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肾,人体藏府之肾系统。 藏为肾,合府为膀胱,经脉为足少阴、足太阳,五主为骨、五藏为志、荣华为发、开窍为耳及二阴、七情为恐、五液为唾、五色为黑、五音为羽。 肾,合府为膀胱。 《灵柩·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膀胱与肾表里相合,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连,《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属肾,络膀胱”。 膀胱,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膀胱与胃、小肠、三焦、大肠同为传化之府,水谷不得久藏,实而不满,《素问·五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膀胱为津液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为“洲”的本字,甲骨文本义河川中央的冲积沙洲。都,为“煮”的本字,金文本义焚柴祭天之城。《说文》:“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津,甲骨文本义撑船渡河,引为津渡,指人体口水、唾液、汗液。《三苍》:“津,液也,汁也”。《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液,籀文本义两腋排出的汗水,指人体以水为主要成分的液体。《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素问·腹中论》:“鼻出清液”。《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脱,本义肉离骨,指津液离开所藏、所注之所。藏,本字为“臧”,篆文本义隐匿,躲避抓壮丁。 膀胱液脱耳鸣示意图 膀胱为津液所藏之处,《素问·汤液胶醴论》:“津液充郭”,郭,外城,指水中都城膀胱。气化,同汽化,指津液的蒸发和沸腾。出,离开。甲骨文本义脚趾背向城邑,离邑行军。 膀胱为水中都城,为人体津液隐匿之所,津液离开方式为蒸发和沸腾,其所需动力为肾气。 膀胱为州都之官(四面环水)示意图 膀胱失藏津液,则水泉不止,《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小便、尿。 膀胱,经脉为足太阳,特点是多血少气。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膀胱经脉与膀胱、肾、目、脑、腘、腰相连。 膀胱,脉病为: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 膀胱,杂病为: 膀胱病为癃和遗溺,《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膀胱咳状为咳而遗尿,《素问·咳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膀胱病遗尿示意图 《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胫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注:肝、心、脾、肺、肾,人体五大藏府功能系统,到本节基本介绍完了。这些内容均源于中医文献和古文字本义的解读,属于原汁原味的中医常识。涵盖面、信息量十分庞大,深入理解,甚至掌握,对于中医应用藏府经络辩证,指导针灸治病,十分重要。 ——连载《五形人与治未病》第六章第五节 论藏府之肾系统 (本节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