博尔术的孙子,忠定王孛栾台的儿子,是忽必烈的宠臣,曾被赐号月吕鲁那颜。铁穆耳讨伐诸王合丹之乱时,就是和玉昔帖木儿搭档,两人建立了深厚的私人交情。

相信当时随着忽必烈的日渐衰老,朝廷大臣都在私下猜测太子的人选,投机和观望也是避免不了的。

身为太子嫡幼子的铁穆耳并没有王封,本来就在大哥面前矮一头,好战友玉昔帖木儿就向忽必烈提出,请求把真金太子的皇太子宝授给皇孙铁穆耳,以加大他的筹码。

六月二十一,薛禅皇帝忽必烈授皇孙铁穆耳皇太子册宝,命他前往漠北总兵。

就因为这个皇太子册宝让不少人认为,这是忽必烈属意铁穆耳为继承人的证据,其实不然,忽必烈授太子册宝的行为,只是为没王封、没军功、没资历的皇孙铁穆耳加大砝码,不然他一个光头诸王何以服众?

忽必烈授铁穆耳太子信宝,和后来铁穆耳授侄子海山太子信宝的意义是一样的,就是给身份不足的皇室子弟增加便利,就像戏文里赐给钦差大臣的天子剑作用是一样,并不代表有指定继承人的含义。

就在铁穆耳、玉昔帖木儿到达和林后,正恭谨谦和、诚意满满的为老伯颜践行时,晋王甘麻剌的庶长子松山被封为梁王,忽必烈把赐给大孙子的梁王金印转赐给曾孙,让他出镇云南。

也就是说,在铁穆耳还是光头诸王时,大哥甘麻剌父子俩就都是一等亲王,分别戍守帝国的南北疆土了。

当时忽必烈活着的嫡孙只有真金之子甘麻剌、铁穆耳兄弟俩,以及忙哥剌之子阿难答、按檀不花兄弟俩;嫡曾孙中唯有真金次子答拉麻八剌之子海山、寿山兄弟俩,庶曾孙就是甘麻剌庶长子松山,和海山庶兄阿木哥

六位嫡系子孙中有王封的,只有晋王甘麻剌和安西王阿难答,几位曾孙辈中,庶出的松山则是唯一被忽必烈封王的。

从忽必烈对甘麻剌一系的各种待遇看,我有理由怀疑忽必烈有以嫡长孙甘麻剌为储的心思,不然何至于如此扶持嫡长支系?

就在甘麻剌庶长子封王的同年十月二十九,甘麻剌的嫡长子也孙铁木儿,出生在晋王府。

此时的甘麻剌已经31岁,才喜获嫡子,但他早死的二弟答拉麻八剌家的俩嫡子海山和寿山,都分别13岁、9岁了,所以,太晚出生的也孙铁木儿,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06,猴格说

忽必烈在世时,孙子辈获得王封的,只有甘麻剌、阿难答、也先帖木儿三个,唯有甘麻剌是一等亲王,阿难答是二等亲王,也先帖木儿只是三等王;曾孙辈中,也只有松山一人获封,还直接是一等王。

从忽必烈对甘麻剌父子的偏爱看,并不只是因为甘麻剌是唯一养在身边的后辈,他显然有立储的倾向,不然,何必给嫡长孙那么多资源?

由老皇忽胖和贤后察必教养长大的甘麻剌,也不负祖父之望,沉着稳重堪当大任,虽然初战海都失利,但毕竟初生牛犊没经验,后期就会成长起来的。

甘麻剌不但能够严于律己,还具备爱兵如子的良将品质,他驻守称海时,遭遇大雪天,并不只是自己拥火坐账欢乐,还考虑到外面戍守风雪中那些环刀配弓的士卒们的艰苦,特命伙夫“大为肉糜,亲尝而遍赐之”。

在训练部下的闲暇时光里,甘麻剌也不忘学习充电,就让也灭坚用国语给他讲《通鉴》,还警告身边近侍,禁止他们倚仗他的权势而作威作福。

就凭他的自律能力,我有理由相信,如果历史给他机会,他必定会比自控能力差的母弟铁穆耳做得更好。

如果说真金之死是大元失去改变的第一个机会,那么,甘麻剌被迫让位母弟,则很可能是大元失去改变的第二个机会。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