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宰相(夏朝):见证建国、兴国,也篡国、亡国

 金色年华554 2022-09-05 发布于江西

*本篇应指历代最高官职者,并非单指“宰相”一职。

  • 商周:太宰、卿士
  • 春秋:列国正卿
  • 战国:相邦
  • 秦、西汉:相国、丞相(汉昭帝后设领尚书事、录尚书事)
  • 新、东汉、曹魏:三公、录尚书事
  • 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
  • 东吴:丞相
  • 两晋南北朝: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监
  • 隋-唐前期: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中书令、参豫朝政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唐后期-宋元丰改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宋元丰改制后:尚书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平章军国事、左右丞相
  • 辽:南北院枢密使、宰相
  • 金:尚书令、尚书左右丞相
  • 元朝:中书令、中书右左丞相
  • 明初:中书左右丞相
  • 明永乐以后:内阁大学士
  • 清前期:议政大臣、殿阁大学士
  • 清雍正-宣统: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

夏朝宰相:(以下皆为史书所载的最高官职者)

(本文所有人物都没有传世画像,所用形象多为后人所画像、雕像、影视形象,所有图片已与人物一一对应)

皋陶

皋陶(拼音:gāo yáo,注音:ㄍㄠ ㄧㄠˊ,南京官话:gao1 iao2,中古拟音:kau jeu,音同“高遥”,?-?),偃姓,又作皋繇、咎陶、咎繇(发音同前),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文章图片1

(取自清乾隆年间《历代名臣像解》)

舜在任命禹担任司空,治水的时候,禹万分辞让,推荐稷、契和皋陶担任这一职位。但是,舜还是把这一职位交给了禹。并且对皋陶说:“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皋陶上任后,定刑法,制教规,推行“五刑”、“五教”。从此,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传说皋陶还使用一种叫獬豸的怪兽来决狱。獬豸类似羊,但只有一只角。据说它很有灵性,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这描述的与苏美尔、古犹太等文明肇始时神权祭司(巫师)主持的占卜来审理诉讼案件的“神判”一致。一直以来有“皋陶造狱”的传说,所谓“皋陶造狱,划地为牢”,皋陶后来被奉为狱神。

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功高德厚。皋陶曾经协助大禹治水。禹为了报答皋陶,把他封在皋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就此,皋陶成为古代六安国始祖,故今六安称为皋城。

禹继帝位后,为了尊重禅让制,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但是皋陶在禹帝死前就逝世了,传说活到106岁。皋陶的死让禹又把帝位让给了伯益。

皋陶的墓冢遗存至今,在今安徽省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皖西大道北侧。

禹念皋陶之功,封皋陶之后于英国、录国。公元743年,唐玄宗追尊李唐皇室远祖皋陶为皇帝,并上尊谥为德明皇帝。

文章图片2

契xiè(?-?),子姓,名契,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商高祖乙的祖先,也称阏è伯。

有娀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为简狄,小女儿为建疵,两人都长的非常得美丽动人。同时也住在九重高的瑶台上,每到进餐时,就有人在旁边敲鼓作乐。

有一天,帝喾打发一只燕子去看她们,燕子飞到她们的面前回旋著,嗌嗌地鸣叫著,一时惹动了她们的欢喜,她们都争著去捕捉这只飞鸣的燕子,终于燕子被盖在了玉筐里面。过一会儿,打开玉筐一看,燕子从筐里逃出来,向北飞离,不再飞回,却留下两颗鸟蛋。简狄和建疵失望的歌唱著说:“燕燕于飞!燕燕于飞!”据说这就是北方最初的乐歌。至于燕子遗留的那两颗蛋,据说被简狄吃掉,不久怀孕生下契。

另一种说法是:简狄和两位妇人在河里洗澡,看到燕子从天空堕下一颗彩蛋,简狄把这颗蛋含在口中,一不小心却吞下了肚,后来就怀孕生下契。

虞舜二十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处理洪水,另外契、后稷协助禹。十三年后,他们处理好洪水之后,契被虞舜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市商山所在),同时担任为司徒(主要掌管土地、人民的官)。不久开始治理商。后来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

后稷

弃(?-?),姬姓,名弃,又称后稷jì,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文章图片3

史籍记载,传说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弃播种百谷。弃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号曰后稷,并被赐姓姬。后稷是姬姓、周人、周朝的始祖,又称周弃。周人崇后稷为祖灵、稷神,以郊礼祭祀。后人称后稷为农稷帝君、稷王、稷神或农稷神。

