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平郡王赵宗保:宋太宗曾孙,刘娥选择的备胎,仁宗亲政后赶出宫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提到宋真宗、宋仁宗爷俩选择宗室子侄进宫招弟的事,就会让人想起宋英宗爷俩当备胎的悲催经历。
世人都知道真宗选择侄子赵允让当备胎,仁宗又选择允让儿子赵宗实当备胎,但其实,在英宗赵宗实进宫前,章献太后刘娥就曾选择过二个备胎,先进宫的那一位,就是本文主角——新平郡王赵宗保

01,宋太宗的皇曾孙

赠靖难节度使、追封新平郡王、谥恭静、代州防御使、袭封燕国公赵宗保(?-1074),是宋太宗的庶长子汉恭宪王赵元佐的孙子,郇国公赵允成的嫡幼子,生母是霍国夫人康氏。
赵允成(?-1025),或曰允诚,是赵元佐第四个儿子,他和多数赵家人一样,很费老婆,也就是俗称的克妻,赵允成一生中最少有三位正妻。
据《皇侄康州团练使夫人吕氏墓志铭》记载,天水郡公赵允成最初娶的原配妻子是邠州观察使潘惟正之女,这个潘惟正就是开国功臣潘美的儿子,被野史牵强附会成周世宗郭荣的儿子。
潘夫人不幸早亡后,大中祥符五年(1012)六月,真宗就把宰相吕端17岁的闺女,指婚给丧偶的侄子赵允成,两人于次年(1013)七月结婚。
但这个吕夫人更悲催,婚后一年,就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九月去世,年仅19岁,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面对亲亲侄儿再次丧偶,真宗又给赵允成选择有贤德之名的康氏为妻。
康氏就是本文主角赵宗保的亲妈,她是磁州防御使、悍将康廷翰的孙女,右监门卫大将军康仁矩之女,在天禧三年(1019)嫁给鲧夫赵允成时,年仅20岁。

如果按照吕氏和康氏的墓志看,赵允成只有三位正妻,即潘氏、吕氏、康氏,但据《长编》记载,赵允成的长子赵宗颜的生母钱氏,曾经当过仁宗的乳母,在《宋会要辑稿》乳母部分也有一位燕国夫人钱氏,不知道是不是宗颜之母。
所以说,赵允成最少有三位正妻,因为不确定钱氏的身份,但从他给皇子当乳母的事情看,应该不是正妻。
康氏(999-1065)被真宗选为侄媳妇的原因,是有贤德之名,她在婚后也的确做到了,侍奉有疯病的公爹赵元佐非常恭谨,“饮食不经手不以进”,处理家务井井有条。
但不幸的是,未过而立的康氏在婚后七年的天圣三年(1025)五月二十二,就遭遇丧夫之痛,贤德的康氏成为寡妇后,并没有顾影自怜,而是潜心抚育丈夫的一众子女,把他们教养长大,且都很有成就,“故郇公之后多佳公子,繇夫人之善教也”。
赵允成有10个儿子8个闺女,赵宗保就是他最小的嫡幼子小十,他有康夫人这样一位性格坚强又贤良淑德的母亲,长歪的几率自然不大。

02,被章献太后抚养宫中

史书虽然并没有记载赵宗保的生年,但大致还是可以推测的,他的母亲康氏在天禧三年(1019)嫁给父亲赵允成,父亲又死于天圣三年(1025)五月,他2岁的时候被母亲抱着进宫入见章献太后刘娥,而刘娥是在乾兴元年(1022)二月成为太后的。
所以,赵宗保大概就生于乾兴元年(1022)至天圣三年(1025)之间,2岁进宫的时间大概就在天圣二年(1024)至天圣五年(1027)之间,个人更倾向于天圣五年,原因写在后边。
赵宗保进宫时,大概因为聪明伶俐长得好,所以很招刘太后的喜爱,就把他留在身边抚养,因而,赵宗保从2岁就开始在宫中生活。
其实,在赵宗保进宫前,真宗就曾经为仁宗找过两个伴读,那是在仁宗被立为太子的天禧二年(1018)之后,这两位伴读一个是赵元佐长子赵允升的儿子赵宗旦,一个是赵宗保的亲三哥赵宗颉jie,即赵伴叔。
赵宗旦进宫的时候是7岁,已经被赐名,赵宗颉(伴叔)进宫的时候年龄还小,并没有大名,且没有到赐名年龄就夭折,直到二十多年后的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在大哥左屯卫大将军、封州刺史赵宗颜的申请下,仁宗才追赐伴叔名曰赵宗颉,并追赠左卫率府率。

