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战”英雄谱之39---孤守西域五十三年的大唐“安西军”

 金色年华554 2022-09-06 发布于江西
文章图片1

>>始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大唐驻守西域的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士兵常年与周边的异族势力作战而凶猛剽悍、骁勇善战,他们被朝廷大批地内调参与平叛,故而留守西域的人马不足一半。

话说吐蕃对河西地区觊觎已久,趁着大唐守军被调回中原之机,便出兵攻打河西走廊,并彻底切断了西域与朝廷的联系。到了公元763年,西域大部分地区沦陷,唐军几乎成了一只孤立无援的军队,他们虽然兵力不足二万,但是将士们一直在不间断地跟吐蕃、回鹘等军队周旋,一晃就过去了八年。

这时,安西都护府的主将是郭昕,北庭都护府的主将是李元忠。郭昕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子,吐蕃侵扰西域时,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正值“安史之乱”,其奉命留下坚守,任职安西四镇留后,负责戍守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镇。李元忠原为河西节度使杨志烈的副将,杨志烈赴北庭征伐时被叛军加害,随后,李元忠为杨志烈报了仇,“枭”叛首后实现了对北庭都护府的控制。

文章图片2

此时西域唐军与中原千里隔绝!

面对吐蕃、回鹘等强敌环伺,郭昕和李元忠仍然坚守安西四镇。在困守之际,他们不断派出人马试图与朝廷取得联系,直至公元781年才联系上,此时两万将士孤守广袤的西域已经长达十六年了。当朝廷知道后,朝野上下都被他们“舍身报国”的精神所感动,唐德宗下诏激励西域将士,将士均按等级提拔七级,正式任命郭昕、李元忠分别为安西、北庭大都护。由于唐朝刚从“安史之乱”中恢复过来,尚无力支援西域唐军。安西和北庭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飞地”。

公元790年,吐蕃再次猛攻北庭,李元忠及七千北庭军士卒全部战死,无一投降。这样以来,郭昕的安西军失去了最后的“互为犄角”的队伍,真正成为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然而,郭昕率领的安西军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深深地“钉”在了西域,吐蕃人是怎么拔都拔不出来。

得不到朝廷补充一名战士、一粒粮食支援的安西军又坚守了十多年⋯⋯

公元801年,吐蕃攻陷麟州。

公元803年,战略要地西州被吐蕃攻陷。

文章图片3

公元808年,郭昕带着安西军不得已退守龟兹,这是他们孤守西域的最后一座城池,从时间上算起来,他们在西域抗击吐蕃军已经是第53个年头了!这支威震西域的安西军,士卒们早已是白发苍苍;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安西军,早已在吐蕃的围困下弹尽粮绝。遗憾的是,安西军最后还是没有等到当年那支威震天下的大唐铁骑。

吐蕃的弃猎松赞率领十万虎狼之师又开始大举进攻龟兹城。那是一个暴风雪漫天的冬天,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慨然拔剑高呼,面黄肌瘦的将士们手持兵器,依然喊出了震天地泣鬼神的气势,与登上城头的吐蕃军进行了最后的浴血肉搏,最终,安西军全部壮烈牺牲,仍然是无一人投降!

这是孤守西域的大唐军队和吐蕃人的最后一战,如虹的气势,无惧的拼杀,还是让吐蕃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中唐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记述了这个惨烈的故事,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气质”进行的最佳诠释: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