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所以他叫“弃”。相传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中条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部落关于天生后稷的起源神话。诗中载周人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一作姜原)为帝喾高辛氏的正妃,本来无子,于是她祭祀上帝求子,尔后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脚印的大指处,感到喜悦,不久便怀上了后稷。怀胎满月后顺利分娩,证明上帝接受了姜嫄的祭祀。生后不久,后稷被放置在狭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过的牲畜的保育养护;又被放在森林之中,得到了樵夫的照料;最后被置于冻实的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双翅覆盖掩护他。这些都说明后稷得到了上帝神灵的保佑。后人不解后稷为何三次被母弃置于外,造出姜嫄“生子以为不详弃之”的解释,故而后稷得名“弃”。

“弃”之名最早出现于《国语》、《礼记》和《左传》,这个误解当在春秋战国已经形成。胡承珙、顾颉刚等引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宋平公夫人的初生女“以异见弃”所以被弃于堤下的记述,认为战国时人可能据此拘牵《生民》的神话故事,给后稷赋名“弃”。《史记·周本纪》亦有类似记载,姜嫄弃子后又感其神奇,遂养育成人,然因初欲弃之,故而名为“弃”。

后稷长到能够爬行时就会自己寻觅食物。幼年时便有伟人的高远志向,他玩游戏时,喜欢种植大豆、小米、麻、麦、小瓜等,种出来的庄稼都长得很茂盛。到弃长大成人后,喜欢耕田做农事,观察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发现适宜种庄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种植和收获,民众都来向他学习。如此他在母亲有邰氏成家立业。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根据《尚书·尧典》及《尚书·皋陶谟》篇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帝尧闻知弃懂得稼穑之道,便举用他为“农师”。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后稷弃死后,传位于子不窋(讹作不窟)。

《国语·鲁语上》载“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礼记·祭法》则载“夏之衰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对比之下,后稷弃作为商代或夏衰商兴之际的人物更合乎情理,“'兴’当'衰’字之误”。倘若后稷是唐虞夏时期的人物,其后有记载的先公只有十五世,且一世一人,然而后稷弃至文王昌十五世先公跨越唐虞夏商千二百余年、三十余世。唐·孔颖达指出,“稷至文王为十五世,计虞及夏殷周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许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推之,实难据信。”

后世史学家对此矛盾提出了多种解释,但因年代久远且史籍文献匮乏,大多为推揣臆测,暂时没有可靠依据。根据《国语·鲁语上》的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韦昭注言,“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之”,说明在烈山氏时代,柱是位稼穑能人,后人祭祀他为稷神“后稷”,而在周代,“后稷”一词已成为农官称谓。杨宽等认为“后稷”原是稷神的称谓,如同西周时称土地之神为“后土”,“后”是对地下神祇的尊称,对应上天的“帝”。

“后稷”成为农官之长的名位,乃是后世推崇稷神的缘故。把后稷说成是虞夏时期的农官人物,以及其后代世世承当后稷,实际是后起的远古史传说。又有解释说不窋并非后稷弃之子,《周本纪》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谯周说这是“失其代数”的缘故,认为后稷之后有世系脱落的可能。汉代《史记·刘敬列传》、《汉书·娄敬传》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若属实则《史记》所载后稷至公刘四世间应当有十余世。

或说“后稷”是虞夏时期的农官名位,周部落的首领世代担任后稷,并非单指一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帝俊生后稷,帝俊源自上古上帝神话,与殷墟卜辞所见之“高祖夋”相同,又解释为帝喾或帝舜。其中所谓“稷降以百谷”便是后稷由天上降下谷物种子的神话故事。又载“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不清是稷之侄或稷之子,然而《山海经·海内经》又称叔均乃稷之孙。

周代禘、郊、祖、宗、报五种祭礼之郊祭的祭祀对象便是后稷。展禽说商代郊祭祭祀商先公冥因其“勤其官而水死”,而“稷勤百谷而山死”。郊祭要求祭祀牲口于国都南郊,《尚书·召诰》载营建东都雒邑时曾“用牲于南郊,牛二。”《史记·殷本纪》引《尚书·汤诰》篇统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评价他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尚书·吕刑》并列伯夷、大禹、后稷为“三后”,评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伯益

文章图片4

伯益(?-?),嬴姓,名益,大业之子。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赐姓嬴,是古代嬴姓的始祖。伯益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徐国王室的祖先。

相传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伯益因治水有功被舜封于梁山,建立梁国。夏禹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 因而被禹选为继承人。《史记》记载禹死禅让予益继位,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于是益禅让予启后隐居到箕山南麓。亦有一说称禹生前即暗中要求启厚植实力以取代益。但据《竹书纪年》记载,禹死后由禹之子启继位,益则因与启发生争执,帝启六年,被启杀死。

相传益发明凿井技术,后来被奉为井神。这反映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这种技术,懂得利用井水解决生活用水和灌溉农田。益有两子,长子大廉,为鸟俗氏;次子若木,为费氏,若木在夏启九年(中国断代工程计算为前2061年),被启封在徐(徐国,今山东中南部,郯城一带)。