史书没有记载刘娥为啥留宗保在宫中,不知道和赵宗颉夭折有没有关系。但在赵宗保养在宫中之前,除了赵宗旦和赵宗颉是仁宗伴读的身份以外,也只有真宗赵恒、秦王廷美之子赵德彝、燕王德昭之子赵惟吉被太祖抚养宫中,宗保的亲大伯、元佐长子赵允升在出生后养在太宗和明德李皇后身边,还有太宗孙、元份幼子赵允让被真宗养在宫中八年,赵宗保就是第六个被抚养在宫中的宗室子弟。
在允让进宫前,被抚养宫中的四位其实并没有特殊性,和允让养在宫中的性质是不同的,前四位是皇帝宣示恩宠的表现,允让则是明确的备胎皇子,不过在仁宗出生后,允让就结束备胎使命出宫回本家。
那么,赵宗保为何被刘娥养在宫中呢?猴格以为,可能和仁宗迟迟没有生育有关系。
天圣二年(1024)仁宗大婚,婚后却一直没有生育,大概就在天圣四、五年左右,仁宗大婚三年后,2岁的赵宗保就被刘太后留在宫中抚养。
这其中是不是有给仁宗当嗣子备胎的考虑,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有备胎招弟的意思,也或许只是刘太后喜爱宗保,所以把他留在身边,因为除了赵宗保外,刘娥还收养一个女孩封乐安郡主,后来命为昭成太子赵元僖女,后来又养荆王赵元俨幼子在宫中。
不管是什么原因,2岁的赵宗保就在宫中生活了,在7岁的时候被授左侍禁,依旧没有一男半女的仁宗皇帝,还亲自为侄儿“巾其首”。

03,被仁宗遣归本家又过继他人

时间很快来到明道二年(1033)三月二十九,章献太后刘娥驾崩,已经24岁的仁宗终于亲政,才知道大娘娘不是自己的亲娘,悲伤到不能自己的仁宗,开始对刘太后派展开清算,此时不满十周岁的赵宗保,也被遣归本家。
不管仁宗内心有多么复杂,都没办法把刘太后对他的影响根除掉,他也不可能做得太过分,所以,不管对刘太后收养的赵宗保反感与否,面子情总要顾及的,因此,仁宗还允许赵宗保可以在每月朔望进宫转转。
稚龄就离开母亲的赵宗保,在少年时代终于重回母亲康氏身边,康夫人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为人敦静高声,濯濯有雅操,还精通医术,经常周济穷困之人,并免费为他们开药方提供药剂,每年都会在这项慈善事业上消耗十多万钱。
性情仁慈的赵宗保深受母亲的影响,学习医术,学习制药,并在母亲去世后继续母亲帮助穷人的慈善行为,施舍医药“岁岁如之”。
景祐二年(1035)十月初五,仁宗下诏为没有子嗣的二伯昭成太子赵元僖(有两子未名夭折)、叔叔邢王赵元杰(有四子未名夭折)、华王赵元偁(一子允则早亡无子)立后,十来岁的赵宗保又被过继给伯祖父赵元僖当孙子,再次和母亲分离。

同时,赵宗保大伯父赵允升的儿子赵宗达被过继给赵元偁当孙子,二伯父赵允言的儿子赵宗望被过继给赵元杰当孙子,这次被过继的三个宗字辈,都是赵元佐的亲孙子。
从血缘上来说,仁宗的血脉和元佐后裔是最近的,毕竟元佐和真宗同母,把元佐的孙子过继给其他异母兄弟,表示元僖、元杰、元偁三支的血脉都和仁宗很近。
但从宗法上来讲,你过继出去,就要和本家淡化关系,要尽心侍奉所后,而不能再亲近所生,在情感上来讲终究也是一种伤害。因此,从被过继开始,赵宗保在宗室典籍中的记录,就从赵元佐的孙子,变成赵元僖的孙子。
就在宗保出继二伯祖这一年,已经26岁的仁宗还没有生育,大臣们开始干涉,仁宗就效法他爹真宗,把堂兄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才4岁、还没获得赐名的赵宗实养在宫中

