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哲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四大圣哲》

 skysun000001 2022-09-05 发布于北京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该有不同的答案。

许倬云先生说:“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

《四大圣哲》透过历史的目光,告诉如今的我们,向内看,安顿自己。

点击视频:影响傅佩荣一生的《四大圣哲》

雅斯贝尔斯曾说,人类史中有四位极具代表性的圣哲可以作为人类共同的典范,分别为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耶稣

在他看来,这个孔子和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与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步相近,是人类思想史的璀璨时期,同时也是人类哲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一大群天才级人物同时出现,可谓群星闪耀,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认识领域贡献着巨大力量。他们放弃小我,眼光朝向于苍穹宇宙,对大自然和万物有着无尽的遐想和好奇。这样的人生何等壮阔,这样的生命何等珍贵,这样的生活何等伟大。

关注圣哲的思想,更关注圣哲的命运。拭去神话色彩,他们也都是“人”。若依当时来看,四位圣哲生前其实不能算是成功顺遂,但无论高光低谷,无论身处何间,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限制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缔造者,以整个生命成全自己的哲学。

图片

《四大圣哲》

作者:[德]雅斯贝尔斯   译者:傅佩荣

商务印书馆 涵芬楼文化 出品 | 活字文化 策划

图片
图片

卡尔·雅斯贝尔斯

图片


图片

雅斯贝尔斯本人是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他提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之说,成为知识界的共识。在他笔下,四大圣哲的修行过程、独到见解、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散发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谈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时,雅斯贝尔斯将孔子的学说、思想娓娓道来,深入剖析,引经据典,对孔子的学说有着透彻的理解。

孔子自谓“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人的存在必须在历史中寻找其实体与根源。他对历史的关注点,是并不着重那些发明舟车耕耨等器具的人。真正的历史始于建立社会、国家、礼仪与习俗的先王。理想的先王是尧、舜、禹:他们秉持上天所启示的永恒原型。孔子对他们推崇备至:“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是效法天的。” 这些圣王选择最贤能的人继承王位。到了夏代,传子不传贤,才开了恶例,产生许多争端。君王的道德难免趋于堕落,最后在暴君手上断送了帝国;这是符合天命的意愿,就是经由革命再委任一位真正的君王。商汤继夏而起。但是由于王位世袭相传,同样的情形再度发生。到了公元前12 世纪,商朝终于被周朝推翻。

周朝重新建立了古老的中国世界。时至孔子,周朝又渐趋式微,分崩离析,诸侯争强。孔子希望再一次复振国家。孔子的历史观是“批判的”;他在检讨史迹时,明是非、辨善恶;他选择那些足资表率或可供警惕的事实加以评述,传诸后世。此外,他也知道,要想恢复古代的善政,不能光去追寻外在的认同。“活在今天的社会却要恢复古代的法则,像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身上。”他所宣教的,并非模仿古代,而是再度实践“永恒的理想”。他研究古代,只是因为永恒的观念在古代明显可辨。

图片

    对于孔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雅斯贝尔斯有如下见解。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学习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急切,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

孔子在教学时采取什么方法呢?他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但是考核的方式并不在于当下的回答。孔子说:“我整天与颜回谈话,他都没有任何质疑,好像是个愚笨的人。离开教室以后,留意他私下的言语行为,却也能够发挥不少心得。颜回并不愚笨啊。”孔子不会过度称赞自己的弟子,他说:“如果是我称赞的,一定经过了某些检验。”

图片

此外,书中还详述了孔子的“礼”“乐”主张,以及他的政治思想和基本智慧。

在孔子看来,礼并无绝对不可改变的一面。“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诗》;具备处世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光靠形式,就像光靠知识一样,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礼的原始创意以及协和相应的人性。“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

“克己复礼”才能成就一个人。“义”是基本品德,但是君子行义须以礼为引导。礼与人的原始本性必须保持平衡关系。“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在实行礼仪时,应该着重“自发与简易”,但是自发的表现必须依循“既定规则的程序”。子贡曾想废弃“告朔之礼所供的活羊”,子曰:“赐呀,你舍不得那只羊,我舍不得那种礼。”

善政需要良君。良君开发自然资源、制造财富;谨慎选择人民应行之务,使民无怨言。他优越而不傲慢;不论与多少人、与任何身份的人交往,他都一视同仁。他不以任何威吓之力来赢得人们的尊敬。就像北极星一样,他安居其位,万事依序绕之而行。

图片

在西方,也出现了一位与孔子相似的圣哲——苏格拉底,也是多以谈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生命中的基本部分,是由一连串的“对话”所构成的。他的谈话对象包括工匠、政治家、艺术家、辩士,甚至娼妓。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把时间花在街头、市场、体育馆或各种宴饮集会,与每个人都谈话聊天。交谈原是自由的雅典人的生活形态,现在则大异其趣,变成苏格拉底践行哲学思维的方法——他的谈话挑动着、困扰着、压迫着众人内心最深处的灵魂。交谈对于真理本身是必要的,因为真理的性质就是如此:它只有在一人与他人交谈时才会展现。为了辨明真理,苏格拉底需要众人;他也深信众人需要他,尤其是青年需要他。苏格拉底有教无类。

若以哲学为某种“理论”,则苏格拉底不是哲学家;若以希腊哲学史为一理论递嬗的历史,苏格拉底亦毫无地位。探讨苏格拉底的意义在于:人必须认清自己的无知,并开始从事思想之旅。他深知理性的证明有其极限,但是在不断质疑之下,这一极限的底基不仅屹立不摇,而且益发显得光彩夺目。

苏格拉底的生命底基就是“敬”。这个“敬”由三大信念组成:第一,他相信真理会显示给那不断质疑的人,只要坦承自己无知,就会获知攸关生命的知识;第二,他信仰雅典诸神以及城邦之神圣性;第三,他深信自己所听到的精灵之声。

图片

在谈到苏格拉底之死时,雅斯贝尔斯站在历史观的角度上,将这一圣哲的结局和他的思想紧密结合,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苏格拉底的人生观、哲学观、生死观,称他为“一位真正的烈士”。

黑格尔(1770—1831)率先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雅典没有错,因为它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存在;苏格拉底也没有错,因为他正在开创一个新世代,而这个新世代须以摧毁旧有的存在为前提。这种介于历史传统与具体事项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在苏格拉底身上尖锐地对立起来,似乎显得极不恰当。每一世代当然都有它独特的精神,而且世代交替之时也会有繁巨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世代都有它的绝对正义,以及因此而有许多历代的正义存在。在一切世代中,就人之所以为人而言,确有恒存之物。

人的作为将交付于一个比历史更高的法庭。真伪善恶皆不应该被视同悲剧而遭到蒙蔽或斥逐的命运。我们只有透过苏格拉底本人,才能坦然接受他的死亡。当他死时,既不反抗也无怨怼。“我不责怪那些判我死刑或控我有罪的人”——这是他的临终之言。他深深相信,正直的人是不会遭遇任何不幸的,他的生命也绝不会为诸神所忽视。

可是,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段话:“凡是杀我的人,在我离世之后……即将遭受惩罚。……控告你们的人将比现在更多;我一直约束着他们,不让他们发难;他们年纪较轻,对你们也更不容情,你们也就更危险。你们若以为杀人可以禁止别人谴责你们邪恶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

雅斯贝尔斯对于四大圣哲思想理念的分析鞭辟入里,值得反复品读。

图片

《四大圣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