《水经·洛水注》载西晋永平元年九山《百虫将军显灵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敳,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也。”梁玉绳直指此说不可信。

彭伯寿

彭伯寿,中国夏朝初年的人物。

彭伯寿是彭祖的后裔,出自大彭氏,夏启时师相。彭伯寿出掌军旅之任,入朝辅佐朝政。启平定伯益和有扈氏叛乱,建立夏朝。之后,夏启日益骄奢淫逸,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矛盾,夏启父子矛盾严重,将其幼子武观放逐到西河地区。夏启十五年(约前2055年),武观在西河(今山西、陕西之间黄河南段地区)率领西河一些部族发动叛乱。夏启为镇压叛乱,巩固王权,调动大军,任命彭伯寿被为师,出兵平乱。夏军一举击败西河部军,控制了西河地区,武观战败投降,启命武观率部东迁至海滨。

武罗、伯因、熊髡、尨圉

夏朝太康失位,东夷有穷氏的领袖后羿取得政权,后羿先后立中康、相父子为夏王,重用尨圉、武罗、伯姻、熊髡四贤臣辅佐。朝政治理较好,为民称颂,后羿得到夏朝人民支持。后来后羿废黜夏王相,自称为君,日益沉湎酒色游猎,重用寒浞,尨圉四人终被免职。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后羿﹞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 寒浞。”杜预注:“四子皆羿之贤臣。”

寒浞

寒浞zhuó(约前2013年-约前1933年),一作韩浞,妘姓,寒氏,名浞,夏朝东夷族伯明氏(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国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

文章图片5

夏寒浞冢,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东冢子后村南,是潍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寒浞是东夷族伯明氏部落的一个不良少年,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寒浞善于谄媚,后来被有穷氏君主羿收留。羿对寒浞十分信任,让他担任自己的国相。

夏朝国王相安失道,羿将其驱逐流放,掌握了夏朝大权。忙于狩猎取乐,疏远武罗、伯困、熊髡(kūn)、龙圉(yǔ)等贤臣,重用寒浞。寒浞打算取代羿,于是对内讨好羿的一个美妻玄妻,对外广施财物收买人心。而玄妻也因为羿杀死其前夫儿子伯封,于是与寒浞合谋,在羿打猎回国时派人将其杀死。寒浞杀了羿,还将其做成肉羹分给羿的儿子吃,羿的儿子不肯进食,被寒浞在国门外处决。寒浞后来又攻杀相安,并杀害夏王王族成员。忠于夏朝的大臣靡被迫逃往有鬲(lì)氏。

寒浞娶玄妻为妻,自立为王。寒浞与玄妻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寒浇,被封于过(今山东省莱州市西北近海处);一个叫寒豷(yì),被封于戈(今河南省商丘市、新郑市之间)。派其子寒浇攻灭斟灌氏(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和斟(xún)氏(今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东北)。

夏王的妃子缗(hūn)有孕先在娘家有仍氏(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说济宁市金乡县)逃过一劫,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担任有仍氏的牧正,后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省虞城县南)任庖正,娶有虞氏族长虞思的两个女儿,并得到纶邑(今河南省虞城县东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少康占有方圆十里的土地、拥有五百名士兵,于是开始谋划复兴夏朝。[5]靡在有鬲氏聚集了斟灌氏和斟氏的余部,拥立少康为领袖,讨伐并消灭了寒浞。[2]少康又派女艾刺探寒浇军情,在过攻灭浇,少康的儿子杼也在戈诱杀豷,夏朝至此复国,史称“少康中兴”。

关龙逢

关龙逢,一名豢龙逄、豢龙逢,中国夏朝时期人物,豢龙氏后裔。夏桀时期的大臣,因直言极谏而被杀。与商朝末年,因进言被纣王所杀的比干,常作为忠臣的并称。

文章图片6

史书记载,夏桀通宵达旦饮酒作乐,昏庸暴虐,不理会朝政,关龙逢常常进奉黄图(一种记地理、宫殿的地图),倚天天下形势危殆作为劝谏,站立而不离去。夏桀愤怒,焚烧黄图,最后以关龙逢妖言惑众,将他处死。

另说,夏桀在瑶台作炮烙之柱,关龙逢劝谏甚严,夏桀怒而将之炮烙致死。关龙逢后裔,因逃难避居山东曲阜阙里,乃以地名为氏,后繁衍于下邳,遂以此为郡望,再往中国南方各处拓展居住。以阙为姓。

终古

终古,中国夏朝末年的史官。

夏朝君主桀荒淫无道,暴虐百姓,终古经常拿出文献,抱着哭泣。终古见桀必然灭亡,于是带着夏朝的文献出逃投奔商朝。商汤高兴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残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轻慢贤良,抛弃礼义,听信谗言。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