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宣帝为何没有尊祖父刘据为帝?不是怨恨,而是受制礼法不能追崇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是汉朝第二个由旁支小宗继承大统的皇帝,第一个是他倒霉的堂叔昌邑王刘贺,在位27天就被权臣霍光废掉。

有人把汉宣帝和明世宗放在一起比较,觉得明世宗比汉宣帝厉害,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明世宗搞大礼议把亲爹塞进太庙、插队进入帝统,而汉宣帝却不敢追尊亲祖父刘据为皇帝,所以汉宣帝不如明世宗强硬。

也有人为汉宣帝辩解,说不是他没能力追尊亲祖父,而是秦汉时代还没有追尊父祖为皇帝的习惯,并列举先秦各国君主以及汉高刘邦、新朝王莽和后汉光武帝刘秀等诸多例子,得出结论,认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汉宣帝心中并没有追尊祖父的概念,所以才没有追尊刘据。

还有人认为,汉宣帝没有追尊亲祖父刘据,是因为怨恨他起兵作乱,把一家子拖进泥潭差点永世不能翻身,给个谥号都是抬举了,还谈什么追尊?

当然,也有人意识到,汉宣帝没有追尊刘据,并不是因为怨恨,也不是因为当时没追尊的习惯,而是因为遵守礼法的宣帝碍于宗法礼制,所以才没有追尊亲祖父。

众所周知,汉宣帝在亲政后,就追崇亲爹史皇孙刘进为悼皇,为他即园立庙,位列四亲,但对于本生的亲祖父太子刘据,只是追上谥号“戾”,置园奉邑而已。

如果说宣帝受宗法的阻挠,可为什么他能够追尊父亲,却不能追尊祖父呢?简单说,汉宣帝不能追尊祖父,是因为汉昭帝的存在。

汉宣帝能够当上皇帝,是因为叔祖父汉昭帝没有子嗣,再加上权臣霍光的私心作祟,因为当时可以选择的对象只有宣帝势单力薄没有根基,是最好拿捏的一位,所以就他了。

霍光在迎立宣帝的诏书上明确的宣称,宣帝是“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的,也就是说宣帝是过继给昭帝为嗣的,但从血缘关系来说,昭帝和宣帝是祖孙(叔祖和侄孙),诏书上这句话到底是以侄孙为嗣子,还是以侄孙为嗣孙呢?却是含糊不清的。

如果说宣帝是以侄孙的身份过继给叔祖,那他即位后就该尊皇太后上官为太皇太后,但他即位后,叔祖母孝昭皇后上官依旧是皇太后,直到宣帝之子元帝即位后,才尊崇曾祖母上官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另外,宣帝第一次为祖父争取身后待遇时,也被大臣用“《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给拍回来,这再次表明,宣帝是以侄孙身份过继为昭帝嗣子。

所以,宣帝入承大统是以昭帝嗣子的身份,而不是以嗣孙的身份,但是,以孙子为嗣子,在宗法礼制上,是不合法的。

这就尴尬了,大臣们一边高举礼法大旗,说宣帝过继给昭帝,就该淡化和本生小宗的关系,因为“支子为大宗后。其父母不敢曰我子也。何也。曰为人后者。”“且所后者大宗。至尊也。所生者小宗。私尊也。抑私尊以奉至尊。”一边却又对宣帝以孙为昭帝子的不合礼法事实视若无睹。

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想起宋神宗废除升行制度时,讽刺大臣的话,你们说我爹称自己亲爹为亲爹是不合礼法的,却对公主下嫁驸马后把公婆当成哥嫂的升行制度视而不见,可见所谓宗法礼制,有时候不过是皇权的橡皮泥而已,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大臣们也不是每次都硬抗皇权的。

所以勒,等大权臣霍光终于死翘翘,宣帝也终于结束坐如针毡、芒刺在背的傀儡日子后,再次提出父亲和祖父的追尊问题。

此时的大臣们也就退让一步,以“《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的理由,给史皇孙刘进崇上“皇考”的称号,并在京师立庙。

宣帝尊崇亲爹刘进为“皇考”,不但化解了他以孙继祖的辈分尴尬,也解决了宗族统绪紊乱的冲突,形成汉武帝——汉昭帝——悼皇——汉宣帝一脉正确而又合理的宗法次序,不但建立起与大宗昭帝存在的帝统脉络,同时还兼顾血缘上的小宗私情,也算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遇到的阻力并不大。

但是,如果宣帝想要追尊亲祖父刘据,就有点举步维艰了,因为他能够入继大统的法理依据是“嗣孝昭皇帝后”,而不是源自亲祖父刘据。

毕竟太子刘据起兵逼宫,子弄父兵失去宗子的地位,宣帝也受连累,当了好几年罪人,直到武帝临死才恢复皇族身份,他能够进入皇位候选人行列,是源自他“武帝皇曾孙”的身份,可不是“太子刘据孙子”的身份。

而昭帝是武帝选定的新宗子、临终前指定的合法接班人,上承武帝、昭帝的宣帝,怎么敢把昭帝扔到一边不管、去尊崇自己亲祖父刘据呢?昭帝可是他登上皇位的合法招牌啊!所以,理性的汉宣帝是不可能去逾礼追崇亲祖父刘据的。

话说回来,如果刘据没有起兵作乱,那宣帝能追尊他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呀?因为“礼无二考之义”啊!

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不会有两个父亲,同理,一个人也不会有两个祖父,在宣帝追崇父亲刘进后,刘进就是宣帝的“皇考”,而昭帝就是宣帝的“皇祖考”,武帝是宣帝的“皇曾祖考”,这是大汉帝统的一脉相承。

按照昭穆次序,武帝在穆位,昭帝和宣帝就在昭位,皇考刘进自然就处于穆位,如果宣帝追崇亲祖父刘据,那刘据就和昭帝属于兄弟同昭穆,宣帝就存在两个“皇祖考”,这在宗法礼制上,是不合法的。

同时,尊崇刘据,就意味着对昭帝的不公平,必然会引起礼官的反弹,你宣帝的皇位合法性是源自昭帝,又不是源自你亲爷爷,你要尊崇亲祖父,就是否定昭帝,否定昭帝不就是否定武帝?到头来把你宣帝自己的合法性也给否定了,试问,宣帝怎么可能去追尊刘据呢?

所以说,宣帝即位亲政后,为何没有尊祖父刘据为皇为帝,不是怨恨祖父连累他,也不是不敢,而是受制于宗法礼制的宣帝不能逾礼而已。

毕竟,宣帝是理性的君主,不是自私鬼朱小二,宣帝和朱小二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会只顾一己之私,去追崇亲祖父、乱昭穆之序,进而践踏封建王朝的根基——宗法礼制。

尽管宣帝为生父立庙的事被后世儒家讥讽,但他和光武帝刘秀,的确堪称是最理性的皇帝之一,没有因为私情而不顾大义,更没有浪费太多时间到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去和大臣打擂台,折腾到鸡飞狗跳。

所以,孝宣和光武才被后人称颂,反观搞濮议的赵十三和搞大礼议的朱小二,个人口碑和对国家的贡献比得上前二位吗?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