04,谨慎平淡的宗室生活

此时已经十多岁的宗保,虽然和母亲康夫人分开,但早晚都会去给母亲请安,因为元僖本支没人了,有个女儿永乐县主早在咸平六年(1003)八月初一卒,元僖的妻子韩国夫人也在天禧四年(1020)五月去世。
所以,年少的赵宗保要独自一人承担起二伯祖家的门庭,康夫人当然不放心了,就经常派人去探望幼子,宗保是不管什么时候正在干什么,在见母亲的使者之前,都必然是衣帽整齐,以示对母亲的尊崇。
不管仁宗对赵宗保是否释怀,但他总归是太宗皇帝曾孙,还是支撑昭成太子门头的过继孙子,是根正苗红的宗室贵胄,因此,按部就班也升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代州防御使,并在庆历四年(1044)七月,仁宗大封宗室时,未满20岁的宗保被封为建安郡公。
长编记载说宗保被封为建安郡王,这明显是李焘的失误,因为那一条封爵记录从上到下依次是郡王、国公,接下来就该是郡公,不可能再是郡王,再说,以仁宗对宗保曾经被章献太后刘娥留在宫中的猜忌,也不可能封他为郡王。

因为被养在宫中的经历,宗保很注意分寸,从来不说在宫中的生活,读书制药之余,就是坐在角落里安静地书写“忍”字以为戒,待人接物宽容大度。
他府上一位主管库藏财物的小吏利用职务便利,偷盗宗保府上的米粮近千斛(长编记载说是千余石),被发现后,宗保却没有惩罚他,而是赦免了他。
有宗室兄弟批评他过于宽仁,宗保就说:如果他被流放远方,他的父母妻子就要陷入困顿,实在令人不忍,所以才赦免他的罪过。
从这件事看,宗保的确性格很仁慈,甚至有点烂好人,对着恶人行仁善,可不就是白莲花了?真是比仁宗还圣父,不知道是性格如此,还是他给自己上的软弱窝囊的保护色?
成年的宗保按部就班的娶妻生子,修身养性,过着平淡的宗室生活,而把他遣送回家又主持他过继的仁宗皇帝,到底也没有再生出亲儿子,还是选择了宗室子赵宗实为嗣子。
嘉祐八年(1063)三月,仁宗驾崩,赵宗实即位,是为英宗,大宋朝进入吵吵闹闹的治平时代。
治平二年(1065)六月,霍国夫人康氏病逝,享年67岁,康夫人于仁宗是皇嫂,于英宗则是伯母,在宗室地位比较尊属,因此英宗派人前往护理丧事,并为之辍朝。此时的宗保已经年过不惑,素来孝谨的他在为母居丧期间,悲伤异常,以至于毁损身体。

05,生封国公死赠郡王

或许是为了纪念母亲,也是他本身的仁慈,赵宗保继续母亲康夫人对穷困人群施舍医药的善举,每年花费十余万钱,在他每次制药时,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就涕然泪下,追慕不已。
熙宁三年(1070)六月,建安郡公赵宗保被堂侄子宋神宗晋封为燕国公(再次证明李焘长编记载失误,既然仁宗都封郡王,有没有被降爵,何以神宗又封国公?)。熙宁七年(1074)十月初四,知天命的赵宗保卒,神宗亲自过府祭奠。
宗保的二儿子赵仲鞠ju想起老父亲的一生,就因为被章献刘太后收养在宫中过,一生都要夹着尾巴做人,其中滋味可谓是五味杂陈,大概是为父亲委屈,赵仲鞠就对着神宗哭泣说:父亲因为自幼养在宫中,一生谨言慎行,从来不曾说起过宫中的点点滴滴。
听了赵仲鞠委屈诉说的神宗,也不免想起自己老爹英宗当备胎时提心吊胆的处境,自然有些感同身受,又念及宗保是昭成太子的孙子,还被章献太后养育在宫中过,因此特别优礼追赠宗保为静难军节度使、新平郡王,谥恭静。他的妻子则死于元丰三年(1080)正月。

赵宗保有四个儿子,嫡长子赵仲恕,在熙宁十年(1077)六月十七,以羽林军大将军袭封燕国公,奉祀昭成太子一系祀事。
赵仲恕官至忠州团练使,元丰元年(1078)七月卒,被追赠安德军节度使,谥号纯僖,由长子赵士盉he袭爵,次子赵士泊。
宗保次子右千牛卫大将军赵仲鞠,元符元年(1098)七月卒,赠徐州节度使、彭城侯。长子赵士諰xi,次子赵士熠yi。
宗保第三子右武卫大将军、康州团练使赵仲杵chu,崇宁元年(1102)五月卒,赠崇信军节度使、汉东郡公。长子赵士暥yan,次子赵士鹓yuan。
宗保第四子荣州防御使赵仲(讠恣),其子叫赵士椽chuan。话说,看宋宗室和明宗室人名真的很容易发现自己文盲的本质。

06,猴格说

嘉祐六年(1061)十月的时候,仁宗和宰相韩琦说到立嗣的事情,仁宗说宫中曾经抚养过两个宗室子弟,年龄小点的很单纯,就是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年龄大的还可以。
韩琦就问皇帝觉得可以的那个宗室子名字,仁宗说叫宗实,已经三十多岁。就是在那次谈话时,仁宗下定决心立赵宗实为皇子。
正是因为仁宗和韩琦的这段对话,让很多人、包括宋朝人都认为,那个和赵宗实一样、曾被抚育在宫中、不太聪明、年纪小点的宗室子就是赵宗保。
元祐元年(1086)十月十八,御史中丞兼侍读刘挚、侍御史王岩叟因为修撰《神宗实录》的事,专程向太皇太后高氏咨询仁宗下决心立英宗为皇子的时间。
高滔滔提到仁宗说“宫中尝养二子”、“ 一人名宗实,昭成太子之第二子,仁宗尝与韩琦言道,较纯厚”的话,在该条之下还有注释纠正“仁宗晚年,宮中尝养二子,一名宗实,濮安懿王允让之第十三子;一名宗保,昭成太子之孙。疑此处有误。”

从此可见,不管是宋人还是今人,都把宗保当成仁宗口中那个年龄小点的宗室子,猴格最初也以为赵宗实之外的那个孩子就是宗保,但在收集濮议相关资料时才发现,原来宗保并不是那个孩子。
为什么说宗保不是仁宗口中的那个孩子,原因有二:
其一,宗保的年龄比宗实大,宗保的父亲赵允成死于天圣三年(1025)五月二十二,宗保即便是遗腹子,最晚的出生时间也在天圣四年(1026);
而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则生于天圣十年(1032)正月初三,谁大谁小不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宗保绝对不是仁宗口中那个年龄小、单纯不聪明的孩子。
其二,宗保是被章献太后刘娥留在宫中抚养的,并不是仁宗召进宫抚养的,且他在2岁就进宫,又在刘娥驾崩后被仁宗遣(赶)送出宫,最关键的是,仁宗又把他过继给昭成太子赵元僖当孙子;
宗实则是在宗保出宫后,才进宫当备胎的,又在宝元二年(1039)六月、即二皇子赵昕xin出生的前俩月,被送回本家,嘉祐六年(1061)十月被仁宗决定过继,并于次年(1062)八月初四,正式立为皇子。

所以,赵宗保并不是仁宗口中那个纯而不慧的孩子,那个孩子是谁呢?
他应该就是荆王赵元俨的幼子赵允初,在宗保之后被章献刘太后抚育宫中,虽然年龄比宗实大,但符合不慧的条件,所以,仁宗口中那个不聪明的崽就是赵允初。
聪慧仁善的赵宗保因为被章献太后抚养在宫中,曾当过仁宗的备胎,所以,和不慧的赵允初相比,更被仁宗猜忌冷落,与曾被真宗抚养过的赵允让相比,待遇有着天壤之别。
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赵宗保终身不言宫中事务,一辈子游离在宗室权利中枢之外,免得引起仁宗的不痛快,直到去世后,才被感同身受的神宗追封为郡王。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